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显现人文之美,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尽显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美,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做到“四有”:有“出奇制胜”的导入语;有“举一反三”的生动例子;有“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有“高瞻远瞩”的思与悟。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 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用人文精神燃亮学生心灵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关注的焦點,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启发学生从课本中发现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文本的诵读和品味中领悟人生,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要有“出奇制胜”的导入语
课堂的导入讲究“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好的导入语不在长,而在精。常用的导入方式有:
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当然,故事的选择要联系教材,贴近教学内容。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特别讲了安徒生童年时,他父亲在简陋贫瘠的生活中为他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一节,并告诉学生们:安徒生之所以写出了那么多同情穷苦劳动人民,批判和鞭挞统治阶级的虚伪、残暴和贪婪的童话故事,与他这段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好的导入方法还有:激情渲染导入法,例如:在《黄河颂》一课开始时,我播放一首《保卫黄河》激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导入法,例如: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时,我通过让孩子们眼蒙黑纱从座位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自己名字的活动,来暂时体验盲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要有“举一反三”的生动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我们的中学课本选的都是经典篇章,为了让学生们更加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合理恰当地运用举例,用一些学生身边发生的和学生关心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例如:《论语十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讲解中,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例:你邻居将生了虫子,自家不愿吃的菜做人情给了你家,说这样的菜市场上买不到,说这是绿色食品,多吃有益健康,这就是最浅显的对“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学生一下就懂了,很透彻明了。
三、要有“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
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感情也不稳定,即易于激动,又易于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效果,远远超过接受单调的说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那具体的画面、生动的声音,能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内容,为学习情感的产生提供了载体。例如:在上《隆中对》一课时,我在学习开始时播放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资料,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们亲自领略了那段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的流露表现在人的表情、动作、语言中,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七年级上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课里,我让班上的同学通过表演话剧的方式表演了课文内容,同学们表演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手称快!
初中语文融自然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人情美为一体。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熏陶,体验感悟,得到愉悦,透过优美的课文这个“窗口”去认识世界,净化心灵,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要有“高瞻远瞩”的思与悟
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没有活动没有思索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未知的内容,思维锻炼也很重要。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语文课堂中,需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羚羊木雕》是七年级学生很“钟爱”的一课,理解了课文后,就“文中爸爸、妈妈,“我”谁做错了?”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形成了两种观点:爸妈虽强势,但为了教育孩子有其苦衷;“我”注重友谊,值得保护。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趁势引导:“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两面性,要客观全面地去定性,切忌一棍子打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积极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才会“寓学于乐,愈学愈乐”!
总之,语文老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让课堂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甘肃古浪县西靖镇阳光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 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用人文精神燃亮学生心灵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关注的焦點,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启发学生从课本中发现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文本的诵读和品味中领悟人生,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要有“出奇制胜”的导入语
课堂的导入讲究“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好的导入语不在长,而在精。常用的导入方式有:
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当然,故事的选择要联系教材,贴近教学内容。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特别讲了安徒生童年时,他父亲在简陋贫瘠的生活中为他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一节,并告诉学生们:安徒生之所以写出了那么多同情穷苦劳动人民,批判和鞭挞统治阶级的虚伪、残暴和贪婪的童话故事,与他这段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好的导入方法还有:激情渲染导入法,例如:在《黄河颂》一课开始时,我播放一首《保卫黄河》激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导入法,例如: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时,我通过让孩子们眼蒙黑纱从座位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自己名字的活动,来暂时体验盲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要有“举一反三”的生动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我们的中学课本选的都是经典篇章,为了让学生们更加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合理恰当地运用举例,用一些学生身边发生的和学生关心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例如:《论语十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讲解中,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例:你邻居将生了虫子,自家不愿吃的菜做人情给了你家,说这样的菜市场上买不到,说这是绿色食品,多吃有益健康,这就是最浅显的对“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学生一下就懂了,很透彻明了。
三、要有“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
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感情也不稳定,即易于激动,又易于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效果,远远超过接受单调的说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那具体的画面、生动的声音,能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内容,为学习情感的产生提供了载体。例如:在上《隆中对》一课时,我在学习开始时播放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资料,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们亲自领略了那段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的流露表现在人的表情、动作、语言中,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七年级上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课里,我让班上的同学通过表演话剧的方式表演了课文内容,同学们表演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手称快!
初中语文融自然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人情美为一体。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熏陶,体验感悟,得到愉悦,透过优美的课文这个“窗口”去认识世界,净化心灵,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要有“高瞻远瞩”的思与悟
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没有活动没有思索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未知的内容,思维锻炼也很重要。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语文课堂中,需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羚羊木雕》是七年级学生很“钟爱”的一课,理解了课文后,就“文中爸爸、妈妈,“我”谁做错了?”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形成了两种观点:爸妈虽强势,但为了教育孩子有其苦衷;“我”注重友谊,值得保护。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趁势引导:“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两面性,要客观全面地去定性,切忌一棍子打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积极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才会“寓学于乐,愈学愈乐”!
总之,语文老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让课堂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甘肃古浪县西靖镇阳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