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跨校辅修专业是上海市东北片10所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推出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选择工业设计专业。针对这批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出基于项目制运作的设计思维模型,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完成设计任务,掌握设计方法的同时发挥各自本专业的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交叉学科设计人才。
关键词:
设计思维 学科交叉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098-02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推出跨校辅修专业,允许上海市东北片复旦、同济、财大、上外、上理工、海洋、海事、电力、体院、杉达等10所高校的优秀学生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其他学校颁发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工业设计专业由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每年招一个班,经过两个学期的基础学习后进入综合设计环节。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的特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综合设计环节的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组织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以项目制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在老师引导下发挥各自本专业的知识,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
一 跨校跨专业课程学生特征分析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和艺术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跨学科探索和实践的能力,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
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从组建开始就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们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包括土木,医学,能源,电子,信息,自动化,经济,影视,管理等十多个专业,拥有真正的学科交叉环境。
学生们根据专业互补原则被分成若干团队,团队成员的背景多样化,有助于创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实践证明,学识广泛的团队成员,比如有物理学背景的建筑师,读过工商管理的艺术家,或者有过市场经验的工程师往往更加具有创造力,他们更能迅速更高效率地融入到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中。在课堂上,学生们被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其本专业的知识,争取成为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背景的设计师的同时成为拥有设计思维的本专业人才。
二 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
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的特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慢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综合设计环节的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设计思维模型以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组成的团队项目制运作为基础,由三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建设维度,设计思维流程维度和项目运行维度,见图1。三个维度的内容互有穿插,共同筑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项目“金字塔”。
(一)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建设维度
1.成员结构上:“T”字形人才团队的建设,“T”字形人才指既“横向”发展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面,又“纵向”深挖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的人才类型。
跨校跨专业辅修班级的学生被鼓励从两个轴上双向发展,成为优秀的“T”字形人才:“横向”上整个学生项目团队成员背景各异,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面.同学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纵向”上每位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课程,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扎实,能够真实地在相关领域做出贡献。由此,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的同时敦促学生回过头更加富有激情地学习各自专业,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综合学习能力。
2.方法论上:提倡“身临其境”的体验型创造,可视化图形快速有效沟通。
设计思维模型鼓励学生们设身处地地用情景模拟场景和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只有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客户,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人”的本质需求,体验的过程往往能激发灵感。比如有一组学生的项目任务是为老年人设计一款助步器,医学专业的同学给大家普及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征,团队成员假设自己就是老年人,通过模仿老年人的一天,罗列出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不便,大家一起设想解决办法,结构专业的同学为方案进行结构深入,材料专业的同学提出各种材料预案,电子及通信专业的同学对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设想和解决方案…--团队一起进行模型的制作和测试,创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
创新设计思维模型同时提倡尽量用可视化的图形代替文字,因为在团队交流过程中,相较于文字的长篇累牍,图形通常能帮助其他人更快更有效地读懂表达的内容,使复杂的想法更直观明了地得到阐述,从而大大提升沟通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进展一设计思维流程及项目运行维度
设计思维流程维度分为理解,观察,推理,创造,模型,测试六个流程,每个流程有不同的方法论和目标,始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对学科交叉学生团队的合作有高度要求。项目运行维度是以传统项目管理流程视角对项目运行过程的梳理,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和项目完成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对应设计思维流程维度的相应流程。关于项目运行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已有大量相关文献综述,设计思维流程是基于项目运行流程基础上,专门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学科交叉团队工业设计教学的深化运用和课程设置流程细分。根据设计思维流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团队抱成团,共同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步骤快速有效地完成设计任务。老师在各个步骤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并引导各专业同学发挥其自身专业的知识,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
三 学科交叉课程设置流程及重点
3.1 理解
理解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详细充分地了解项目内容和要求,除了对项目本身任务的研习,还包括对项目的社会、文化、经济、道德等背景和其他直接或潜在相关数据与现象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形成一个以项目为核心的知识理论数据库。 理解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项目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创建融洽和谐高效合作的团队氛围。学科交叉团队中的同学们相互磨合,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一致的目标,建立团队统一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以达到更高效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打造出高创新绩效的团队氛围和组织文化。
3.2 观察
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强调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和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对项目中目标人群在相关环境与状况下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观察,引申出对相关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知识的学习和研读。
观察的方法包括理性的行为收集和感性的心理活动信息回馈(通过有针对性的访谈和互动得到)。学生们被要求运用到各种观察手段,包括:拍照,录像,录音,记录等。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观察内容,训练学生观察的细致性和敏感度。
3.3 推理
同学们将观察所得的数据及资料集中在一起,可视化地加工整理,张贴起来,同一个项目组的学生团队成员们共同讨论并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联想过程中进一步推导和整合,创造出一份思维发散图谱。
推理的过程:首先从观察到的现象入手,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分析与讨论,慢慢深入到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人”的需求,再进一步深化讨论与思考,探求这些需求背后的深层需求,也即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愿望。挖掘得越深,越有利于激发成功的创造灵感。
3.4 创造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铺垫,新的想法呼之欲出,学生们开始对前面步骤的推理结果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也是整个学生项目团队氛围最白热化的阶段,这时候老师会结合团队情况和项目进展引进多种创新技法如脑力激荡法,故事演绎法,问题解决法,思维图谱法等,甚至可以邀请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的人参与讨论,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感。
3.5 模型
学生团队为胜出的创意制作一个能模拟真实场景的模型,目的是用来检验该创意的现实可行性和市场潜力。有了模型,创意就不仅仅能从理念上被人理解,也能在现实环境中被人体验,从而能收集到更加深入具体的反馈。这一步骤中制作的模型不需要非常精美,只要能模拟现实条件和环境,接受检验即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模型的体验,所选创意的缺陷和不足更容易被感知,便于学生项目团队从中学习并进行弥补和优化,不断地改进创意,使之更加完善。
3.6 测试
模型制作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找目标人群来体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项目团队的成员仔细观察用户体验的过程,及时进行互动,以找出使用模型过程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模型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修正,直到项目团队和目标人群都满意为止,才可以正式提交这项方案/产品朋艮务。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参与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的学生们有的同我们科班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一起参加毕业设计展并获得广泛好评,有的毕业后成功申请了国外的工业设计硕士课程,有的进入了设计咨询公司,因为他们的学科交叉学习背景,很快就融入团队及工作中,甚至取得了比工业设计本专业学生更好的成果。学生们更好的未来发展,是我们培养交叉学科设计人才的目的,也是对我们课程的最好反馈。
跨校辅修专业是上海市东北片10所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推出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选择工业设计专业。针对这批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出基于项目制运作的设计思维模型,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完成设计任务,掌握设计方法的同时发挥各自本专业的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交叉学科设计人才。
关键词:
设计思维 学科交叉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098-02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推出跨校辅修专业,允许上海市东北片复旦、同济、财大、上外、上理工、海洋、海事、电力、体院、杉达等10所高校的优秀学生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其他学校颁发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工业设计专业由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每年招一个班,经过两个学期的基础学习后进入综合设计环节。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的特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综合设计环节的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组织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以项目制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在老师引导下发挥各自本专业的知识,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
一 跨校跨专业课程学生特征分析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和艺术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跨学科探索和实践的能力,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
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从组建开始就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们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包括土木,医学,能源,电子,信息,自动化,经济,影视,管理等十多个专业,拥有真正的学科交叉环境。
学生们根据专业互补原则被分成若干团队,团队成员的背景多样化,有助于创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实践证明,学识广泛的团队成员,比如有物理学背景的建筑师,读过工商管理的艺术家,或者有过市场经验的工程师往往更加具有创造力,他们更能迅速更高效率地融入到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中。在课堂上,学生们被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其本专业的知识,争取成为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背景的设计师的同时成为拥有设计思维的本专业人才。
二 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
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的特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慢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综合设计环节的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设计思维模型以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组成的团队项目制运作为基础,由三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建设维度,设计思维流程维度和项目运行维度,见图1。三个维度的内容互有穿插,共同筑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项目“金字塔”。
(一)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建设维度
1.成员结构上:“T”字形人才团队的建设,“T”字形人才指既“横向”发展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面,又“纵向”深挖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的人才类型。
跨校跨专业辅修班级的学生被鼓励从两个轴上双向发展,成为优秀的“T”字形人才:“横向”上整个学生项目团队成员背景各异,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面.同学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纵向”上每位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课程,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扎实,能够真实地在相关领域做出贡献。由此,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的同时敦促学生回过头更加富有激情地学习各自专业,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综合学习能力。
2.方法论上:提倡“身临其境”的体验型创造,可视化图形快速有效沟通。
设计思维模型鼓励学生们设身处地地用情景模拟场景和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只有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客户,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人”的本质需求,体验的过程往往能激发灵感。比如有一组学生的项目任务是为老年人设计一款助步器,医学专业的同学给大家普及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征,团队成员假设自己就是老年人,通过模仿老年人的一天,罗列出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不便,大家一起设想解决办法,结构专业的同学为方案进行结构深入,材料专业的同学提出各种材料预案,电子及通信专业的同学对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设想和解决方案…--团队一起进行模型的制作和测试,创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
创新设计思维模型同时提倡尽量用可视化的图形代替文字,因为在团队交流过程中,相较于文字的长篇累牍,图形通常能帮助其他人更快更有效地读懂表达的内容,使复杂的想法更直观明了地得到阐述,从而大大提升沟通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进展一设计思维流程及项目运行维度
设计思维流程维度分为理解,观察,推理,创造,模型,测试六个流程,每个流程有不同的方法论和目标,始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对学科交叉学生团队的合作有高度要求。项目运行维度是以传统项目管理流程视角对项目运行过程的梳理,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和项目完成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对应设计思维流程维度的相应流程。关于项目运行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已有大量相关文献综述,设计思维流程是基于项目运行流程基础上,专门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学科交叉团队工业设计教学的深化运用和课程设置流程细分。根据设计思维流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团队抱成团,共同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步骤快速有效地完成设计任务。老师在各个步骤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并引导各专业同学发挥其自身专业的知识,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
三 学科交叉课程设置流程及重点
3.1 理解
理解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详细充分地了解项目内容和要求,除了对项目本身任务的研习,还包括对项目的社会、文化、经济、道德等背景和其他直接或潜在相关数据与现象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形成一个以项目为核心的知识理论数据库。 理解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项目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创建融洽和谐高效合作的团队氛围。学科交叉团队中的同学们相互磨合,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一致的目标,建立团队统一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以达到更高效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打造出高创新绩效的团队氛围和组织文化。
3.2 观察
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强调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和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对项目中目标人群在相关环境与状况下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观察,引申出对相关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知识的学习和研读。
观察的方法包括理性的行为收集和感性的心理活动信息回馈(通过有针对性的访谈和互动得到)。学生们被要求运用到各种观察手段,包括:拍照,录像,录音,记录等。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观察内容,训练学生观察的细致性和敏感度。
3.3 推理
同学们将观察所得的数据及资料集中在一起,可视化地加工整理,张贴起来,同一个项目组的学生团队成员们共同讨论并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联想过程中进一步推导和整合,创造出一份思维发散图谱。
推理的过程:首先从观察到的现象入手,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分析与讨论,慢慢深入到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人”的需求,再进一步深化讨论与思考,探求这些需求背后的深层需求,也即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愿望。挖掘得越深,越有利于激发成功的创造灵感。
3.4 创造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铺垫,新的想法呼之欲出,学生们开始对前面步骤的推理结果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也是整个学生项目团队氛围最白热化的阶段,这时候老师会结合团队情况和项目进展引进多种创新技法如脑力激荡法,故事演绎法,问题解决法,思维图谱法等,甚至可以邀请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的人参与讨论,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感。
3.5 模型
学生团队为胜出的创意制作一个能模拟真实场景的模型,目的是用来检验该创意的现实可行性和市场潜力。有了模型,创意就不仅仅能从理念上被人理解,也能在现实环境中被人体验,从而能收集到更加深入具体的反馈。这一步骤中制作的模型不需要非常精美,只要能模拟现实条件和环境,接受检验即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模型的体验,所选创意的缺陷和不足更容易被感知,便于学生项目团队从中学习并进行弥补和优化,不断地改进创意,使之更加完善。
3.6 测试
模型制作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找目标人群来体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项目团队的成员仔细观察用户体验的过程,及时进行互动,以找出使用模型过程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模型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修正,直到项目团队和目标人群都满意为止,才可以正式提交这项方案/产品朋艮务。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参与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的学生们有的同我们科班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一起参加毕业设计展并获得广泛好评,有的毕业后成功申请了国外的工业设计硕士课程,有的进入了设计咨询公司,因为他们的学科交叉学习背景,很快就融入团队及工作中,甚至取得了比工业设计本专业学生更好的成果。学生们更好的未来发展,是我们培养交叉学科设计人才的目的,也是对我们课程的最好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