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存异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ra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面、东六宫的南侧。由乾清门广场东出景运门,会看到诚肃门,进入这道门后,再穿过奉先门,便能找到它了。新中国成立后,奉先殿曾被故宫博物院辟为雕塑馆和钟表馆,而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恢复清代宫廷的原状陈列,向世人展示昔日皇家宗庙的真实面貌。
  明清两代,均在宫城外设太庙、宫城内设奉先殿。它们虽然都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建筑,但太庙祭祖属国家大典,往往大费周章,礼数颇多;为了满足皇家在平日里祭祀祖先的需求,奉先殿应运而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奉先殿就已被创制,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奉先殿又建于北京紫禁城。
  关于明代奉先殿的建筑格局,至今莫衷一是,当时很可能没有为它设置后殿,而是于殿前排布东、西庑房,由殿的两侧出斜廊与庑房相连。明代的奉先殿在明末毁于火灾。清入关后重建奉先殿,形成前后殿各九间、以穿堂相连的规制,其中最东边与最西边的两间俱为夹室,实际是半间的规模。明清时期,奉先殿的本质相同,一直充当着帝王的家庙,都按照昭穆制度安置祖先牌位,始祖或太祖南向居中,左昭右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以此类推。相比于太庙,在这里祭祀祖先,更加常态、便利,使皇帝能够在宫内时常祭拜先人,寄托孝思。


清代的奉先殿前殿


前后殿之间的穿堂

一、大同小异的祭祀活动


  从明代到清代,奉先殿的祭祀活动大致趋同——每日焚香、每月荐献时鲜,皇帝在每月朔望(初一和十五)、重要节庆以及祖先的诞辰、忌辰,到奉先殿拜祭行礼,在进行册封等大型典礼活动前至奉先殿祭告。大多数情况下,皇帝无须百官簇拥,面向祖先行家人礼即可。
  此外,明清两朝在奉先殿举行的祭祖活动会有稍许不同。比如,明代有每日在奉先殿供应膳食的传统,按照明太祖的设计,皇帝及后妃、子孙都要亲自参与,而清代自康熙时期便取消了奉先殿每日的食供。再如,明代仅大享太庙,清代还大享奉先殿。不同于常规的祭祖活动,大享仪式复杂,祭器、祭品、礼乐齐备,清代皇帝需在前期斋戒三日,祭祀当天会派人将通常安设在奉先殿后殿的祖先牌位请到前殿,然后完成迎神、三献(献酒3次)、送神等一整套流程。

二、小同大异的祖先迁祧


  从明代到清代,都没有将皇帝的全部祖先入祀奉先殿,毕竟这样做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古人对祖宗有着祧(tiāo)祖和祢(mí)祖的远近区分,祧祖是远祖,难以穷尽,与祢祖之间注定亲疏有别。然而,双方在祖先迁祧的细则上,却表现出鲜明的差异。
  明代的奉先殿内,至多有不超过九代帝后,且原本一位皇帝只对应一位原配皇后,到明代中晚期有所变动,万历时正式变作一帝多后,继后、赠后也被纳入其中。九代以后,若想跻身奉先殿,就需迁祧原有的祖先了。迁祧,就是将世数远隔的祖先牌位移往祧庙(远祖之庙),不过也有一些帝王是例外,不必遵循这个规则,他们因为功勋卓著或某些特殊原因,成为百世不祧的君主,无论身后有多少代皇子皇孙,都不会被迁出奉先殿。
  明代的祖先迁祧经历一波三折。起初,太祖朱元璋分别追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入祀奉先殿,但之后由于政局变动,建文帝和景泰帝先后被排除在正统帝系之外,因此直到宪宗时,奉先殿内供奉的祖先才满九代。宪宗驾崩,孝宗即位,开始面临迁祧祖先的问题。考虑到德祖是可知范围内最早的祖先,具有皇家始祖的地位,理应不祧,他决定从懿祖起祧,使宪宗顺利入祀奉先殿。孝宗的成例,在武宗和世宗即位之初得到贯彻,依次祧出熙祖、仁祖,孝宗、武宗先后入祀。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世宗并非孝宗—武宗一脉,孝宗只有武宗一个儿子,武宗没有子嗣,死后不得不让旁支宗室继承大统。世宗的生父是武宗的兄弟,生前就封藩王,世宗本人是宪宗的孙辈,在位期间,他步步为营,让生前为“王”的父亲死后成“皇”,奉祀于奉先殿和太庙,得享帝王尊荣。其中对奉先殿影响最大的一点,当属改变了孝宗以来的迁祧模式。世宗一面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违背孝宗的意志,祧出德祖,一面为父亲加尊皇帝庙号,称作睿宗,并将牌位移入奉先殿,排序在孝宗之后、武宗之前。当然,世宗也清楚,睿宗终究没有真做过皇帝,待自己过世后,反对的声浪可能再次抬头,于是他防患未然,在位时就采取措施巩固睿宗的位置。以往,即便中宫皇后先于皇帝过世,也得等到皇帝驾崩后,再行迁祧祖先,但世宗采取了“霹雳”手段,他利用过世的皇后,预先祧出祖先,在奉先殿占据一席之地。这样做的好处是他能亲自确立迁祧次序,令同属睿宗—世宗一支的后继者们有祖制可循。明太祖、太宗建基立业,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孝宗时,他们就被比作西周的文王、武王,万世不祧。前次世宗用睿宗迁祧德祖后,已将太祖朱元璋立为中心,置于诸帝中央,此番他又把太宗抬升为“成祖”,强化了朱棣的历史地位。最终,被世宗祧出奉先殿的是明仁宗,而从穆宗到明代灭亡,又陆续迁祧了宣宗、英宗、宪宗和孝宗。
  清代不像明代那般对入祀奉先殿的祖先数量有严格限定,上不封顶,且从来都是供奉一帝多后。顺治朝重建奉先殿后,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首批入驻,尽管清初也曾将努尔哈赤前的四位先祖追尊为肇祖、兴祖、景祖、显祖,但他们的牌位被直接送入象征祧庙的太庙后殿,未曾安放在奉先殿。对于这一点,昭在他的《啸亭杂录·续录》中称赞有加,他说自商周以降,历代开国皇帝往往从自己开始,向上追溯四代祖先,將他们追封皇帝,配以庙号,供奉宗庙。开国皇帝与他们的血缘关系较近,此举虽有尊亲之意,但也使功勋卓著的太祖皇帝在宗庙中的排位靠后。待到追封的四代祖先都被迁祧之后,才能够在宗庙中居于最尊贵的中位。彼时,距离朝代建立大都有上百年时间了。而清朝的太宗皇帝自决策伊始,便把追封的四祖奉入祧庙。这样一来,不但为宗庙留出了更多龛位,还使作为开国皇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直居于宗庙南向正中的位置,堪称后世都应推崇的模式。
  其实,除了对开基肇业前的这四位先祖,有清一代,不仅于奉先殿,即便是在太庙,也根本没有真正实施过迁祧。无论是带领清朝由定鼎走向鼎盛的世祖、圣祖、世宗、高宗,还是渐趋衰败的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都被后继者尊奉为“百世不祧”的君主。
  不过,可以想见,任何建筑的室内空间终究有限,若不对祖先进行迁祧,随着国祚的绵长,势必会导致空间的局促。清代道光时期的奉先殿,就遇到了这一情况。当时,奉先殿后殿的九室中有七室已经满员,只剩下东西两边的夹室尚有余地。为了能在后殿内腾出更多的位置,道光皇帝决定重新规划空间。他下令更改龛位布局,由一个房间供奉一尊神龛,转为一个房间供奉多尊神龛。经过改造的后殿,居中一间设三龛,奉太祖、太宗、世祖及其皇后;东次间设二龛,奉圣祖、高宗及其皇后;西次间设两龛,奉世宗、仁宗及其皇后;其余各间留给后世使用。
其他文献
刘向:“学无迟暮”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辑录《楚辞》十六卷,收录其所作《九叹》,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传世。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
期刊
广州是这样一座城——  暖阳,和风,鲜花海洋中满是芬芳。  早茶,粤味,美食遍野中魅惑舌尖。  文艺,小资,流光溢彩中透露底蕴。  在这里,我仿佛从前从未尝过佳肴。  在这里,我仿佛从前从未谈过恋爱。  【出发之前】  作为一对异地情侣,我们早早就开始寻觅一个绝佳的“蜜周末”旅行去处。而作为两个资深吃货,“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早就萦绕在我们脑中,所以我们不约而同不谋而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八  宋应星(1587—约1666),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宜春奉新县)人,明代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狄德罗”。他自幼好学,涉猎广泛,研究领域涉及自然和人文学科,在科学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著《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流
期刊
州城西南隅b,有黄鹤楼者。《图经》云c:“费祎登仙d,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e,迹存《述异》之志f。观其耸构巍峨,高标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h。何必赖乡九柱、东阳八咏i,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
期刊
李丈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c。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二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全宋
期刊
汉武留意郡守  汉武帝天资高明,政自己出,故辅相之任,不甚择人,若但使之奉行文书而已。其于除用郡守,尤所留意。庄助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君厌承明之庐,怀故土,出为郡吏。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吾丘寿王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为都尉,不复置太守,诏赐玺书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職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汲黯拜淮阳太守,不受印绶,上曰:“君薄
期刊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集校注》卷七)【赏析】  王维的很多诗,皆好在不烂煽情,感情克制,清淡而深远。像《相思》不道相思,只借物而言“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由是相思自明;像《送元二使安西》,朋友远别在即,并不罗里吧嗦一大堆,只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情与牵念自见;像《山中寄诸弟妹》,淡淡一句“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思亲之情自浓。这首诗
期刊
孔氏家风体现在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中,见诸孔氏家族的身体力行中,散记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等史料中。孔子第64代孙孔尚贤,袭封衍圣公后,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对孔氏家风进行了提升,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总体上来讲,孔氏家风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诗学礼,诗礼传家;第二,父慈子孝,家和睦邻;第三,先义后利,力为良吏;第四,践行忠
期刊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德润身”的命题,这对于儒家思想系统而言,可谓画龙点睛之举。“德润身”,是儒家传统中一以贯之、鲜明独特的一面,是理解、践行儒家思想时不可不特别留意之处。这三个字,即使不能说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是其“眼”之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这一命题是开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德润身”提示、确证儒家身心交关的实践传统,堪称儒家四书的一条经线,实为儒家“德性的
期刊
一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來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朱熹题为《观书有感》两首中的第二首。品味其意,行船有行船之理,读书有读书之理,万事万物皆有其理。理者,规律也,顺之则成,逆之则败。这不仅是大儒朱熹的观察心得、读书心得、格物心得,也是他的躬行践履之心得。  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在福建崇安县为母亲守制的朱熹,数次上书给建宁的两任知府,其心拳拳,只为一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