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

结果

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H=253.800,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2=0.008,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

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在疾病治疗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综述就炎症性肠病在治疗策略选择、治疗效果、预后及药物依从性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总结了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为实现炎症性肠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胆汁酸是由肝脏产生的两性分子,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过量的胆汁酸进入结肠后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腹泻,即胆汁酸腹泻(BAD)。目前诊断BAD的金标准是75Se-牛磺胆酸潴留试验,其他方法包括血清标志物(补体C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检测和胆汁酸螯合剂(BAS)的诊断性治疗。BAS是BAD的一线治疗手段,主要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维仑和考来替泊等。本文就BAD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制定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白血病量表(QLICP-LE)(V2.0)的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CID)。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1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调查,采用QLICP-LE(V2.0)进行数据收集,使用分布法中的效应尺度、标准测量误差(SEM)、可靠变化指数、标准化反应均数以及反应度统计量等5种指标来计算量表的
目的探讨麦冬皂苷D联合沉默环氧合酶-2(COX-2)基因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将BxPC-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麦冬皂苷D高剂量组(40 μmol/L)、中剂量组(20 μmol/L)、低剂量组(10 μmol/L);将沉默COX-2后的细胞分为空白组、COX-2抑制组(50 pmol/ml siRNA-COX-2)、麦冬皂苷D组(20 μmol/L)与联合用药组(
目的探讨肺部转移瘤非典型多层螺旋CT(MSCT)多形性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和陕西省肿瘤医院168枚肺部转移瘤的MSCT胸部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转移性腺癌(88枚)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80枚)。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肺部转移瘤非典型MSCT的影像学征象,逐一标记后归类,比较两组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间的差异,分析转移性腺癌及转
放射治疗在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直肠放射性损伤,对其躯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常合并盆腔整体性损伤,其病情评估应强调多学科协作,综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运用各项客观评分标准对患者肿瘤学预后、放射性肠损伤病变严重程度及病情所处阶段进行评估并细化临床分型,以确定整体治疗策略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应充分考虑疾病的自限性特点,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培美曲塞分别联合顺铂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学。方法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首次确诊的8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治疗2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
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已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所接受,但其在是否能够降低吻合口并发症、以及是否影响肿瘤学疗效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共识针对保留LCA的意义、解剖学基础、操作技术要点、保留LC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每项陈述和推荐都获得了结直肠外科领域大多数专家的认可。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保留LCA的认知水平,以期规范保留LCA的手术策略和手
盆腔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难以避免造成放射性损伤。2021年,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放射性肠损伤诊治专家组更新制订了2021版《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与《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相比,该版本有较大的改动,更新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