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想在写作上有所突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积累”,而其中最高效的方式就是阅读名家名篇。好的文字是一方沃土,能够让我们内心里面意识的种子汲取营养,浸润思想,萌生文学之芽。
名家金句是最丰富的宝藏,那些隐藏其中的写作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与探索。
一、学会“映衬”——兼顾正面与侧面。
正侧面相结合是非常高效的描写方式,二者相互映衬,对凸显主要描写对象起到重要作用。
推荐篇目:丁玲《风雨中忆萧红》。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地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绝不是艰难险阻,绝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悠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或者是温习着一些细腻的情致,重读着那些曾经被迷醉过、被感动过的小说,或者低徊冥思那些天涯的故人?流着一点温柔的泪,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予的创伤,毫不动摇地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开篇提到“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由此着重展开心理描写。作者为了凸显心情,在心理描写中使用了丰富而具象的词语,如“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作者“闷”的心理感受。
一方面,作者正面描写内心的感受,直截了当,形象入微。作者善于展开联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地迸出的苞芽”,生动细腻地展示出心情烦闷时意识的流动,并顺势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小中见大,发人深省。在回答“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这一问题时,连续使用“绝不是”句式,语汇丰富、气势充沛。“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更是采用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美好不再、郁闷压抑。
另一方面,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周边事物上,通过描写他物,侧面展示了内心的感受。“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作者赋予常见的事物以暗灰色调的形容词,间接写出了内心的不悦与阴沉。而这与前文正面描写的内容相结合,起到了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作用,鲜明又高效地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二、学会“发散”——跨越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会带给文章立体、饱满的感觉,发散思维、将二者结合,对作品深度与广度的呈现都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篇目:冯骥才《最后的凡·高》。
法国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直令我迷惑又神往。一个是巴黎远郊瓦涅河边的奥维尔,一个是远在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它们是凡·高近乎荒诞人生的最后两个驿站。阿尔是凡·高神经病发作的地方,奥维尔则是他疾病难耐,最后开枪自杀之处。但使人莫解的是,凡·高于1888年2月21日到达阿尔,12月发病,转年5月住进精神病院,一年后出院前往奥维尔,两个月后自杀。这前前后后只有两年!然而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却差不多都在这最后两年、最后两个地方,甚至是在精神病反反复复发作中画的。为什么?
于是,我把这两个地方“两点一线”串联起来。先去普罗旺斯的阿尔去找他那个“黄色小屋”,还有圣雷米精神病院;再回到巴黎北部的奥维尔,去看他画过的那里的原野,以及他的故居、教堂和最终葬身的墓地。我要在法国的大地上来来回回跑一千多公里,去追究一下这个在艺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灵魂。我要弄个明白。
……
我从马赛出发的时间接近中午。当车子纵入原野,我忽然明白了一百年前——初到阿尔的凡·高那种“空前的喜悦”由何而来。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大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阳光直射,不但照亮了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凡·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上百次地描述太阳带给他的激动与灵感。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他说“铭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铭黄加白。天空的其他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铭黄的混合色。它们黄极了!”这黄色立刻改变了凡·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
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至极。于是,他马上想到把他的好朋友高更拉来。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他幻想着他们共同和永远地使用这间画室,并把这间画室留给后代,留给将来的“继承者们”。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他真的租了一间房子,买了几件家具,還用他心中的黄色将房子的外墙漆了一遍。此外又画了一组十几幅《向日葵》挂在墙上,欢迎他所期待的朋友的到来。这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这种“大地的太阳”,正是他一种含着象征意味的自己。
作者在探讨凡·高的一生时,不落窠臼、另辟蹊径,以“凡·高近乎荒诞人生的最后两个驿站”为切入点,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在空间上,作者善于剪裁写作素材,以点带面,聚焦阿尔——凡·高神经病发作的地方,以及奥维尔——他疾病难耐、开枪自杀之处这两个点,向读者呈现了这个艺术天才异于常人的一生。并且,适时提出读者阅读时的疑问:“这前前后后只有两年!然而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却差不多都在这最后两年、最后两个地方,甚至是在精神病反反复复发作中画的。为什么?”作者把这两个地方“两点一线”串联起来,在法国的大地上来来回回跑一千多公里,代入场景,娓娓道来,带领读者“寻宝”般不断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使文章的思维构架广阔,具有空间感。
在时间层面,作者将自己当下的感受与凡·高彼时的思想相融合,打通了时间的限制,让读者感同身受,激荡共鸣。“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至极”“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等语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联通彼时与当下的意愿,同时,我们仿佛能够从这些文字中,读出凡·高的兴奋、喜悦、憧憬、天真。
作者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述角度,带给读者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感受。而讲故事一样生动的语言、场景,代入式的架构,都让这篇文章立体、饱满、生动、深刻,通过阅读,读者对于凡·高这位天才也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
三、学会“再现”——融合虚幻与现实。
虚与实相互渗透、融合,可以使文章意趣丰富,富于变化。用想象、回忆等“虚幻”的部分再现“现实”生活,可以更高效地呈现内容、烘托情感。
推荐篇目:三毛《惊梦三十年》。
那天,我坐在一个铁灰桌子前看稿,四周全是人,电话不停地闹,冷氣不够让人冻清醒,头顶上是一盏盏日光灯,一切如梦。
电话响了,有人在接,听见对方的名字,我将手伸过去,等着双方讲话告一段落时,便接过了话筒。
“是谁?”那边问我。
今生没有与他说过几句话,自是不识我的声音。“小时候,你的家,就在我家的转角,小学一年级的我,已经知道了你。”我说,那边又要问,我仍霸住电话,慢慢地讲下去,“有一回,你们的老家人,站在我们的竹篱笆外面,呆看着满树盛开的芙蓉花。后来,他隔着门,要求进来砍一些枝丫分去插枝,说是老太爷喜欢这些花。”后来,两家的芙蓉都再开谢了好多年,我们仍不说话。
“白先勇——”我大喊起他的名字。
这里不是松江路,也不是当年我们生长的地方。在惨白的日光灯下,过去的洪荒,只不过化为一声呼唤。
小时候,白家的孩子,是我悄悄注意的几个邻居,他们家人多,进进出出,热闹非凡。而我,只觉得,我们的距离长到一个小孩子孱弱的脚步,走不到那扇门口。
十年过去了,我们慢慢地长大。当时建国北路,没有拓宽,长春路的漫漫荒草,对一个自闭的少年而言,已是天涯海角,再远便不能了。
就是那个年纪,我念到了《玉卿嫂》。
黄昏,是我今生里最爱的时刻,饭后的夏日,便只是在家的附近散步,那儿住往不见人迹,这使我的心,比较安然。
那时候,在这片衰草斜阳的寂静里,总有另一个人,偶尔从远远的地方悠然地晃过来——那必是白先勇,又写了《谪仙记》的他。我怕他,怕一个自小便眼熟的人。看到这人迎面来了,一转身,跑几步,便藏进了大水泥筒里去。不然,根本是拔脚便逃,绕了一个大圈子,跑回家去。
……
这半生,承恩的人很多,顾福生是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的少年时代。白先勇,又无意间拉了我很重要的一把。直到现在,对每一位受恩的人,我都记在心中,默默祝福。
又得走了,走的时候,台北的剧场,正在热闹《游园》,而下面两个字,请先勇留给我,海的那边空了一年多的房子,开锁进去的一刹那,是逃不掉的“惊梦”。
三十年前与白先勇结缘,三十年后的今天,多少沧海桑田都成了过去,回想起来,怎么就只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一个七岁小孩子的眼前。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细腻、真挚,有如邻家少女娓娓道来,述尽心中情愫。
现实中的一个电话引发了回忆,于是,作者运用插叙,再现了数年之前自己与白先勇相识的往事,将回忆中的虚拟场景与现实中的所思所想相融合,极富表现力。
“现实—回忆—现实”的模式,将虚与实相结合,细腻而又鲜明地呈现出思维轨迹的变化,忆之深、忆之切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电话不停地闹,冷气不够让人冻清醒,头顶上是一盏盏日光灯,一切如梦”,最初的描述呈现出略带焦躁的情绪,“一切如梦”又预示着后文的变化。“我大喊起他的名字”,情绪明显变得激动而兴奋,而“这里不是松江路”又快速地将读者拉入回忆中。
作者捡拾一串珍珠似的回忆,述清了往事,道尽了情谊,最后回到现实,表达感恩与祝福——“白先勇,又无意间拉了我很重要的一把。直到现在,对每一位受恩的人,我都记在心中,默默祝福”“台北的剧场,正在热闹《游园》,而下面两个字,请先勇留给我,海的那边空了一年多的房子,开锁进去的一刹那,是逃不掉的‘惊梦’”。作者从虚幻的回忆中跳脱出来,以“游园惊梦”致敬白先勇。“三十年前与白先勇结缘,三十年后的今天,多少沧海桑田都成了过去,回想起来,怎么就只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一个七岁小孩子的眼前。”三十年的跨度,愈加深厚的情谊,作者以细致的感受与敏锐的感悟,写出了自身独有的人生体验,自然流畅,感情充沛。
此外,“过去的洪荒,只不过化为一声呼唤”“我们的距离长到一个小孩子孱弱的脚步,走不到那扇门口”“怎么就只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一个七岁小孩子的眼前”,作者用这些美妙的句子,将匆匆时光中读到的人生哲思、人生况味纳入对往事的叙述之中,悠长隽永、新巧精微。
名家金句是最丰富的宝藏,那些隐藏其中的写作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与探索。
一、学会“映衬”——兼顾正面与侧面。
正侧面相结合是非常高效的描写方式,二者相互映衬,对凸显主要描写对象起到重要作用。
推荐篇目:丁玲《风雨中忆萧红》。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地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绝不是艰难险阻,绝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悠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或者是温习着一些细腻的情致,重读着那些曾经被迷醉过、被感动过的小说,或者低徊冥思那些天涯的故人?流着一点温柔的泪,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予的创伤,毫不动摇地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开篇提到“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由此着重展开心理描写。作者为了凸显心情,在心理描写中使用了丰富而具象的词语,如“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作者“闷”的心理感受。
一方面,作者正面描写内心的感受,直截了当,形象入微。作者善于展开联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地迸出的苞芽”,生动细腻地展示出心情烦闷时意识的流动,并顺势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小中见大,发人深省。在回答“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这一问题时,连续使用“绝不是”句式,语汇丰富、气势充沛。“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更是采用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美好不再、郁闷压抑。
另一方面,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周边事物上,通过描写他物,侧面展示了内心的感受。“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作者赋予常见的事物以暗灰色调的形容词,间接写出了内心的不悦与阴沉。而这与前文正面描写的内容相结合,起到了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作用,鲜明又高效地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二、学会“发散”——跨越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会带给文章立体、饱满的感觉,发散思维、将二者结合,对作品深度与广度的呈现都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篇目:冯骥才《最后的凡·高》。
法国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直令我迷惑又神往。一个是巴黎远郊瓦涅河边的奥维尔,一个是远在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它们是凡·高近乎荒诞人生的最后两个驿站。阿尔是凡·高神经病发作的地方,奥维尔则是他疾病难耐,最后开枪自杀之处。但使人莫解的是,凡·高于1888年2月21日到达阿尔,12月发病,转年5月住进精神病院,一年后出院前往奥维尔,两个月后自杀。这前前后后只有两年!然而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却差不多都在这最后两年、最后两个地方,甚至是在精神病反反复复发作中画的。为什么?
于是,我把这两个地方“两点一线”串联起来。先去普罗旺斯的阿尔去找他那个“黄色小屋”,还有圣雷米精神病院;再回到巴黎北部的奥维尔,去看他画过的那里的原野,以及他的故居、教堂和最终葬身的墓地。我要在法国的大地上来来回回跑一千多公里,去追究一下这个在艺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灵魂。我要弄个明白。
……
我从马赛出发的时间接近中午。当车子纵入原野,我忽然明白了一百年前——初到阿尔的凡·高那种“空前的喜悦”由何而来。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大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阳光直射,不但照亮了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凡·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上百次地描述太阳带给他的激动与灵感。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他说“铭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铭黄加白。天空的其他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铭黄的混合色。它们黄极了!”这黄色立刻改变了凡·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
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至极。于是,他马上想到把他的好朋友高更拉来。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他幻想着他们共同和永远地使用这间画室,并把这间画室留给后代,留给将来的“继承者们”。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他真的租了一间房子,买了几件家具,還用他心中的黄色将房子的外墙漆了一遍。此外又画了一组十几幅《向日葵》挂在墙上,欢迎他所期待的朋友的到来。这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这种“大地的太阳”,正是他一种含着象征意味的自己。
作者在探讨凡·高的一生时,不落窠臼、另辟蹊径,以“凡·高近乎荒诞人生的最后两个驿站”为切入点,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在空间上,作者善于剪裁写作素材,以点带面,聚焦阿尔——凡·高神经病发作的地方,以及奥维尔——他疾病难耐、开枪自杀之处这两个点,向读者呈现了这个艺术天才异于常人的一生。并且,适时提出读者阅读时的疑问:“这前前后后只有两年!然而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却差不多都在这最后两年、最后两个地方,甚至是在精神病反反复复发作中画的。为什么?”作者把这两个地方“两点一线”串联起来,在法国的大地上来来回回跑一千多公里,代入场景,娓娓道来,带领读者“寻宝”般不断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使文章的思维构架广阔,具有空间感。
在时间层面,作者将自己当下的感受与凡·高彼时的思想相融合,打通了时间的限制,让读者感同身受,激荡共鸣。“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至极”“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等语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联通彼时与当下的意愿,同时,我们仿佛能够从这些文字中,读出凡·高的兴奋、喜悦、憧憬、天真。
作者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述角度,带给读者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感受。而讲故事一样生动的语言、场景,代入式的架构,都让这篇文章立体、饱满、生动、深刻,通过阅读,读者对于凡·高这位天才也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
三、学会“再现”——融合虚幻与现实。
虚与实相互渗透、融合,可以使文章意趣丰富,富于变化。用想象、回忆等“虚幻”的部分再现“现实”生活,可以更高效地呈现内容、烘托情感。
推荐篇目:三毛《惊梦三十年》。
那天,我坐在一个铁灰桌子前看稿,四周全是人,电话不停地闹,冷氣不够让人冻清醒,头顶上是一盏盏日光灯,一切如梦。
电话响了,有人在接,听见对方的名字,我将手伸过去,等着双方讲话告一段落时,便接过了话筒。
“是谁?”那边问我。
今生没有与他说过几句话,自是不识我的声音。“小时候,你的家,就在我家的转角,小学一年级的我,已经知道了你。”我说,那边又要问,我仍霸住电话,慢慢地讲下去,“有一回,你们的老家人,站在我们的竹篱笆外面,呆看着满树盛开的芙蓉花。后来,他隔着门,要求进来砍一些枝丫分去插枝,说是老太爷喜欢这些花。”后来,两家的芙蓉都再开谢了好多年,我们仍不说话。
“白先勇——”我大喊起他的名字。
这里不是松江路,也不是当年我们生长的地方。在惨白的日光灯下,过去的洪荒,只不过化为一声呼唤。
小时候,白家的孩子,是我悄悄注意的几个邻居,他们家人多,进进出出,热闹非凡。而我,只觉得,我们的距离长到一个小孩子孱弱的脚步,走不到那扇门口。
十年过去了,我们慢慢地长大。当时建国北路,没有拓宽,长春路的漫漫荒草,对一个自闭的少年而言,已是天涯海角,再远便不能了。
就是那个年纪,我念到了《玉卿嫂》。
黄昏,是我今生里最爱的时刻,饭后的夏日,便只是在家的附近散步,那儿住往不见人迹,这使我的心,比较安然。
那时候,在这片衰草斜阳的寂静里,总有另一个人,偶尔从远远的地方悠然地晃过来——那必是白先勇,又写了《谪仙记》的他。我怕他,怕一个自小便眼熟的人。看到这人迎面来了,一转身,跑几步,便藏进了大水泥筒里去。不然,根本是拔脚便逃,绕了一个大圈子,跑回家去。
……
这半生,承恩的人很多,顾福生是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的少年时代。白先勇,又无意间拉了我很重要的一把。直到现在,对每一位受恩的人,我都记在心中,默默祝福。
又得走了,走的时候,台北的剧场,正在热闹《游园》,而下面两个字,请先勇留给我,海的那边空了一年多的房子,开锁进去的一刹那,是逃不掉的“惊梦”。
三十年前与白先勇结缘,三十年后的今天,多少沧海桑田都成了过去,回想起来,怎么就只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一个七岁小孩子的眼前。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细腻、真挚,有如邻家少女娓娓道来,述尽心中情愫。
现实中的一个电话引发了回忆,于是,作者运用插叙,再现了数年之前自己与白先勇相识的往事,将回忆中的虚拟场景与现实中的所思所想相融合,极富表现力。
“现实—回忆—现实”的模式,将虚与实相结合,细腻而又鲜明地呈现出思维轨迹的变化,忆之深、忆之切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电话不停地闹,冷气不够让人冻清醒,头顶上是一盏盏日光灯,一切如梦”,最初的描述呈现出略带焦躁的情绪,“一切如梦”又预示着后文的变化。“我大喊起他的名字”,情绪明显变得激动而兴奋,而“这里不是松江路”又快速地将读者拉入回忆中。
作者捡拾一串珍珠似的回忆,述清了往事,道尽了情谊,最后回到现实,表达感恩与祝福——“白先勇,又无意间拉了我很重要的一把。直到现在,对每一位受恩的人,我都记在心中,默默祝福”“台北的剧场,正在热闹《游园》,而下面两个字,请先勇留给我,海的那边空了一年多的房子,开锁进去的一刹那,是逃不掉的‘惊梦’”。作者从虚幻的回忆中跳脱出来,以“游园惊梦”致敬白先勇。“三十年前与白先勇结缘,三十年后的今天,多少沧海桑田都成了过去,回想起来,怎么就只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一个七岁小孩子的眼前。”三十年的跨度,愈加深厚的情谊,作者以细致的感受与敏锐的感悟,写出了自身独有的人生体验,自然流畅,感情充沛。
此外,“过去的洪荒,只不过化为一声呼唤”“我们的距离长到一个小孩子孱弱的脚步,走不到那扇门口”“怎么就只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一个七岁小孩子的眼前”,作者用这些美妙的句子,将匆匆时光中读到的人生哲思、人生况味纳入对往事的叙述之中,悠长隽永、新巧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