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绿色崛起普惠民生福祉

来源 :人民公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_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论断,为安化县加快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遵循。安化集山区、库区、林区于一体,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6.2%,拥有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拓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多张国家级名片。近年来,安化县委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致力精准谋划、精致建设、精心呵护,加快经济社会绿色崛起,让广大群众在青山绿水中实现安居乐业。
  以生态立县把住“总阀门”。安化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进人新世纪以来,历届县委始终坚守生态立县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11年县党代会确立了“绿色崛起”发展思路,将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推动安化在青山绿水中加快崛起”的发展模式,为安化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
  注重顶层设计,实施主体生态功能区战略,完善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城镇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空间开发管制界限。目前,全县已划为四大生态功能区,80%的区域纳生态保护范畴,有生态公益林面积320多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4.63%;划定矿产开发区10个,限制开发区10个,禁止开发区8个。
  加强法治规范,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安化建设范畴,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生存理念,落实“溪河禁渔、野外禁猎,逐步过渡到山林禁伐”的规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生态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30余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扎实开展营林绿化和封山育林,严格林木采伐,由每年6万立方米控制到3万立方米。加强污染源头治理,落实“一个乡镇、一家污水处理厂”、“一个工业园、一家废水处理厂”规划,确保“清水人洞庭”。
  以转型升级谱好“协奏曲”。长期以来,安化县域经济以矿产、竹木加工为主,结构单一,量小质低,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近年来,我们按照“绿色崛起”的发展路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矿业。切实加强矿产资源整顿整台治理,全面关停“十五小企业”,取缔非法矿点井硐,矿权数量由155个减少到127个,煤矿由24家整台为5家。同时,先后投人20多亿元技改资金,完成渣滓溪矿业“8+1”技改工程、湘安钨业扩改工程、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争取湖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把高明工业园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三大钨钴废料有色金属集散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的磨削料回收加工基地。
  二是引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持续跟进国家核电规划投资60亿元的抽水蓄能项目,引进国企投资的天子界风力发电和芙蓉山风力发电项目,建成装机15.4万千瓦的东坪、株溪口水电站及20多处小水电,实现全县水电总装机达125万千瓦,年发电量34亿千瓦时,成为湘中能源输出大县。
  三是培育壮大生态茶业。立足“中国黑茶之乡”产业优势,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化要求,把茶产业培育发展为强县富民的绿色支柱产业。规划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扩大到4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稳步把安化打造成中国黑茶之都。目前,“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安化黑茶产业聚集区获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县黑茶产能提升到10万吨以上,连续两年实现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并荣获“2014年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和“中华生态文明茶乡”等称号。
  以茶旅一体提升“精气神”。安化古朴神韵,是著名茶乡和梅山文化重要发祥地,人文底蕴厚重,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我们确立了“天下黑茶·神韵安化”的茶旅一体化目标,重点建设三大项目,不断扩大绿色份额,做强生态优势。
  一是打造人文景点。依托保存完好的大量地标性古建筑、风雨廊桥群、古茶亭、古茶市、古村落,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等历史名人,切实加强历史遗存的修缮与保护,打好“名人故里”和“世界羽毛球冠军的摇篮”两张品牌,建成茶马古道4A级景区、梅山文化生态园人文景点,大幅提升县域人文品位和文化内涵。
  二是打造生态亮点。每年统等资金3000万元,抓好“资江两岸百里画廊”建设,种植县树、县花以及名贵苗木、全国各地名竹,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加紧实施拓溪水库“百湖治理”项目,逐步退出网箱、拦网养鱼,美化高峡平湖。加快九龙池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成14公里环线旅游公路,将重点景区连成整体。同时,着力抓好资江两岸“生态茶廊”、茶马古道沿线“生态茶带”、雪峰湖湿地公园“生态茶湖”和云台山、芙蓉山区域“生态茶山”建设,引进投资50亿元的辰山绿谷禅茶旅一体开发项目,将茶旅融为一体。
  三是打造最美县城。将县城定位于“山水生态茶城”,融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等多个元素,加快实施“北改南建东扩”,以全新理念推进城市道路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住宅精品小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致力打造“中国最美县城”。
  目前,县城东部新区规划13平方公里,建设黑茶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区,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建成黑茶文化大市场、黄沙坪古茶市、罗马商业广场等茶旅主题鲜明的地标性建筑。县城面积扩大两倍,一座以资江为纽带,以茶文化为主题,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美丽“山水生态茶城”。
  以健全制度刻好“度量衡”。为确保良好生态永续发展,我们紧紧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机制,实现制度管人、管事。严格实行项目准入制度,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做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发展规划、不符合环保要求“三个不批”,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动工业准入、综合性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险等重点改革,利用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改革成果,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系列制度,向改革要来了动力、争取了红利。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绩考核考评机制,改变以往单纯以GDP论成败的做法,将“绿色GDP”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特别是对生态大镇不再设定具体的经济发展指标,发挥正确引领作用。积极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实施“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法律责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