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小说《野姑娘》描述了一段在发生在欧洲的爱情故事,但故事背后却反映出激烈的文化冲突。女主人公黛西最后悲惨地死去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男主人公温特伯恩亦是这场文化冲突的受害者。
关键词:野姑娘 文化冲突 温特伯恩 受害者
一、引言
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分别于1911年,1912年和1916年三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亨利.詹姆斯是英籍美国人,他于1915年正式加入英国国籍。之前他一直往返于美国和欧洲,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写了不少有关于美国人遇到欧洲人的小说。因此,人们也常把他的小说冠以国际主义的称号。《野姑娘》就是此种类型的小说,该小说也曾被改编拍摄成电影。
《野姑娘》表面上是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然而着重凸显的却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故事发生在欧洲的瑞士,一位来自美国到欧洲旅行的年轻美丽天真的少女黛西爱上了一位老于世故的绅士温特伯恩。温特伯恩其实也是美国人,只是他在欧洲待得太久,已经被欧洲人同化了。尽管温特伯恩也被黛西所吸引,但是“黛西是不是个好姑娘”这个疑问始终围绕在他心中,困扰着他。最终,故事以悲剧结尾,黛西因一种叫做罗马热的病而死,而温特伯恩又回归他原来的生活。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可以肯定地说是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诚然,黛西的死是让人惋惜和同情的,她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天真。可是,小说的男主人公温特伯恩又何尝不是这场文化冲突的受害者呢。
二、欧洲和美国阶级意识的冲突
当时的欧洲和美国不同,阶级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直到今日,欧洲的一些国家依然有君主和贵族的存在,虽然他们的社会角色早已削弱或者消除,但这种存留在欧洲历史里的阶级意识依然可以看见它的踪迹。
实际上,这种冲突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发生了。黛西和她的弟弟随同母亲一起从美国到欧洲旅行。黛西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女孩,她没有那种阶级意识,她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包括她们家的仆人尤金尼奥。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黛西用最友好的口气和尤金尼奥说话,让我们感觉这不像是少主人和仆人的对话,而更像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对话。黛西对待尤金尼奥的态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和家人说话。因此,黛西和尤金尼奥的对话让温特伯恩十分地震惊。他无法理解,黛西怎么会和一个他眼中的下人那样说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尤金尼奥问黛西:“是小姐你做的安排吗?”让温特伯恩感觉尤金尼奥是粗鲁无礼的。对温特伯恩来说,一个米勒家的仆人怎么敢质问他的少主人。当然,尤金尼奥本人在黛西家里也没有感受这种阶级的差别对待,否则当他听说黛西要和一个陌生男人一起去城堡游玩时就不会表现出一种担心。自然地,黛西也没有感觉自己被尤金尼奥的问话所冒犯。然而,对温特伯恩来说,黛西和尤金尼奥的对话是不可理解的,无法接受的,由此他开始怀疑黛西的品行,怀疑她是否轻佻,是否水性杨花。
相比之下,以温特伯恩和他姑妈科斯特罗太太为代表的欧化的美国人,他们却有着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他们遵循着欧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科斯特罗太太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要比米勒家高,米勒一家在她眼里,说得好听点是新贵,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暴发户,她认为米勒家在欧洲社会里是根本没有地位的。因此,当科斯特罗太太从温特伯恩那里得知黛西想见她时,她直截了当地用讽刺的口吻拒绝了。科斯特罗太太尤其反感黛西和她家人对待尤金尼奥的态度,她坚信黛西和她家的仆人间有亲密的关系。而温特伯恩长期生活在欧洲,并受他姑妈的影响,深受这种欧洲阶级意识的沾染,使他越来越怀疑黛西是不是个好姑娘。
三、欧洲和美国行为准则的冲突
除了阶级意识冲突之外,我们在小说中还发现人们对行为准则有不同的标准,由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我们的男主人公温特伯恩深陷冲突之中,不能自拔。当时的欧洲,妇女的行为是受严格限制的,而来自自由大陆美国的黛西到了欧洲以后依然我行我素。
小说中,黛西和她们家的仆人说话很亲密。更夸张的是黛西敢于邀请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温特伯恩一同去游玩城堡。再后来,黛西和乔万尼利在罗马的大街上一起闲逛。对黛西这位美国姑娘看说,随性地和异性交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美国姑娘追求的是自我和自由。她想当然地认为她有权利和自由结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就如同在美国一样的结交异性朋友,没有人可以干涉她。毋庸置疑,黛西本人毫不在乎别人看待她的行为。这点也可以看做是她的性格使然。她天真,单纯,又直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黛西第一次见到温特伯恩就毫不犹豫地介绍她自己和她的家庭,并且如同炫耀般地告诉温特伯恩她在美国有许多男性朋友。
可是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下,黛西所有的行为在欧洲人眼里是相当出格的,尤其是在这些旅居在欧洲所谓的美国同胞们的眼里。这些人已经在欧洲居住得太久,以至于他们身上所有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已经消失殆尽。科斯特罗太太数落黛西行为并称黛西是来自美国的卖弄风骚的女人。表面上这些欧化的美国人相当的保守,但在内心他们却对社会行为准则有着不同的标准。他们认为男人可以自由地和女性搭讪,调情,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男人的游戏,当然也不会被指责。然而,对女性来说,他们却又要求女性保持矜持和保守。于是,小说中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当沃克太太,一位好交际的有钱太太听说黛西要和乔万尼利单独去平丘花园时,她抓住黛西的手恳求般地说:“别在这个时间去平丘见那个漂亮的意大利人。”因为沃克太太认为像黛西这样一位年轻女性独自和一位男性大白天在罗马大街上一起闲逛是不合适的。但是黛西可听不进这些话,她惊叹道:“我的天哪!”黛西看来,沃克太太的劝说有点多余,更有点可笑,不可理喻。更有,当沃克太太劝说黛西上马车和她一同离开时,黛西又一次拒绝了之后,作为一种报复,在一次聚会上,当米勒一家与沃克太太道别时,沃克太太转身走开了。
这些冲突的发生,使温特伯恩的思想产生了混乱,他既希望能和黛西交往,又希望她是个好姑娘,能保持矜持。然而冲突没有停止,温特伯恩也越来越困惑了,他不断地问自己黛西是不是个好姑娘。 四、 欧洲和美国的文明冲突
在对待欧洲文明的态度上,美国人和欧化的美国人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这些欧化的美国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不是美国人了。他们已经失去了美国人的特征,他们成了典型的欧洲人。他们以欧洲人的方式说话,他们以欧洲人的方式考虑问题并以欧洲人的方式生活。总之,他们崇拜欧洲文明,他们把自己融入了欧洲文明。从某个程度上来看,可以说他们比欧洲人还要欧洲。这一点可以从小说开头黛西误以为温特伯恩是德国人的情节可见一斑,尽管温特伯恩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欧洲文明对这些欧化的美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克斯特罗太太在欧洲已经生活了太久,她已经习惯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她很狭隘,她的世界除了欧洲再没有别的外部世界了。而她的侄子温特伯恩呢,简直就是她的复制品。从小说中我们知道温特伯恩儿时就被送到加尔文教派的学校念书,之后他又长期居住在日内瓦,他经常看望他的姑妈。但这并不是说他对他的姑妈感情很深或者他要依靠他的姑妈。而是,他在日内瓦接受了一种思想:一个人一定要照顾好他的姑妈。这就是温特伯恩从欧洲文明中学到的,听起来是如此的滑稽和迂腐。他来看她的姑妈不是出于亲情,而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应该那么做。另一个人物就是沃克太太。她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她的社交圈的保护者,她喜欢提醒黛西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好像她是黛西的行为监护人。她不仅喜欢给别人建议和提醒,而且喜欢把别人从所谓的危险中解救出来。很显然,她把自己看成欧洲文明中的拯救者。
然而,黛西和他们完全不同,她对待欧洲文明不怎么感兴趣。小说中,当她在游览城堡的时候,有关城堡的历史她都不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那个温特伯恩。所以在游览过程中她不停地和温特伯恩谈论她自己。温特伯恩向黛西介绍他引以为傲的欧洲文明,但没有得到黛西的正面回应,他再一次地困惑了。
五、结语
小说以黛西得了罗马热而悲惨地死去为结尾。黛西的死去可以被看做是小说的情节高潮部分,同时两种文化的冲突也达到了高潮。两种文化的冲突很明显是不可调和的。黛西的死固然值得同情和惋惜,然而温特沃恩在这场文化冲突中又得到了什么呢? 他什么也没得到。他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他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一位天真美丽的姑娘。温特伯恩又回到了日内瓦,重新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欧洲过着他那无聊乏味的生活。从这一点来看,温特伯恩亦是这场文化冲突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 亨利·詹姆士.野姑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2] 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 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Henry James. Daisy Miller[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5.
关键词:野姑娘 文化冲突 温特伯恩 受害者
一、引言
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分别于1911年,1912年和1916年三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亨利.詹姆斯是英籍美国人,他于1915年正式加入英国国籍。之前他一直往返于美国和欧洲,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写了不少有关于美国人遇到欧洲人的小说。因此,人们也常把他的小说冠以国际主义的称号。《野姑娘》就是此种类型的小说,该小说也曾被改编拍摄成电影。
《野姑娘》表面上是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然而着重凸显的却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故事发生在欧洲的瑞士,一位来自美国到欧洲旅行的年轻美丽天真的少女黛西爱上了一位老于世故的绅士温特伯恩。温特伯恩其实也是美国人,只是他在欧洲待得太久,已经被欧洲人同化了。尽管温特伯恩也被黛西所吸引,但是“黛西是不是个好姑娘”这个疑问始终围绕在他心中,困扰着他。最终,故事以悲剧结尾,黛西因一种叫做罗马热的病而死,而温特伯恩又回归他原来的生活。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可以肯定地说是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诚然,黛西的死是让人惋惜和同情的,她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天真。可是,小说的男主人公温特伯恩又何尝不是这场文化冲突的受害者呢。
二、欧洲和美国阶级意识的冲突
当时的欧洲和美国不同,阶级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直到今日,欧洲的一些国家依然有君主和贵族的存在,虽然他们的社会角色早已削弱或者消除,但这种存留在欧洲历史里的阶级意识依然可以看见它的踪迹。
实际上,这种冲突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发生了。黛西和她的弟弟随同母亲一起从美国到欧洲旅行。黛西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女孩,她没有那种阶级意识,她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包括她们家的仆人尤金尼奥。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黛西用最友好的口气和尤金尼奥说话,让我们感觉这不像是少主人和仆人的对话,而更像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对话。黛西对待尤金尼奥的态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和家人说话。因此,黛西和尤金尼奥的对话让温特伯恩十分地震惊。他无法理解,黛西怎么会和一个他眼中的下人那样说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尤金尼奥问黛西:“是小姐你做的安排吗?”让温特伯恩感觉尤金尼奥是粗鲁无礼的。对温特伯恩来说,一个米勒家的仆人怎么敢质问他的少主人。当然,尤金尼奥本人在黛西家里也没有感受这种阶级的差别对待,否则当他听说黛西要和一个陌生男人一起去城堡游玩时就不会表现出一种担心。自然地,黛西也没有感觉自己被尤金尼奥的问话所冒犯。然而,对温特伯恩来说,黛西和尤金尼奥的对话是不可理解的,无法接受的,由此他开始怀疑黛西的品行,怀疑她是否轻佻,是否水性杨花。
相比之下,以温特伯恩和他姑妈科斯特罗太太为代表的欧化的美国人,他们却有着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他们遵循着欧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科斯特罗太太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要比米勒家高,米勒一家在她眼里,说得好听点是新贵,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暴发户,她认为米勒家在欧洲社会里是根本没有地位的。因此,当科斯特罗太太从温特伯恩那里得知黛西想见她时,她直截了当地用讽刺的口吻拒绝了。科斯特罗太太尤其反感黛西和她家人对待尤金尼奥的态度,她坚信黛西和她家的仆人间有亲密的关系。而温特伯恩长期生活在欧洲,并受他姑妈的影响,深受这种欧洲阶级意识的沾染,使他越来越怀疑黛西是不是个好姑娘。
三、欧洲和美国行为准则的冲突
除了阶级意识冲突之外,我们在小说中还发现人们对行为准则有不同的标准,由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我们的男主人公温特伯恩深陷冲突之中,不能自拔。当时的欧洲,妇女的行为是受严格限制的,而来自自由大陆美国的黛西到了欧洲以后依然我行我素。
小说中,黛西和她们家的仆人说话很亲密。更夸张的是黛西敢于邀请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温特伯恩一同去游玩城堡。再后来,黛西和乔万尼利在罗马的大街上一起闲逛。对黛西这位美国姑娘看说,随性地和异性交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美国姑娘追求的是自我和自由。她想当然地认为她有权利和自由结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就如同在美国一样的结交异性朋友,没有人可以干涉她。毋庸置疑,黛西本人毫不在乎别人看待她的行为。这点也可以看做是她的性格使然。她天真,单纯,又直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黛西第一次见到温特伯恩就毫不犹豫地介绍她自己和她的家庭,并且如同炫耀般地告诉温特伯恩她在美国有许多男性朋友。
可是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下,黛西所有的行为在欧洲人眼里是相当出格的,尤其是在这些旅居在欧洲所谓的美国同胞们的眼里。这些人已经在欧洲居住得太久,以至于他们身上所有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已经消失殆尽。科斯特罗太太数落黛西行为并称黛西是来自美国的卖弄风骚的女人。表面上这些欧化的美国人相当的保守,但在内心他们却对社会行为准则有着不同的标准。他们认为男人可以自由地和女性搭讪,调情,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男人的游戏,当然也不会被指责。然而,对女性来说,他们却又要求女性保持矜持和保守。于是,小说中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当沃克太太,一位好交际的有钱太太听说黛西要和乔万尼利单独去平丘花园时,她抓住黛西的手恳求般地说:“别在这个时间去平丘见那个漂亮的意大利人。”因为沃克太太认为像黛西这样一位年轻女性独自和一位男性大白天在罗马大街上一起闲逛是不合适的。但是黛西可听不进这些话,她惊叹道:“我的天哪!”黛西看来,沃克太太的劝说有点多余,更有点可笑,不可理喻。更有,当沃克太太劝说黛西上马车和她一同离开时,黛西又一次拒绝了之后,作为一种报复,在一次聚会上,当米勒一家与沃克太太道别时,沃克太太转身走开了。
这些冲突的发生,使温特伯恩的思想产生了混乱,他既希望能和黛西交往,又希望她是个好姑娘,能保持矜持。然而冲突没有停止,温特伯恩也越来越困惑了,他不断地问自己黛西是不是个好姑娘。 四、 欧洲和美国的文明冲突
在对待欧洲文明的态度上,美国人和欧化的美国人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这些欧化的美国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不是美国人了。他们已经失去了美国人的特征,他们成了典型的欧洲人。他们以欧洲人的方式说话,他们以欧洲人的方式考虑问题并以欧洲人的方式生活。总之,他们崇拜欧洲文明,他们把自己融入了欧洲文明。从某个程度上来看,可以说他们比欧洲人还要欧洲。这一点可以从小说开头黛西误以为温特伯恩是德国人的情节可见一斑,尽管温特伯恩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欧洲文明对这些欧化的美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克斯特罗太太在欧洲已经生活了太久,她已经习惯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她很狭隘,她的世界除了欧洲再没有别的外部世界了。而她的侄子温特伯恩呢,简直就是她的复制品。从小说中我们知道温特伯恩儿时就被送到加尔文教派的学校念书,之后他又长期居住在日内瓦,他经常看望他的姑妈。但这并不是说他对他的姑妈感情很深或者他要依靠他的姑妈。而是,他在日内瓦接受了一种思想:一个人一定要照顾好他的姑妈。这就是温特伯恩从欧洲文明中学到的,听起来是如此的滑稽和迂腐。他来看她的姑妈不是出于亲情,而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应该那么做。另一个人物就是沃克太太。她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她的社交圈的保护者,她喜欢提醒黛西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好像她是黛西的行为监护人。她不仅喜欢给别人建议和提醒,而且喜欢把别人从所谓的危险中解救出来。很显然,她把自己看成欧洲文明中的拯救者。
然而,黛西和他们完全不同,她对待欧洲文明不怎么感兴趣。小说中,当她在游览城堡的时候,有关城堡的历史她都不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那个温特伯恩。所以在游览过程中她不停地和温特伯恩谈论她自己。温特伯恩向黛西介绍他引以为傲的欧洲文明,但没有得到黛西的正面回应,他再一次地困惑了。
五、结语
小说以黛西得了罗马热而悲惨地死去为结尾。黛西的死去可以被看做是小说的情节高潮部分,同时两种文化的冲突也达到了高潮。两种文化的冲突很明显是不可调和的。黛西的死固然值得同情和惋惜,然而温特沃恩在这场文化冲突中又得到了什么呢? 他什么也没得到。他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他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一位天真美丽的姑娘。温特伯恩又回到了日内瓦,重新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欧洲过着他那无聊乏味的生活。从这一点来看,温特伯恩亦是这场文化冲突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 亨利·詹姆士.野姑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2] 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 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Henry James. Daisy Miller[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