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次高中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由以前的阅读与教学等板块改为18个任务群,可谓面面俱到。这就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怎样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成为语文同人无法避免的重要话题。仅从浙江的高中语文动态来看,围绕“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名师工作室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各类公开课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像黄厚江老师所说:“一线教师还是不知道学习任务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或者说还是不知道如何实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
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课堂教学,必须要弄清楚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然后才能依据其特征对传统教学内容做出改变。黄厚江老师说:
显而易见,学习任务群比之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突破了单篇,教学资源突破了
文本,教学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了教师讲解,教学目的突破了文本理解、知识掌
握和能力提高;文本不再是一篇一篇地教,知识不再是一个一个地学,听、说、读、写等训
练也不是分类分项地单个进行。①
所谓“突破了单篇”“突破了文本”“突破了课堂”“突破了教师讲解”(以下简称“四个突破”),就是说“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文本尤其是单篇课文,要以课内文本为主,适当向课外内容拓展延伸;教学任务不局限于课堂当场解决,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学模式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传统主要模式,可以改为师生合作解决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单独解决。“文本”的“教”、“知识”的“学”、“训练”的“进行”,也不像过去一样有序推进,而要在宏观统筹下进行整体规划,完成“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任务”。
黄厚江老师的设想,为“学习任务群”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就教学内容而言,按照黄老师的意思,如果将“学习任务群”的建立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之内,那就达不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反之,如果以课内文本为教学起点,抓住课文中的某一处细节或情节,向课外的经典名著拓展延伸,在课文与名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解决“任务群”中的问题,无疑符合黄老师说的“四个突破”,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极好思路。
以下,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详细说明“学习任务群”下多维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由点到面,课外延展
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自剧本的第二幕,说的是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与朱丽叶互相倾吐爱慕衷肠的故事。这是全剧的精华,凌绝千古,后人写爱情再也无法超越莎士比亚。教授此文时,不妨以“爱情”为主线,围绕课文中的细节,按照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
朱丽叶在阳台上说的情话正好被罗密欧听见,于是深情款款的对话开始了。朱丽叶说:
我虽然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
它太仓促、太轻率、太出人意料了,正像一闪电
光,等不及大家开一声口,已经消隐了下去。
教授此段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PPT展示以下情节:
血“轰”一下子冲上了高加林的头。他吃惊
地看着巧珍,立刻感到手足无措;感到胸口像火
烧一般灼疼。身上的肌肉紧缩起来。四肢变得麻
木而僵硬。
爱情?来得这么突然?他连一点精神准备都
没有。他还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想到过要爱巧
珍。他感到恐慌,又感到新奇;他带着这复杂的
心情又很不自然地去看立在他面前的巧珍。她仍
然害羞地低着头,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依恋在他
身边。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馨的气息在强烈地感
染着他;那白杨树一般苗条的身体和暗影中显得
更加美丽的脸庞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尽量控
制着自己,对巧珍说:“咱们这样站在路上不好。
天黑了,快走吧……”
以上情节,出自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面对巧珍的突然表白,高加林手足无措,毫无思想准备。路遥把高加林面对爱情时的复杂心理写绝了。这段心理描写,与课文中朱丽叶突然遇到心上人偷听到自己心声时的感受显然有着一致性,恰如课文所言“太仓促、太轻率、太出入意料了”。这两段描写都围绕爱情“突如其来”的特征,教师可以此通过设立问题的方式在课文与名著之间建立一个小的“学习任务群”供学生思考:都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罗密欧与高加林的心理波动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搭建的“任务群”,就在课文与中篇小说《人生》之间很自然地架构起有机衔接的桥梁。
对高加林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与深刻,加上《人生》的“爱情”主题,显然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此时“推波助澜”,简单复述《人生》的故事情节,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人生》的强烈念头。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面对巧珍突然的爱情表白,高加林是如何回应的?他后来接受了巧珍的爱情,是否后悔过?原因何在?这段爱情给高加林未来的人生之路帶来了什么影响?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是什么?
带着以上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人生》,这就在课内文本教学中创造了课外阅读“整本书”的条件。新课标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而读什么样的“整本书”,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部头过大的作品要慎重,毕竟学生学业繁重,课外时间有限。而描写爱情悲剧的中篇小说《人生》,就篇幅而言,让学生阅读也是非常适宜的。 以上问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明白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生》绝非现实版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而是一出悲剧——试图改变命运的有为青年在社会现实面前最终折戟沉沙的悲剧。学生据此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社会警醒意义的认识。阅读《人生》后的体悟,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理解:面对心上人的表白,朱丽叶感到“仓促”,是因为幸福来得过于突然,她怕这种爱情的甜蜜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反映出纯情少女面对爱情时幸福与隐忧并存的微妙心理。
以上构建的教学内容,起码贯彻了以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内文本与课外名著之间的情节纽带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极好方式。这种由点到面、课外延展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与精神。
同气相求,比对鉴别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列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可谓最典型的课内“学习任务群”的完美编排。这两篇课文都是节选,一为中国的古典杂剧,一为西方的戏剧圣经,但都以“爱情”为主线一以贯之。教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各自为战,那是非常遗憾的;反之,如果围绕一至两个问题将两篇课文结合起来一并教授,同时向外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不仅会让学生在比较对照中大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全剧具体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整部剧本都会有自己的理性认识。
教授这两篇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同样都是爱情剧本,但在世界文学史上,《西厢记》为什么达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高度?
这就是围绕剧本的价值通过设立问题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学习任务群”,要解决“任务群”中的问题,就要完整阅读《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将眼光仅仅停留在两篇课文中是肯定不行的。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础,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比较、解析、总结、归纳,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学生的阅读视野就会从课内延展到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逻辑思维、批判鉴别、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从爱情结局与思想深度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西厢记》则是喜剧。中国人都有一种“团圆情结”,有情人如不能终成眷属,就会被观众骂死;只有团圆,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悲剧则给人净化灵魂的力量,美好的东西一旦被毁灭,就会让人心情沉重,从而反思社会弊端,追寻避免悲剧的深层原因,于是思想得到了升华。
《西厢记》重视伦理说教,《罗密欧与朱丽叶》则重视人性深度,《罗密欧与朱丽叶》显然更胜一筹。莎士比亚身处英国,作品却写遍欧洲各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发生在意大利;中国剧作家的作品基本上写不到外国去,《西厢记》也是如此,视野相对狭隘。同时,《西厢记》的唱词、念白,互不协调,唱有诗意,念则通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唱词、念白,通体是诗,尤其男女主人公花园里的对话,是全世界最美的情诗,所有人都能听懂。
以上理由,足可以证明无论思想深度还是艺术特色,《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超过了《西厢记》。
以上问题的设计与解答,就是围绕“爱情”主线,在紧密联系、贯穿《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文的同时,拓向原文的出处,然后站在更高点看待“整本书”,对“整本书”进行相应的比较、鉴别、剖析、决断,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背道而驰,寻找差异
就爱情的性质而言,《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纯情少男少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直至以身殉情的凄美故事。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由外在到实质,都如同水晶一般纯洁无瑕,这也是后人把年轻人之间的纯洁爱情称为“罗密欧朱丽叶式”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贵族式的爱情,离不了花前月下的缠绵、卿卿我我的呢喃和鲜花巧克力的映衬。《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授完毕,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PPT展示)《平凡的世界》中有一种纯粹的中国农民式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模式完全不同:没有浪漫,没有情话,没有赞美诗;有的,只是一种质朴纯真。这种爱情,最初体现于男女双方的一见钟情,但这种一见钟情完全是中国农民式的:女方爱男方的俊朗强悍与出众的劳动能力,男方爱女方的端庄标致与长期劳动形成的丰满身材;这种爱情最本质的特征,是体现于共同生活中的相濡以沫、身处困境时的互相扶持以及深爱对方的至死不渝。请问这是哪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这个问题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分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的特点与影响,又在全面考察《平凡的世界》中所有爱情模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出决断。这就以“爱情模式”为基点在课文与“整本书”《平凡的世界》之间建立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群”。
《平凡的世界》是许多高中生都看过的名著,小说中有许多种爱情模式:李向前与田润叶先苦后甜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超越出身的爱情;武惠良与杜丽丽先甜后苦的爱情;吴仲平与孙兰香情投意合的爱情;金波与藏族姑娘心心相印的爱情;田润生与郝红梅跨越世俗的爱情等,不一而足。要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必须要熟读《平凡的世界》,对小说中所有的爱情模式进行总结、比对、筛选,以此确定正确的答案。
凡是熟读过《平凡的世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答案,那就是孙少安与贺秀莲之间的爱情。这两个人的爱情贯穿了《平凡的世界》整本书。起初孙少安是爱着田润叶的,但“公家人”与农民之间的身份差距使少安对這段感情望而止步。少安与秀莲第一次见面,就发现这姑娘正是庄稼人梦寐以求的那种女人,长期的田间劳动使秀莲有一种天然健康的农家之美;秀莲第一次看到少安,就“激动得心怦怦乱跳”,这正是自己要找的男人,不但长得“展扬”帅气,而且有一种让任何女人都倾心的“悍劲”。二人结合后,相互扶持,在最困难的日子里相互鼓劲,最终度过了砖厂倒闭的难关。但在生活逐渐富裕,少安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的时候,秀莲却不幸患上了肺癌。 少安与秀莲的爱情结局,曾使许多读者泪目。就性质而言,这二人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迥异霄壤,但又有着共性。这个结论出现后,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回答:
1.面对爱情的困境,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的是毫不犹豫地为对方殉情;孙少安遇到人生最大困境的时候,秀莲的表现如何?这种表现对少安产生了什么影响?
2.就爱情的结局而言,这两类爱情都是悲剧。秀莲患上癌症,时日无多,她去世后,孙少安还会振作起来吗?
3.这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爱情,有何共性?
无论回答哪个问题,都必须完整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平凡的世界》,否則答案肯定不完整或不让人信服;而三个问题的提出,又是在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平凡的世界》搭上联系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与上文所论的前两种单一的“学习任务群”相比,此种“任务群”的构建更加复杂,它不仅以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由课文引向课外的“整本书”,让学生在通晓“整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做出解答,而且还由此拓展衍生出更多的分支问题,每个分枝问题又要求学生围绕“整本书”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与剖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一分为三、连续追问的问题设计模式,显然从更开阔的层面考察了“学习任务群”更多方面的要求。
以上以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向外拓展为例,阐述了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要求下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三种思路。必须要强调的是:l.“学习任务群”的建立必须以课文教学为基础,绝非脱离课文的另起炉灶,毕竟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点;2.围绕课文与课外“整本书”的有机联系,搭建起“学习任务群”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但这需要教师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无法想象一个从不看书的老师还能够发现课文与课外经典之间的联系;3.面对形形色色的“学习任务群”,学生是不可能全部兼顾的,教师要依据具体学情与学生的个体素养,给学生相应的学习、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相应数量的“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就可以了。
①黄厚江:《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课堂》,《语文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杨大忠,历史学博七,浙江省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桐乡_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在《语文建设》《中学吾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近l60篇,其中核心期刊与大学学报80余篇,著有《语文深度解读论》《水浒论议》《施耐庵驳议》。
编辑:得一312176326@qq. com
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课堂教学,必须要弄清楚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然后才能依据其特征对传统教学内容做出改变。黄厚江老师说:
显而易见,学习任务群比之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突破了单篇,教学资源突破了
文本,教学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了教师讲解,教学目的突破了文本理解、知识掌
握和能力提高;文本不再是一篇一篇地教,知识不再是一个一个地学,听、说、读、写等训
练也不是分类分项地单个进行。①
所谓“突破了单篇”“突破了文本”“突破了课堂”“突破了教师讲解”(以下简称“四个突破”),就是说“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文本尤其是单篇课文,要以课内文本为主,适当向课外内容拓展延伸;教学任务不局限于课堂当场解决,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学模式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传统主要模式,可以改为师生合作解决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单独解决。“文本”的“教”、“知识”的“学”、“训练”的“进行”,也不像过去一样有序推进,而要在宏观统筹下进行整体规划,完成“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任务”。
黄厚江老师的设想,为“学习任务群”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就教学内容而言,按照黄老师的意思,如果将“学习任务群”的建立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之内,那就达不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反之,如果以课内文本为教学起点,抓住课文中的某一处细节或情节,向课外的经典名著拓展延伸,在课文与名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解决“任务群”中的问题,无疑符合黄老师说的“四个突破”,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极好思路。
以下,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详细说明“学习任务群”下多维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由点到面,课外延展
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自剧本的第二幕,说的是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与朱丽叶互相倾吐爱慕衷肠的故事。这是全剧的精华,凌绝千古,后人写爱情再也无法超越莎士比亚。教授此文时,不妨以“爱情”为主线,围绕课文中的细节,按照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
朱丽叶在阳台上说的情话正好被罗密欧听见,于是深情款款的对话开始了。朱丽叶说:
我虽然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
它太仓促、太轻率、太出人意料了,正像一闪电
光,等不及大家开一声口,已经消隐了下去。
教授此段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PPT展示以下情节:
血“轰”一下子冲上了高加林的头。他吃惊
地看着巧珍,立刻感到手足无措;感到胸口像火
烧一般灼疼。身上的肌肉紧缩起来。四肢变得麻
木而僵硬。
爱情?来得这么突然?他连一点精神准备都
没有。他还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想到过要爱巧
珍。他感到恐慌,又感到新奇;他带着这复杂的
心情又很不自然地去看立在他面前的巧珍。她仍
然害羞地低着头,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依恋在他
身边。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馨的气息在强烈地感
染着他;那白杨树一般苗条的身体和暗影中显得
更加美丽的脸庞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尽量控
制着自己,对巧珍说:“咱们这样站在路上不好。
天黑了,快走吧……”
以上情节,出自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面对巧珍的突然表白,高加林手足无措,毫无思想准备。路遥把高加林面对爱情时的复杂心理写绝了。这段心理描写,与课文中朱丽叶突然遇到心上人偷听到自己心声时的感受显然有着一致性,恰如课文所言“太仓促、太轻率、太出入意料了”。这两段描写都围绕爱情“突如其来”的特征,教师可以此通过设立问题的方式在课文与名著之间建立一个小的“学习任务群”供学生思考:都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罗密欧与高加林的心理波动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搭建的“任务群”,就在课文与中篇小说《人生》之间很自然地架构起有机衔接的桥梁。
对高加林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与深刻,加上《人生》的“爱情”主题,显然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此时“推波助澜”,简单复述《人生》的故事情节,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人生》的强烈念头。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面对巧珍突然的爱情表白,高加林是如何回应的?他后来接受了巧珍的爱情,是否后悔过?原因何在?这段爱情给高加林未来的人生之路帶来了什么影响?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是什么?
带着以上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人生》,这就在课内文本教学中创造了课外阅读“整本书”的条件。新课标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而读什么样的“整本书”,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部头过大的作品要慎重,毕竟学生学业繁重,课外时间有限。而描写爱情悲剧的中篇小说《人生》,就篇幅而言,让学生阅读也是非常适宜的。 以上问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明白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生》绝非现实版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而是一出悲剧——试图改变命运的有为青年在社会现实面前最终折戟沉沙的悲剧。学生据此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社会警醒意义的认识。阅读《人生》后的体悟,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理解:面对心上人的表白,朱丽叶感到“仓促”,是因为幸福来得过于突然,她怕这种爱情的甜蜜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反映出纯情少女面对爱情时幸福与隐忧并存的微妙心理。
以上构建的教学内容,起码贯彻了以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内文本与课外名著之间的情节纽带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极好方式。这种由点到面、课外延展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与精神。
同气相求,比对鉴别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列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板块,可谓最典型的课内“学习任务群”的完美编排。这两篇课文都是节选,一为中国的古典杂剧,一为西方的戏剧圣经,但都以“爱情”为主线一以贯之。教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各自为战,那是非常遗憾的;反之,如果围绕一至两个问题将两篇课文结合起来一并教授,同时向外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不仅会让学生在比较对照中大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全剧具体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整部剧本都会有自己的理性认识。
教授这两篇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同样都是爱情剧本,但在世界文学史上,《西厢记》为什么达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高度?
这就是围绕剧本的价值通过设立问题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学习任务群”,要解决“任务群”中的问题,就要完整阅读《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将眼光仅仅停留在两篇课文中是肯定不行的。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础,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比较、解析、总结、归纳,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学生的阅读视野就会从课内延展到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逻辑思维、批判鉴别、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从爱情结局与思想深度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西厢记》则是喜剧。中国人都有一种“团圆情结”,有情人如不能终成眷属,就会被观众骂死;只有团圆,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悲剧则给人净化灵魂的力量,美好的东西一旦被毁灭,就会让人心情沉重,从而反思社会弊端,追寻避免悲剧的深层原因,于是思想得到了升华。
《西厢记》重视伦理说教,《罗密欧与朱丽叶》则重视人性深度,《罗密欧与朱丽叶》显然更胜一筹。莎士比亚身处英国,作品却写遍欧洲各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发生在意大利;中国剧作家的作品基本上写不到外国去,《西厢记》也是如此,视野相对狭隘。同时,《西厢记》的唱词、念白,互不协调,唱有诗意,念则通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唱词、念白,通体是诗,尤其男女主人公花园里的对话,是全世界最美的情诗,所有人都能听懂。
以上理由,足可以证明无论思想深度还是艺术特色,《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超过了《西厢记》。
以上问题的设计与解答,就是围绕“爱情”主线,在紧密联系、贯穿《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文的同时,拓向原文的出处,然后站在更高点看待“整本书”,对“整本书”进行相应的比较、鉴别、剖析、决断,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背道而驰,寻找差异
就爱情的性质而言,《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纯情少男少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直至以身殉情的凄美故事。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由外在到实质,都如同水晶一般纯洁无瑕,这也是后人把年轻人之间的纯洁爱情称为“罗密欧朱丽叶式”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贵族式的爱情,离不了花前月下的缠绵、卿卿我我的呢喃和鲜花巧克力的映衬。《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授完毕,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PPT展示)《平凡的世界》中有一种纯粹的中国农民式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模式完全不同:没有浪漫,没有情话,没有赞美诗;有的,只是一种质朴纯真。这种爱情,最初体现于男女双方的一见钟情,但这种一见钟情完全是中国农民式的:女方爱男方的俊朗强悍与出众的劳动能力,男方爱女方的端庄标致与长期劳动形成的丰满身材;这种爱情最本质的特征,是体现于共同生活中的相濡以沫、身处困境时的互相扶持以及深爱对方的至死不渝。请问这是哪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这个问题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分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的特点与影响,又在全面考察《平凡的世界》中所有爱情模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出决断。这就以“爱情模式”为基点在课文与“整本书”《平凡的世界》之间建立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群”。
《平凡的世界》是许多高中生都看过的名著,小说中有许多种爱情模式:李向前与田润叶先苦后甜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超越出身的爱情;武惠良与杜丽丽先甜后苦的爱情;吴仲平与孙兰香情投意合的爱情;金波与藏族姑娘心心相印的爱情;田润生与郝红梅跨越世俗的爱情等,不一而足。要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必须要熟读《平凡的世界》,对小说中所有的爱情模式进行总结、比对、筛选,以此确定正确的答案。
凡是熟读过《平凡的世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答案,那就是孙少安与贺秀莲之间的爱情。这两个人的爱情贯穿了《平凡的世界》整本书。起初孙少安是爱着田润叶的,但“公家人”与农民之间的身份差距使少安对這段感情望而止步。少安与秀莲第一次见面,就发现这姑娘正是庄稼人梦寐以求的那种女人,长期的田间劳动使秀莲有一种天然健康的农家之美;秀莲第一次看到少安,就“激动得心怦怦乱跳”,这正是自己要找的男人,不但长得“展扬”帅气,而且有一种让任何女人都倾心的“悍劲”。二人结合后,相互扶持,在最困难的日子里相互鼓劲,最终度过了砖厂倒闭的难关。但在生活逐渐富裕,少安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的时候,秀莲却不幸患上了肺癌。 少安与秀莲的爱情结局,曾使许多读者泪目。就性质而言,这二人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迥异霄壤,但又有着共性。这个结论出现后,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回答:
1.面对爱情的困境,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的是毫不犹豫地为对方殉情;孙少安遇到人生最大困境的时候,秀莲的表现如何?这种表现对少安产生了什么影响?
2.就爱情的结局而言,这两类爱情都是悲剧。秀莲患上癌症,时日无多,她去世后,孙少安还会振作起来吗?
3.这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爱情,有何共性?
无论回答哪个问题,都必须完整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平凡的世界》,否則答案肯定不完整或不让人信服;而三个问题的提出,又是在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平凡的世界》搭上联系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与上文所论的前两种单一的“学习任务群”相比,此种“任务群”的构建更加复杂,它不仅以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由课文引向课外的“整本书”,让学生在通晓“整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做出解答,而且还由此拓展衍生出更多的分支问题,每个分枝问题又要求学生围绕“整本书”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与剖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一分为三、连续追问的问题设计模式,显然从更开阔的层面考察了“学习任务群”更多方面的要求。
以上以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向外拓展为例,阐述了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要求下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三种思路。必须要强调的是:l.“学习任务群”的建立必须以课文教学为基础,绝非脱离课文的另起炉灶,毕竟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点;2.围绕课文与课外“整本书”的有机联系,搭建起“学习任务群”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但这需要教师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无法想象一个从不看书的老师还能够发现课文与课外经典之间的联系;3.面对形形色色的“学习任务群”,学生是不可能全部兼顾的,教师要依据具体学情与学生的个体素养,给学生相应的学习、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相应数量的“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就可以了。
①黄厚江:《让学习任务群走进课堂》,《语文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杨大忠,历史学博七,浙江省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桐乡_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在《语文建设》《中学吾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近l60篇,其中核心期刊与大学学报80余篇,著有《语文深度解读论》《水浒论议》《施耐庵驳议》。
编辑:得一312176326@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