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屏幕改变了贫困地区学生命运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tic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
  一条线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
  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的人数仅是个位数。
  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说,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一
  去年11月,我到了直播的兩端——成都七中和近千公里外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
  车水马龙的成都武侯区,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安静伫立50多年了。它像一所小而美的大学,午休时,学生会去露台上的咖啡座,在鸟鸣声中看书,聊会儿天。
  相比之下,仍在扩建的禄劝一中闹哄哄的。他们把去年直播班里考上清华北大的两个学生的名字,用加大加粗的黄色字体印在了校门口的巨大红色招牌上。
  课堂里是另一副架势。成都七中的学生上课下课,总热衷讨论问题。他们被允许携带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来接收教辅资料。但在禄劝一中,屏幕上热情洋溢的七中老师提出了问题,下面有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可这一端,只有鸦雀无声的寂静。
  禄劝一中的校长刘正德很坦诚:禄劝的中考控制线是385分,比昆明市区最差的学校还低100分。据说高一上学期,不单禄劝,大部分直播班的学生完全跟不上七中进度。七中连续三节英语课让山区的学生一头雾水——一节讲英文报纸,一节是外教授课,一节听演讲,都是全英文。
  二
  一块屏幕带来了想象不到的震荡。禄劝一中的老师说,高一班里总充满哭声——小考完有人哭,大考完更多。
  在高一,禄劝一中恐怕没几个学生敢考虑北大。2006年,刘正德刚到禄劝一中当校长,学校当年计划招6个班,结果只凑齐4个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要求很简单——平安活着。
  王红接十几年间去过很多教育凋敝的小城。师生们总抱怨:努力,但出不了成绩。早在2002年,四川省就将远程教育作为促进公平的重要举措,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七中很下力气。
  直播带来压力,也是动力。七中考完试,老师们彻夜批改、分析上百份试卷,第二天就讲评。很多地方老师提出这要一周完成,简直不可思议,但现在必须跟上,整个学校紧凑起来。
  崭新的教学方法也冲击着这些老师。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
  这些老师琢磨出一些方法,比如整理七中老师事前发送的课件,编制成学案,布置成头一晚作业让学生预习;课上盯着学生的表情,记录下疑惑的瞬间,琢磨着课后补足;屏幕那端偶有间隙,可以见缝插针给学生解释几句。
  三
  禄劝一中主教学楼的大厅里有排玻璃橱窗,今年张贴的是:全县中考前257名学生报考昆明学校就读,生源严重流失情况下,我校1230名学生,二本上线634人,一本上线147人。他们特意加粗了一行字,“低进高出,我们从不放弃。”这里面有暗自较劲——和昆明比,也和成都比。
  网校会定期招募远端学生去七中借读一周。禄劝一中的几位学生去“留学”时,被同学们安排了任务——观察“天才”们的生活。此前他们听说,成都的孩子是“天才”,平时不熬夜,下课能逛街。两天后,小视频传回,是七中学生中午留在班里自习。回来后,禄劝一中的学生感慨:“天才”们不仅是天才,也很刻苦。他们有规划,会自己琢磨报哪些辅导班。
  如何追赶“天才”?只能比他们更刻苦了。在禄劝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位班主任总是凌晨来教室,把那些还在学习的学生抓回寝室。
  可以说这样苦读很不科学。但在这儿,一个穷地方,改变就这样发生。禄劝一中高三的前两名学生告诉我,只看卷面成绩,他们已和成都七中的“天才”们相差不大。
  3年的漫长竞赛,他们一步步追了上来:高一勉强及格,高二渐渐从100分,上升到110、120……直到现在,满分150分,能拿到140分。
  王红接观察了16年,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觉得偏远地区的孩子基础差,“他们潜力无限”。
  通常情况是,学生用一两个月适应成都七中的节奏,高二开始进步,高三复习时,把前两年学的知识巩固住,成绩会突飞猛进。
  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曾经认为,9年义务教育外加环境的巨大差距,很难在3年内弥补。但禄劝的老师笃定地说,他们高一的单科平均分,和七中平行班差50分;到高三,最好时仅差6分——可塑性和希望都存在。
  一位远端老师发觉,学生跟随七中上课后,愈发爱提问题,午饭时教师办公室总挤满了人。有的老师买了饭,却进不了教室,只能在走廊里站着吃。
  “高一还偷玩手机,翻墙逃课。到了高三,主动提问,自己找题做。”刘正德说,直播班的师生们在校园里忙碌,其他班也被影响,如今普通班也都静心学习。
  直播班真有那么大的作用?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刘正德。他想了想,觉得它激发了本有的潜能,“是催化剂”。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眼看着一年的封闭期就要结束了,产品的净值却迟迟回不到1元以上,王铮很焦虑。  王铮(化名)是广州珠江新城一家小型FOF的负责人,于2017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产品。  据介绍,王铮配了不少百亿私募旗下的产品,“可谁知,2018年的市场环境下,就连百亿私募也没那么稳健了,自己产品的净值如今也已经跌到了0.78元左右。”  数据显示,2018年, 受A股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私募行业总体发行规模遇冷
期刊
笑傲江湖94载的金庸老先生“金盆洗手”,退出江湖了。  从此世间再无沧海笑,空余滔滔两岸潮。  还记得从前,在应该痴迷琼瑶的年纪,由于家中只有父亲的武侠藏书,我也就随手翻起了金庸。小时候,感兴趣的是故事,和故事里的人;长大后,更感兴趣的却是写故事的人本身。  在武侠小说界,金古二人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二人之中,金庸则更像师出正统,而古龙则剑走偏锋。金庸的作品都是教科书级的小说,结构庞大、线索复杂,
期刊
美国联邦政府多个机构在2019年新年又要关门了,这次美国各个公园的管理员们遭了秧。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和非法越野驾驶等行为处处可见。而管理员因为政府停摆早就回家休息了。  非营利组织国家公园与维护协会高级预算主管约翰·加德尔说,与前几届政府应对政府停摆的做法不同,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允许公园在员工停工期间向游客开放。加德尔担心“公园自然资源或历史文物遭严重破坏……游客安全受影响”。  斯奈德说,
期刊
由北京长安街上的西单往南,沿着宣武门外大街,沿途是风格各异的高楼。但走上一千米左右,稍稍往西一拐,就进入了一条200米长、7米宽的胡同。唯一与这条“新”胡同格格不入的,是位于中段的一座破败小平房。  这座破败平房,就是曾经作为北京市重点文物的杨椒山祠,此前,67户居民曾住在这里。  自2017年起,北京市核心区迎来一场70年来最大规模的文物腾退潮。包括杨椒山祠在内。如何在恢复古都风貌、升级首都核心
期刊
“戴森卷发棒火了,用英语怎么说?”陈倩在朋友圈分享了流利阅读打卡的内容。在此前一天,她刚拿到199元的返还学费,兴高采烈地发了个朋友圈:“这就是打卡的原因!”  “以前说到打卡,更多人会想到上下班打卡,有个约束;现在打卡的定义已经慢慢变化,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群有共同兴趣、目标和价值观的人,相互陪伴的体验。”小打卡创始人徐佳义表示。  酒香也怕巷子深  其实,打卡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早在几年
期刊
我们是在来美国的第二年,搬到现在的小镇的。小镇中心有一栋标志性的绛红色建筑,那是旧日的县法院。看来,这还是旧时代的小镇规划思路:为了突出“中心地位”,建筑物就正正地挡在主干道上,车马人等,都必须减速绕行。  在接近这栋建筑的时候,它的墙面已经成为整个红色画面的背景。此刻,正对着我们的是一座白色的大理石雕像。红白相映的色彩,对比非常鲜明。那是一尊站立的人像,一个绅士模样的中年人,微低着头,显得十分谦
期刊
失血10000毫升,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换了三遍,而这只是生个孩子。  昨天,《人间世2》更新了第二集:生日。历经一年半的蹲守拍摄,目睹了十几个家庭迎接生命的前前后后。透过镜头,透过妇产科的窗口,我们终于明白:生日的背后,是每一位母亲跨越生死的过程。     1  林琴 38岁,第3个孩子。  38岁的林琴,已经有两个女儿。但她还是希望,可以再生一個男孩。 
期刊
2018年,知识经济挤走共享经济,站上互联网的新风口。在急之国,太多人想更快地汲取更多“干货”。于是,一群群“知识二道贩子”带着付费课程来了。一场知识经济,最后演变成一场知识传销。  杀入知识付费的战场  所谓知识付费,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几乎月月都有爆款出现。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于2015年推出付费知识分享服务“在行”。第一个引爆知识付费的产品
期刊
我出门都会带一两本书,坐地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这样无论多远,感觉都是一眨眼就到目的地了。  后来我到了东京,每次搭地铁依然是拿出一本书看起来。不一样的是,东京的地铁里甚至没有人“意识”到你在看书。大家都像着了魔一樣,没有人说话。如果有电话来了,哪怕不得不接,也会听到乘客匆匆忙忙掏出手机说一声:“不好意思,我现在在地铁上。”然后就挂了。  我早就了解到,日本人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在地铁里,都遵守一种
期刊
一直以来,土耳其的历史都被我们郑重其事地忽略,就像是房间里的一头活的猛犸象。  很多人有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奥斯曼帝国起源于唐代以后的突厥西迁。其实,庞大的突厥民族真正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的只有一个非常小的部落,能够参与战斗的人员不足400人。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在西迁过程中不断与遭遇的民族战斗、联姻、混血。等他们辗转到达安纳托利亚地区时,已经变成了和突厥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的崭新民族——奥斯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