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源数量减少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蒋留生,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研中心组组长。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校长班成员。
  摘要:一定的生源数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何保证职业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应当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从法规层面上确定科学的普职比例,实现职普立交互通;增强职教招生的计划性,规范招生行为;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教的终身教育功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源减少;对策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很快,然而,今后几年,却面临着生源急剧减少的严峻考验。如何科学地应对这个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保证职业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协调发展,下面笔者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历史地分析生源数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生源数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作保证,再怎么谈重视和加快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仔细考察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职教的发展历程,便不难发现生源数量对于职业教育影响的重要程度。
  众所周知,世纪之交职教出现了大困难、大滑坡,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首先自然想到的,是因为高校扩招带来了普通高中热,造成当时为数不多的生源往普教“一边流”的现象,职教因此受到空前冲击。
  从2002年开始,我国职教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其明显标志就是规模逐年扩大,受关注程度加深。到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在上年基础上每年扩招100万人,2007年又继续增招50万人,当年中职招生数达到801万,比2001年的399万增长101%,在校学生数达到2000多万。很多地区的职普比基本达到甚至略高于1:1。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2007年在校生人数861万,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经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同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中职就业率从2001年85.4%,上升到2004年的95%,此后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职教的大好形势同样是多方面条件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正确政策的引导,有社会认识的转变,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的提高等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个主要背景的作用。这就是初、高中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和因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而带来的辍学现象的减少。
  同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3年到2006年四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分别为:9%、7.7%、9.6%和10.4%,农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分别为4.3%、6.8%、6.2%和7.4%。到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中华民族历来崇教尚学,公众普遍具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途径的强烈意识,但历史上因为过低的收入水平往往抑制了公众的受教欲望。现在收入持续增长,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辍学减少,生源数量得到巩固。面对数量庞大的初、高中毕业生,单靠普教一条出路,自然无法满足公众的需要。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说,生源数量高峰期的职业教育得到大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数量大幅度减少的考验
  
  统计资料表明,最近几年,初、高中毕业生人数呈现了高峰和急剧减少结伴而至的情况。仍以江苏省初中毕业生为例:2006年达到123万人的最高峰,此后一路减少,根据预测,今年是96万人,2010年将减少到85万人,2014年只有60万人。短短几年时间,将减少一半左右的生源。这个形势对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不小的影响,对职业教育更是严峻的考验。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居全国前列,普通高校具有较大的招生空间。一方面,因为利益驱动,高校自然不愿主动减少招生;另一方面,客观分析公众的心理,在普职之间,绝大多数人只要有可能总不会把职教作为自觉首选的对象。如此看来,学校有招生条件,民众有强烈的需求,所以,有限的生源不可能再现因普教的饱和而分流至职教的情况。目前,已有预言,江苏必须保持与普通高校相匹配的50万人的高中规模。众所周知,职教和普教在规模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如何应对职教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生源数量减少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职教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自身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规律,它同时又和其它类型的教育一样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虑职教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其自身的努力,也要把它放到整个教育体系中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为保证职教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整个教育的科学发展,关键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从法规层面上确定科学的普职比例
  长期以来,精英教育一直占我国教育的主导地位,职教被看成次等教育。要改变职教的地位,使就读职教的人同样具有成功感,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让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真正成为与普教平等共存、比肩并行的教育类型,彻底纠正职教是位居普教之下的用来拾遗、补缺和调剂的次等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引导社会用正常的眼光承认职业教育。
  实行普职教之间的立交互通,是改变人们“躲避”职教的有效途径。普职之间应该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畅达互通。进入职教系列,如果具备条件,可接受高一级的普教,反之亦然。这种结构既照顾了人在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次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选择,消除一次性选择带来的盲目和被动;也充分体现普教和职教的平等,避免了人为制造的职教歧视。
  目前,公众对职教的态度,普遍存在认识和行为分裂的现象。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承认职教的重要性,但是每当自己选择或为子女选择教育类型时,又很难心甘情愿接受职教。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一般倡导绝不能改变职教所处的“事实劣势”的地位。采用由行为引导到理性接受再到观念改变,才是有效途径。所以,从法规层面对科学的职、普比进行认定,限制那种缺乏理智的挤向普教的现象,显得极为迫切。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公众从行为上接受职教,从而避免损职保普的做法,保证教育结构的平衡。
  2.增强职教招生计划的严肃性,恢复招生规范有序的局面
  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存在许多无序和混乱的现象。一是中职招生计划形同虚设。有计划无限制,报多少就多少,能招多少就多少。导致学校不顾承受能力和教学质量,只图招进来。二是学校之间无序竞争。由于各校总认为招生多多益善,争抢生源便不可避免。于是出现种种不择手段的非常之举,且愈演愈烈。三是地方保护越来越严重。各地为了保证本地职教的巨大招生规模,不顾学生和家长意愿,也不顾本地职业学校的质量,严令强行本地初中学校按数向本地职校送学生,对外地职业学校严密封锁。
  招生和招生计划是规范社会人才结构、规范教育秩序、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是一件关涉社会稳定、人才质量、企业发展和千家万户未来的大事,在此不能有疏忽和随便。否则,职教将自毁其誉,为自身发展带来巨大障碍。所以,职教应该借鉴普通高校招生的方法,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计划,尊重考生意愿,加强招生监督,恢复有序招生的局面,这样既能树立职教和职业学校的良好形象,也是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3.要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进行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发挥终身教育功能,是职教应对生源减少,保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做稳做实。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区域产业特点,充分发挥职教已有基础的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学校特色、培养方向、专业面向等方面要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要逐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改变职业学校小而散的分布现状,立足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积聚效应。极力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职教资源,确保不闲置不流失。职业学校内部也应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及时进行行业分析和专业剖析,切实做到面向社会、市场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避免大起大落。
  开展职业培训是职教的重要义务。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教体系,并明确“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所以,职业学校应当改变目前只盯着全日制教育的片面做法。从职教自身角度看,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稳定规模,保证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职业培训面广量大,涉及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是一个蕴含极为丰富的资源。
  政府应制定政策,将教育与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整合起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职业培训,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职教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职业学校也将进入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从容应对生源减少的严峻形势。
其他文献
1949年8月,从上海坐了53小时的火车到北平,到北师大教育系报到,学号为三八〇九四四。什么是三八?指的是入学的年份。因为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用的是民国纪年(编者注:民国38年)。当时校务委员会主席是黎锦熙,教育学院院长是董渭川,第二年是丁浩川。当时学生很少,全校只有1100多人。党员也只有几十个,所以没有党委,只有总支。开始总支书记是臧权,后来是丁浩川。  北师大老校址在和平门外大街琉
期刊
人Ⅱ型CD74作为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MIF)的受体分子,MIF与其结合后能活化多条信号通路,并引发下游多种级联反应,与多种人类自身疾病的发
学位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时令人们猝不及防,但危机也是机遇,生活就是教育。为了引导孩子们成为生活中的发现者、知识中的探究者,在刘远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课程。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是一类模式分析方法的统称。课程以此次疫情为背景,以“探索生活”“敬畏自然”“心灵成长”
期刊
在先生身边19年,离开先生也有11年了,然,先生的点滴小事记忆犹新.rn凌晨暴雨一鞠躬rn1992年5月,鲁洁先生的首届博士研究生庞学光毕业答辩,邀请黄济先生、王逢贤先生、陆有铨
期刊
2013年5月8日,由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科技厅联合组织评选的第五批山东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评选揭晓,烟台道恩集团有限公司(新材料)、陵县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等11家园区、单位被评选为第五批山东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是指产业特色鲜明,面向国际化发展,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注重技术创新,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或是在战略性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