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2
摘 要 为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本文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的特点,扬长避短,对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目前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体育俱乐部的优势特点,创建符合本校特点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并带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俱乐部
一、前言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它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多元化为一体”[1]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进行有组织的,高效率的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目前国内高校较为新兴的组织形式。自20世纪末,俱乐部模式引入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后,它对原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目标和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这近十年的发展中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与地位仍然没有形成一致共识,以至于在俱乐部的组织、管理、定位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热点纷呈,但主要针对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更是稀缺。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内来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化问题,以期通过调查分析,探索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俱乐部,为高校体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选取福建省十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满足研究的需要,本人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查阅了2000年以来与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关的文章200余篇,同时查阅了有关体育俱乐部管理等方面的文章与书籍,对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随机抽取的福建省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发放;二是通过体育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总共回收385份,有效问卷377份,回收率为96.25%,有效回收率为97.92%。
3.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对福建省体育教学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采用的方法有: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
4.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SPSS16.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等。
5.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所获得的资料,总结福建省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通过归纳的方法,对基本理论梳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时间与次数
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表1),学生每周进行3次以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占72.34%,在3次以上的仅为27.66%。而每次练习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了45.79%,30分钟以上的为54.21%。就科学锻炼的指标而言,一周3次以上、每次练习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才能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亟待提高。
2.锻炼项目
调查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最常用的项目是跑步、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表2)。
我们的随机调查表明,跑步是66.9%的大学生常用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一个枯燥的项目还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固然因为跑步有其方便简单的优势,更是因为学生对其它项目技术的缺乏。在对课外活动是否应该加强的调查中有85.4%的人认为应该加强。
(二)建立高年级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条件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不同于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也不是现在校内社团举办的培训班。从国内已开设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高校实践情况来看,“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自愿性,活动过程的主动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目的的多样性”[2]。俱乐部的宗旨是创建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可以使高校体育课程在“内、外”两个层面达到完美的结合。
1.体育场地与设施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能否顺利开展与体育场地设施是否充足是密不可分的。在实地考察中,对福建省十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场地设施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场馆较为充足,但室内场馆较为缺乏。
2.学生意愿
调查中有86.4%的人表示赞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对赞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原因。对满足锻炼需要,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这两项的认同为68.2%和64.17%,这说明学生想锻炼,同时渴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说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很感兴趣。
3.体育师资力量
各校师资力量有所区别,但都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且各项目的教师数量较为均衡。目前拥有体育教师162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58名,讲师64名,助教26名,师资力量较为充足。
(三)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运作模式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在学校的领导下,下设个种类型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各俱乐部有指导老师,老师以辅导形式为主要手段。学生自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运动项目。
1.项目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我们把项目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类,主要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武术,这类项目特点是:普及、参与人数多、场地多、不用收费、活动方便;二类是时尚类,包括网球、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街舞,这类项目特点是:场地有限、要收费、技术要求高;三类是特殊类,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这类项目特点是:田径:人人都会,游泳:季节性强,体操:练习难度较大。
2.活动方式
一类:根据项目特点,在时间地点上不需要进行限制,全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类项目可多开展比赛。宗旨是培养新人和提高技术。开设基础班与提高班,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新进的学生开设基础班,引导他们进行锻炼,而提高班则针对有一定基础又想提高自己运动技能的学生开设。
二类:这类项目由于技术上的要求较高,上课需要老师的辅导,同时场地的限制较大,以集体练习为主,以培训班形式开展活动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可以组织观看影像资料,扩展见识。另外,在其它时间里给予自由的练习时间,并提供活动场地。
三类:这类项目较自由,田径技术在体育课上都已经学过了,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无须太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可以组织登山、长跑、冬泳队等活动来丰富练习形式。
3.资金问题
高校体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开展,很多学校也想引入学校体育俱乐部,但资金问题使学校体育俱乐部一直得不到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开展起来较容易。其资金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一要靠学校支持;二是对会员进行适当的收费;三俱乐部本身可以多渠道引入资金,获得企业赞助,俱乐部还可以对外开放获得收入;四俱乐部要不断完善自己,建立良好的形象。通过举办友谊赛、对抗赛、锦标赛等来吸引更多企业单位参与进来。
4.管理与政策
开展俱乐部首先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在行政上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由各校体育部负责实施,通过各个项目的教研室具体管理相应的俱乐部。在管理上还要注意的是要形成自己的俱乐部文化,“一个成功的俱乐部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俱乐部文化和完善的理念,传播它的文化,宣传它的理念,引申出更多技能以外的东西”[5],又能起到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俱乐部,参与到俱乐部来。
5.报名与成绩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在学期开学初,学校把俱乐部的各种情况在网上登出,包括上课方式、时间、地点、指导老师以及本学期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全面了解俱乐部的情况,以便更好的选择所要报的俱乐部。每个人选的项目不能超过2个,不能随意更改,确实需要换选的同学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写明原因,由其原俱乐部的负责人和现俱乐部负责人一致同意,方可完成换选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在期末进行考核,给予学分,俱乐部在期末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来检验学习成果,这样又能又丰富活动形式,在各俱乐部举办的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可在学年的综合考评中加上相应的分数。
四、结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不够合理。
(二)在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最常用的项目是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
(三)高年级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加强,学校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学生有自由的锻炼空间,主动地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四)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可以使高校体育课程在“内、外”两个层面达到完美的结合。从体育场馆设施、学生意愿、师资力量方面都基本具备开展俱乐部的条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组织形式与良好的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80-81.
[2] 陈忠宇,王全法.民办学院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50-51.
[3] 顾善光.对高校体育课外活动采用俱乐部形式的实验研究[J].体育承成人教育学刊.2004(2):21-22.
[4]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47-48.
[5] 唐迅,唐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3):119-120.
摘 要 为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本文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的特点,扬长避短,对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目前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体育俱乐部的优势特点,创建符合本校特点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并带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俱乐部
一、前言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它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多元化为一体”[1]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进行有组织的,高效率的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目前国内高校较为新兴的组织形式。自20世纪末,俱乐部模式引入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后,它对原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目标和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这近十年的发展中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与地位仍然没有形成一致共识,以至于在俱乐部的组织、管理、定位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热点纷呈,但主要针对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更是稀缺。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内来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化问题,以期通过调查分析,探索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俱乐部,为高校体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选取福建省十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满足研究的需要,本人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查阅了2000年以来与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关的文章200余篇,同时查阅了有关体育俱乐部管理等方面的文章与书籍,对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随机抽取的福建省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发放;二是通过体育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400份,总共回收385份,有效问卷377份,回收率为96.25%,有效回收率为97.92%。
3.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对福建省体育教学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采用的方法有: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
4.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SPSS16.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等。
5.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所获得的资料,总结福建省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通过归纳的方法,对基本理论梳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时间与次数
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表1),学生每周进行3次以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占72.34%,在3次以上的仅为27.66%。而每次练习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了45.79%,30分钟以上的为54.21%。就科学锻炼的指标而言,一周3次以上、每次练习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才能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亟待提高。
2.锻炼项目
调查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最常用的项目是跑步、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表2)。
我们的随机调查表明,跑步是66.9%的大学生常用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一个枯燥的项目还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固然因为跑步有其方便简单的优势,更是因为学生对其它项目技术的缺乏。在对课外活动是否应该加强的调查中有85.4%的人认为应该加强。
(二)建立高年级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条件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不同于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也不是现在校内社团举办的培训班。从国内已开设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高校实践情况来看,“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自愿性,活动过程的主动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目的的多样性”[2]。俱乐部的宗旨是创建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可以使高校体育课程在“内、外”两个层面达到完美的结合。
1.体育场地与设施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能否顺利开展与体育场地设施是否充足是密不可分的。在实地考察中,对福建省十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场地设施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场馆较为充足,但室内场馆较为缺乏。
2.学生意愿
调查中有86.4%的人表示赞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对赞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原因。对满足锻炼需要,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这两项的认同为68.2%和64.17%,这说明学生想锻炼,同时渴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说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很感兴趣。
3.体育师资力量
各校师资力量有所区别,但都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且各项目的教师数量较为均衡。目前拥有体育教师162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58名,讲师64名,助教26名,师资力量较为充足。
(三)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运作模式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在学校的领导下,下设个种类型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各俱乐部有指导老师,老师以辅导形式为主要手段。学生自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运动项目。
1.项目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我们把项目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类,主要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武术,这类项目特点是:普及、参与人数多、场地多、不用收费、活动方便;二类是时尚类,包括网球、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街舞,这类项目特点是:场地有限、要收费、技术要求高;三类是特殊类,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这类项目特点是:田径:人人都会,游泳:季节性强,体操:练习难度较大。
2.活动方式
一类:根据项目特点,在时间地点上不需要进行限制,全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类项目可多开展比赛。宗旨是培养新人和提高技术。开设基础班与提高班,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新进的学生开设基础班,引导他们进行锻炼,而提高班则针对有一定基础又想提高自己运动技能的学生开设。
二类:这类项目由于技术上的要求较高,上课需要老师的辅导,同时场地的限制较大,以集体练习为主,以培训班形式开展活动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可以组织观看影像资料,扩展见识。另外,在其它时间里给予自由的练习时间,并提供活动场地。
三类:这类项目较自由,田径技术在体育课上都已经学过了,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无须太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可以组织登山、长跑、冬泳队等活动来丰富练习形式。
3.资金问题
高校体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开展,很多学校也想引入学校体育俱乐部,但资金问题使学校体育俱乐部一直得不到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开展起来较容易。其资金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一要靠学校支持;二是对会员进行适当的收费;三俱乐部本身可以多渠道引入资金,获得企业赞助,俱乐部还可以对外开放获得收入;四俱乐部要不断完善自己,建立良好的形象。通过举办友谊赛、对抗赛、锦标赛等来吸引更多企业单位参与进来。
4.管理与政策
开展俱乐部首先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在行政上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由各校体育部负责实施,通过各个项目的教研室具体管理相应的俱乐部。在管理上还要注意的是要形成自己的俱乐部文化,“一个成功的俱乐部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俱乐部文化和完善的理念,传播它的文化,宣传它的理念,引申出更多技能以外的东西”[5],又能起到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俱乐部,参与到俱乐部来。
5.报名与成绩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在学期开学初,学校把俱乐部的各种情况在网上登出,包括上课方式、时间、地点、指导老师以及本学期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全面了解俱乐部的情况,以便更好的选择所要报的俱乐部。每个人选的项目不能超过2个,不能随意更改,确实需要换选的同学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写明原因,由其原俱乐部的负责人和现俱乐部负责人一致同意,方可完成换选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在期末进行考核,给予学分,俱乐部在期末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来检验学习成果,这样又能又丰富活动形式,在各俱乐部举办的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可在学年的综合考评中加上相应的分数。
四、结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不够合理。
(二)在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最常用的项目是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
(三)高年级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加强,学校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学生有自由的锻炼空间,主动地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四)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可以使高校体育课程在“内、外”两个层面达到完美的结合。从体育场馆设施、学生意愿、师资力量方面都基本具备开展俱乐部的条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组织形式与良好的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80-81.
[2] 陈忠宇,王全法.民办学院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50-51.
[3] 顾善光.对高校体育课外活动采用俱乐部形式的实验研究[J].体育承成人教育学刊.2004(2):21-22.
[4]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47-48.
[5] 唐迅,唐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