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水稻常见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永州市常见虫害发生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水稻虫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总结近3年永州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发生动态,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论]2012—2014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主要表现为总体中等偏重发生,但较2010年以前总体发生程度有所降低。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稻虫害的防治建议。[结论]试验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永州市水稻虫害预报工作、指导水稻虫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水稻虫害;发生;分析;防治对策;永州市
  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30-0080-04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的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30%以上,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1-2]。水稻虫害是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水稻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均有加重的趋势[3]。湖南省永州市由于近年来大面积推广高产品种、实施轻简栽培、中稻一季稻面积增加以及极端天气影响,水稻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简称“三虫”)是在我国普遍发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的虫害[4],更是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给永州市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笔者总结了永州市近3年来“三虫”发生形势及特点,分析了未来发生趋势,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水稻虫害防控、提升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早稻品種:株两优02、株两优819、株两优15、陆两优996、陆两优28、陆两优8、金优463、天龙一号。中稻品种:Y两优1号、Y两优9918、准两优608、Y两优3218、深两优5814。晚稻品种:T优272、岳优9113、金优207、湘优66、湘晚籼13号。
  1.2试验区概况
  于2011—2014年在湖南省永州市开展病虫测报工作,以东安县白牙市镇、祁阳县七里桥镇、道县营江办事处、双牌县五里牌镇、宁远县文庙街道办事处、新田县大坪塘镇、蓝山县塔峰镇、江华县沱江镇、江永县上江圩镇、冷水滩区伊塘镇、零陵区接履桥镇为主要的病虫测报点。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三面环山、向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的南缘,地貌类型复杂,以丘岗山地为主。地理坐标为24°39′~26°51′ N、111°06′~112°21′ E,年均气温为17.6~18.6 ℃,无霜期为286~311 d,日最低气温在0 ℃以下的天数有8~15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0~1 900 mm,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1.3调查项目
  调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成虫峰期、田间幼虫量(百蔸平均虫量)、危害程度(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实际损失、成灾面积)等指标。
  1.4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对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永州市水稻虫害发生情况
  2012—2014年永州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43.67万hm2左右,其中早稻20.00万hm2、中稻25.33万hm2、晚稻21.13万hm2。主要虫害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其发生特点是前期危害轻、后期危害重。全年水稻虫害发生总面积在153.33万公顷次左右。
  2.2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2.1稻飞虱发生特点。
  从2012—2014年稻飞虱在永州市发生情况看,稻飞虱在永州市全年发生6代,近3年发生面积为40万~60万公顷次。发生程度为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
  从成虫峰期看,2012年永州市灯下成虫始见3月16日,比2011年早41 d,比历年早24 d,全市成虫相对明显峰次有7月6—9日、7月20—21日、7月31日—8月2日、8月15—17日、8月29日—9月2日;2013年全市灯下成虫始见3月8日,比2012年早8 d,比历年早24 d,成虫相对明显峰次有5月15日、5月19—22日、5月28日、6月18—24日、7月17—26日、8月23—26日;2014年全市灯下成虫始见3月11日,比2013年迟3 d,比历年早21 d,成虫相对明显峰次有5月11日、5月30日、6月12—16日、6月18—23日、6月30日、7月16—18日、8月18日、9月11日、9月24日。
  从田间幼虫量看(图1),2011年5月21日—6月25日稻飞虱田间幼虫量逐渐增加,增长率为488.37%。2012年5月21日—6月25日稻飞虱的田间幼虫量逐渐下降,减少率为37.18%。而2013年与2014年的这段时间内,稻飞虱的田间幼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总体仍表现为增加,2013年的增长率为183.68%,2014年为128.97%。
  从危害程度看(表1和图2),2012—2014年,永州市稻飞虱发生面积从2012年的56.66万公顷次减少至2014年的42.14万公顷次,减少率为25.63%;该3年永州市稻飞虱防治面积也逐年减小,减少率为22.95%,稻飞虱的成灾面积约为0.018万hm2。2012—2014年,水稻产量每年挽回损失在8.9万t以上,每年实际损失在1.7万t以下。
  2.2.2
  原因分析。
  稻飞虱是水稻上主要的迁移性害虫,迁飞是其趋利避害、转移生境、延续繁衍的一种行为,也是其大范围暴发成灾的原因之一[5-6]。永州市虫源主要是由两广及海南等地随气流迁入,2012年由于早、中稻前期迁入峰次多且虫量大,造成田间虫量较常年高;2013年由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市高温干旱,影响了防治进度与效果,造成个别丘块虫量较大。2014年虽然迁入峰次多、虫量较大,田间虫量较2013年略高,但还是低于常年。近年来,由于各地大面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连续推广使用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对口高效、长效药剂,虽然稻飞虱迁入峰次多,加之田间防控措施有力,田间虫量较2010年以前低,危害程度控制在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2009年为大发生)。   2.3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也是具有迁飞性的暴食性害虫[7]。稻纵卷叶螟在永州市全年发生5代,近3年发生面积为26.67万~40.00万公顷次。发生程度为中等到中等偏重发生。
  2.3.1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
  从发生时间看,2012年永州市灯下5月1日始见蛾,比2011年早37 d,较历年迟6 d。2013年全市灯下4月17日始见蛾,迁入量较2012年大。全市灯下5月13日始见蛾,迁入量较2012年大。
  从田间虫量看,2012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1代成虫持续迁入,但未形成明显蛾峰,第1代盛发期(5月14日)平均幼虫量为21 450头/hm2(2011年1 440头/hm2)。第2代蛾盛发期为6月7—12日,平均蛾量16 305头/hm2(2011年2 385头/hm2),二、三龄幼虫第1次盛发期(6月15日)平均幼虫量为66 525头/hm2(2011年56 565头/hm2),第2次盛发期(6月20日)平均幼虫量为99 750头/hm2(2011年99 540头/hm2)。第3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8—15日,平均蛾量7 275头/hm2(2011年11 89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7月30日)平均幼虫量为56 160头/hm2(2011年54 150头/hm2)。四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12—20日,平均蛾量6 600头/hm2(2011年8 22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8月28日)平均幼虫44 400头/hm2(2011年34 200头/hm2)。五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6—17日,平均蛾量4 950头/hm2(2011年10 00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9月26日)平均幼虫量为18 375头/hm2(2011年27 390头/hm2)。2013年永州市第1代迁入峰不太明显且量少,5月6日全市平均蛾量195头/hm2,平均幼虫15 900头/hm2。第2代第1次蛾峰期为5月30日—6月5日,平均蛾量6 750頭/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平均蛾量49 725头/hm2。第2次蛾峰期为6月19—24日,平均蛾量9 150头/hm2。第2代低龄幼虫高峰出现在6月底至7月初,平均幼虫40 200头/hm2;第3代蛾高峰期为7月15—22日,平均蛾量6 4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7月22—30日,平均幼虫量为29 550头/hm2);第4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19—22日,平均蛾量3 64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8月25日—9月2日,平均幼虫量为41 850头/hm2;第5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6—23日,平均蛾量6 405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9月23—30日,平均幼虫量为18 150头/hm2。2014年永州市第1代蛾高峰为5月12—21日,平均蛾量3 495头/hm2,第1代二龄幼虫高峰为5月1—30日,平均幼虫量为28 200头/hm2。第2代第1次蛾峰期为6月1—8日,平均蛾量12 7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平均蛾量59 700头/hm2。第2次蛾峰期6月20—25日,平均蛾量16 50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6月25日—7月初,平均幼虫量为33 750头/hm2。第3代蛾高峰期为7月14—23日,平均蛾量6 00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7月21—30日,平均幼虫量为27 750头/hm2);第4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17—25日,平均蛾量4 50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8月24日—9月1日,平均幼虫量为39 450头/hm2;第5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5—24日,平均蛾量4 950头/hm2,二、三龄幼虫盛发期为9月22—30日,平均幼虫量为16 500头/hm2。
  从卷叶率看,2012年永州市第1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17%,比2011年增长1.04%;第2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270%,比2011年低0.20%;第3代中稻平均卷叶率为2.30%,比2011年低0.45%;第4代平均卷叶率为1.90%,比2011年低0.30%,第5代平均卷叶率为1.70%,比2011年低1.30%。2013年永州市第1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0.95%;第2代第1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40%,第2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2.00%,未发现大面积白叶现象;第3代中稻平均卷叶率为2.20%;第4代平均卷叶率为1.43%;第5代平均卷叶率为1.50%。2014年永州市第1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10%;第2代第1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3.20%,第2次幼虫高峰期卷叶率为1.70%,未发现大面积白叶现象;第3代中稻平均卷叶率为2.60%;第4代平均卷叶率为1.40%;第5代平均卷叶率为0.50%。
  从危害程度看(表2和图3),2012—2014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从2012年的37.480万公顷次减少至2014年的28.163万公顷次,减少率为24.86%;而该3年永州市稻纵卷叶螟防治面积从2012年的43.590万公顷次减少至2013年的33.600万公顷次,在2014年略有回升,总体上减少率为22.62%,稻纵卷叶螟的成灾面积在0.010 0万hm2左右。2012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6.85万t,实际损失0.77万t;2013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4.20万t,实际损失0.52万t;2014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6.11万t,实际损失094万t。
  2.3.2原因分析。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永州市虫源多数从两广以及海南等地迁飞而来,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活动受气候和虫源地迁入蛾量影响较大[8-9]。2012年由于迁入虫量少,迁入时间迟。2013、2014年由于6月初迁入的成虫与本地虫源重合,加上合适的天气,造成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较大,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永州市高温干旱,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取食、产卵、孵化。近年来,由于各地大面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连续推广使用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对口高效、长效药剂,造成近3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永州市发生程度较2010年轻(2010年为重发生)。   2.4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生长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其危害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份的丘陵山区发生较严重,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0-12]。二化螟在永州市全年发生4代,近3年发生面积为23.33万~30.00万公顷次。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
  2.4.1二化螟发生特点。
  从发生时间看,2012年永州市4月11日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比2011年早1 d),4月15—28日出现螟蛾高峰期,幼虫盛发期为5月1—9日。一代发蛾高峰期为6月13—22日,二代卵孵高峰期为6月25日—7月5日。二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2日—8月13日,三代幼虫盛发期为8月5—22日。三代发蛾高峰期为8月29日—9月12日,四代幼虫盛发期为9月18—30日。2013年永州市3月31日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4月13—23日出现螟蛾高峰期,幼虫盛发期为4月29日—5月8日。一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5—31日,二代卵孵高峰期為6月26日—7月8日。二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5—31日,三代幼虫盛发期为8月1—10日。三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0—21日,四代幼虫盛发期为9月17—30日。2014年永州市3月27日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4月12—25日出现螟蛾高峰期,幼虫盛发期为4月28日—5月7日。一代发蛾高峰期为6月15—25日,二代卵孵高峰期为6月26日—7月8日。二代发蛾高峰期为7月20日—8月3日,三代幼虫盛发期为7月28日—8月10日。三代发蛾高峰期为9月13—24日,四代幼虫盛发期为9月20日—10月3日。
  从田间虫量看,2012年永州市一代蛾量为390头/hm2,二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7 200头/hm2。二代蛾量为600头/hm2(2011年为930头/hm2),三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26 190头/hm2(2011年为5 760头/hm2)。三代蛾量为435头/hm2(2011年为480头/hm2),四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32 250头/hm2(2011年为25 350头/hm2);2013年全市一代蛾量为330头/hm2,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6 750头/hm2。二代蛾量为855头/hm2,三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9 630头/hm2。三代蛾量为300头/hm2,四代幼虫盛发期幼虫为27 000头/hm2;2014年全市一代蛾量为615头/hm2,二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6 150头/hm2。二代蛾量为1 515头/hm2,三代幼虫盛发期幼虫为15 000头/hm2。三代蛾量为450头/hm2,四代幼虫盛发期幼虫量为31 200头/hm2。
  从危害程度看(表3、图4和图5),2012—2014年永州市平均枯鞘株率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减少率为43.16%;全市二代平均虫伤率总体上也呈减小的趋势,减少率为78.95%;全市三代平均枯鞘率和四代平均虫伤率总体上保持平缓的减少趋势,减少率分别为19.30%和56.10%。2012—2014年,永州市二化螟发生面积从2012年的29.728万公顷次减少至2014年的25.990万公顷次,减少率为12.57%;而该3年永州市二化螟防治面积从2012年的35.530万公顷次减少至2013年的32.960万公顷次,总体上减少率为7.23%,二化螟的成灾面积在0.010万hm2左右。2012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5.74万t,实际损失0.55万t;2013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4.20万t,实际损失0.52万t;2014年水稻产量挽回损失5.31万t,实际损失0.74万t。
  2.4.2原因分析。
  近3年来,随着人们对防控二化螟越冬代的重视,稻草堆沤、焚烧以及冬泡田增多,造成冬后残留虫量较2010年同比下降50%以上。2013年由于永州市4月雨水多,翻耕进度早,蛹死亡率高,危害程度较2012、2014年轻。2014年由于5月上旬雨日多(正值一代盛发期),易错过防治适期,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全年危害程度较2013年高。总的来说,近3年由于农民对二化螟防控的重视,加上对口长效药剂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二化螟危害程度较2010年以前低(2010年为大发生)。
  3结论与防治对策
  根据永州市近3年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当前气候,预计今后几年永州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属中等到中等
  偏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尤其是“两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继续保持偏重发生到大发生的态势,其中稻飞虱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为40.00万~60.00万hm2;稻纵卷叶螟常规年份发生程度4级,特定年份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
  为26.67万~40.00万hm2;二化螟常规年份发生程度2~3级,特定年份发生程度3级,发生面积为20.00万~30.00万hm2。
  针对永州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态势,要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强化技术指导。对于水稻两迁害虫,采取生态调控、保护利用天敌、科学用药控害的策略,大力推广抗、耐稻飞虱水稻品种,灯光诱杀技术,以及保蛛治虫、稻鸭共育等生物防治配套技术措施,适时选用对口药剂。对于水稻螟虫,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水稻分蘖期与穗期治螟并重,注重抓好螟虫危害“桥梁田”和越冬代螟虫防治,压低虫口基数,控制螟害率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参考文献
  [1] 袁涛,陈旭,马超,等.长江农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7):182-186.
  [2] 何超,青先国.湖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趋势[J].杂交水稻,2012,27(1):7-10.
  [3] 李琼玉,王冬升.基于ASP技术的水稻主要病虫害查询系统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60-12261.
  [4] 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7.
  [5] 肖晶晶,金志凤,徐红星,等.水稻稻飞虱迁飞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8):147-152.
  [6] 张娟,梁广文,曾玲.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密度的差异[J].植物保护学报,2011,38(1):1-8.
  [7] 周国辉,凌炎,龙丽萍.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效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202-206.
  [8] 齐国君,芦芳,高燕,等.稻纵卷叶螟2010年的一次迁飞过程及其虫源分析[J].昆虫学报,2011,54(10):1194-1203.
  [9] 白先达,黄超艳,唐广田,等.气象条件对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62-267.
  [10] 张纪利,吴尚,李保同,等.氟虫双酰胺、虫酰肼及其混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306-311.
  [11] 吴顺凡,姚洪渭,卢增斌,等.稻田常用农药对四地区二化螟盘绒茧蜂雌成蜂的触杀毒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2,39(4):369-375.
  [12] 胡代花,杨晓伟,韩鼎,等.二化螟性诱剂田间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77-80.
其他文献
"节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仪式。为节日加点"料",加一点想象和创意,为节日配上有含义的花,让节日更加鲜活灵动。传承传统花文化,让节日气氛回归原味。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也随之不断地提高。公园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工程。然而,近几年,公园内出现的事故屡屡发生,这不仅让人们对公园的安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等问题。近几年,林业发展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林业发展阶段,病虫害无公害治理活动的开展对林业总体发展有显著作
你可能对不少植物的花、果、叶很熟悉,但这些植物的种子长啥样,你知道吗?种子是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繁殖传播单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食
生物防护林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环境保护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手段,在调节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生物防护林在环境保护
生态环保工作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做好林业产业的发展, 提高森林覆盖率, 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的发展又依赖于林业种植工作, 但是林业种子往往存在着休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