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生;养成教育;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15—01
对于一个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导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校的许多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习《学生守则》,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建立良好的奖励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实践模范,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在实践中遵守一定的规则要求。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提倡学生自律。因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要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做自己行为习惯的主人,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勤查严督,注重养成
我们要给学生经常讲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归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的道理,使学生重视“小节”,从小处做起,及时表扬、肯定那些做得好的学生,并与家庭教育相协调,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育人也是如此。我们要把理论具体化,根据实际建章立制,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培养人。我们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结合学校和班级实际制定出各项纪律,如《中学生常规管理细则》,从学生的服装、卫生习惯、课堂纪律、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入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在用规章制度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重视督导落实,由学校负责安排,班主任引领实施,学校领导、学生会、团委督促检查。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作用,各项活动由学生会经常督促、检查,记录在册,每天公示或表扬、批评,经常总结反思,并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定期公布,使学生扬长避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差异,因“人”施教
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个性的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或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三位一体,构建网络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任何一个系统又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主体网络。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学生更不可能脱离人群而成长。显而易见,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足够的,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应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大氛围,创造育人大气候,使德育工作真正走上以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来育人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以求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道德形成,任重道远
心理学研究证明,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学习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发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15—01
对于一个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导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校的许多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习《学生守则》,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建立良好的奖励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实践模范,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在实践中遵守一定的规则要求。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提倡学生自律。因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要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做自己行为习惯的主人,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勤查严督,注重养成
我们要给学生经常讲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归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的道理,使学生重视“小节”,从小处做起,及时表扬、肯定那些做得好的学生,并与家庭教育相协调,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育人也是如此。我们要把理论具体化,根据实际建章立制,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培养人。我们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结合学校和班级实际制定出各项纪律,如《中学生常规管理细则》,从学生的服装、卫生习惯、课堂纪律、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入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在用规章制度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重视督导落实,由学校负责安排,班主任引领实施,学校领导、学生会、团委督促检查。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作用,各项活动由学生会经常督促、检查,记录在册,每天公示或表扬、批评,经常总结反思,并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定期公布,使学生扬长避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差异,因“人”施教
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个性的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或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三位一体,构建网络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任何一个系统又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主体网络。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学生更不可能脱离人群而成长。显而易见,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足够的,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应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大氛围,创造育人大气候,使德育工作真正走上以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来育人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以求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道德形成,任重道远
心理学研究证明,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学习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发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