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富有贵族气息的艺术展——沈克龙艺术展。这里所谓的“贵族气息”,指的是艺术气质上的矜贵与精神品格上的脱俗。自古以来,这两种中国诗人的基本素养,在当下钱潮汹涌的态势下,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了。而在沈克龙身上,还被当作易碎的珍瓷那样保留着,并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公众。这个艺术展在北京大学赛克考古与艺术中心举办,展期长达整整一个暑期,这使得北大学生有机会细细品赏对他们而言还相当陌生的艺术品种——其实所谓“陌生”,又是一种天大的误会啦。大漆的光泽与温润,其实是他们的童年歌谣。
展出的作品都是漆艺家沈克龙近年来创作的以中国天然大漆为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极富当代艺术理念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漆艺。在中国文化欲向世界产生更大影响的急切诉求中,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下,沈克龙从油画创作转向大漆艺术的探索,似乎也适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但是事实上,他却想得没那么复杂,他只是孜孜以求地回归中国漆文化的本原,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将中国漆文化的精神传承与光大。正如艺术家所言:“这些年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在漆上了,希望通过对漆的意义理解来创作一批作品。因为漆不仅是福建的文化资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物质形态之一。”
沈克龙从临池习书开始浸淫中国文化之中,后来在南艺学油画,毕业后曾在闽北和婺源油画写生六七年,对中国典型的村落与风情了如指掌。最后他隐居于自己钟情的福州。福州是中国漆文化的基地,在民间也是用漆最为广泛和最有体悟的地方。于是,沈克龙很快为中国漆艺的那种创作方法与媒材所迷恋。诚如艺术评论家胡敬德所言:“从作品中,我基本上看到他一路走来的足迹,中国书法的笔墨线条、意象江南的疏影横斜,还有似乎看得见的那些历史上一幕幕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也是沈克龙漆艺的文化底色与格调。
在汉唐以降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漆的光华,是附载于生活器物之上的。这个简单的认识,其实是沈克龙对漆艺回归本原的出发点。他当然知道,在福建民众的生活中,大漆无处不在,而且在近代化学工业发轫发达之后,它还没有全部从生活层面溃退直至消隐,这种坚守与其说是出于工艺的顽强生存,不如说是寻常生活的召唤。那么,大漆和漆艺首先是因器物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大漆本来就是存在于器上面,不管什么器,离开器,大漆似乎就丧失了它存在的理由。因此,大漆无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的积淀主要表现在立体物上,也就是存在于器用上。也因此,沈克龙的漆艺创作,是从器物开始的,尽可能地保留器物的本来面目,对它致以后辈的敬礼。
当别人满足于磨漆画创作时,他就认识到若单是从平面的角度看问题,它多半是要牺牲触觉的,很容易丧失人跟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要返回到漆本身,就是回到它的深邃而广阔的禀性里去。从某种层面上看,触觉具有比单纯的视觉深刻得多或视觉无法替代的魅力。
但作为艺术探索与创作,这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沈克龙在这次拿出的作品中,向中国漆文化进行深度开掘,无论是立体的器物还是平面的类似抽象画的漆画,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在形而上的层面提升了中国漆艺的品格,丰富了表现语言。并且有一种是很让人深思的,艺术家并不是居高临下地驱策或挥霍媒材,而是极其尊重天然大漆与木材的生命,感谢它们的联袂奉献,顺应并强调它们的基本属性,让漆与木紧密结合,在深思熟虑的创作思路引导下,与作者平等对话,共同呈现绚烂迷离的景象。
沈克龙说:“我们的文化根本是什么?我们内心又需要什么?现在做漆的人有没有回到这样层面来关照自己的所为?要写时代的文章,做器也好,做艺也罢,平面还是器物,不再单调化,把漆当做文化的作为,我觉得这当中它就具备了一个新文化的概念了。”这也可当作他的艺术宣言来倾听。
展出的作品都是漆艺家沈克龙近年来创作的以中国天然大漆为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极富当代艺术理念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漆艺。在中国文化欲向世界产生更大影响的急切诉求中,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下,沈克龙从油画创作转向大漆艺术的探索,似乎也适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但是事实上,他却想得没那么复杂,他只是孜孜以求地回归中国漆文化的本原,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将中国漆文化的精神传承与光大。正如艺术家所言:“这些年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在漆上了,希望通过对漆的意义理解来创作一批作品。因为漆不仅是福建的文化资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物质形态之一。”
沈克龙从临池习书开始浸淫中国文化之中,后来在南艺学油画,毕业后曾在闽北和婺源油画写生六七年,对中国典型的村落与风情了如指掌。最后他隐居于自己钟情的福州。福州是中国漆文化的基地,在民间也是用漆最为广泛和最有体悟的地方。于是,沈克龙很快为中国漆艺的那种创作方法与媒材所迷恋。诚如艺术评论家胡敬德所言:“从作品中,我基本上看到他一路走来的足迹,中国书法的笔墨线条、意象江南的疏影横斜,还有似乎看得见的那些历史上一幕幕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也是沈克龙漆艺的文化底色与格调。
在汉唐以降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漆的光华,是附载于生活器物之上的。这个简单的认识,其实是沈克龙对漆艺回归本原的出发点。他当然知道,在福建民众的生活中,大漆无处不在,而且在近代化学工业发轫发达之后,它还没有全部从生活层面溃退直至消隐,这种坚守与其说是出于工艺的顽强生存,不如说是寻常生活的召唤。那么,大漆和漆艺首先是因器物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大漆本来就是存在于器上面,不管什么器,离开器,大漆似乎就丧失了它存在的理由。因此,大漆无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的积淀主要表现在立体物上,也就是存在于器用上。也因此,沈克龙的漆艺创作,是从器物开始的,尽可能地保留器物的本来面目,对它致以后辈的敬礼。
当别人满足于磨漆画创作时,他就认识到若单是从平面的角度看问题,它多半是要牺牲触觉的,很容易丧失人跟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要返回到漆本身,就是回到它的深邃而广阔的禀性里去。从某种层面上看,触觉具有比单纯的视觉深刻得多或视觉无法替代的魅力。
但作为艺术探索与创作,这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沈克龙在这次拿出的作品中,向中国漆文化进行深度开掘,无论是立体的器物还是平面的类似抽象画的漆画,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在形而上的层面提升了中国漆艺的品格,丰富了表现语言。并且有一种是很让人深思的,艺术家并不是居高临下地驱策或挥霍媒材,而是极其尊重天然大漆与木材的生命,感谢它们的联袂奉献,顺应并强调它们的基本属性,让漆与木紧密结合,在深思熟虑的创作思路引导下,与作者平等对话,共同呈现绚烂迷离的景象。
沈克龙说:“我们的文化根本是什么?我们内心又需要什么?现在做漆的人有没有回到这样层面来关照自己的所为?要写时代的文章,做器也好,做艺也罢,平面还是器物,不再单调化,把漆当做文化的作为,我觉得这当中它就具备了一个新文化的概念了。”这也可当作他的艺术宣言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