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别人对自己有期待的呢?我也不记得。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总是很好,甚至刚认识不到两天的人就会愿意把跟好几年的朋友都不说的话告诉我,和我彻夜交谈、推心置腹。他们说因为我很温和,总是尊重、倾听他们,而且有亲和力,让人想要信赖。
可我自己知道事实上我并不是的。
去年因为在家上网课的缘故加了一位不是同班同学的微信,最初是为了让她拉我进课程群,后来开始时不时地同她讨论作业,再讲讲学习以外的事。一来二去,互动逐渐频繁起来,慢慢会聊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她给我网购过零食,我陪她深夜聊天,安慰不是在跟爸妈生气就是在生气的过程中的她。
是一段客气而友善、带着距离的亲密關系,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
等到可以返校的时候,她约我一起去吃一顿饭。嗯,线上聊了半年,聊天记录够翻半天了,还不知道双方长什么样总归不像话。
可是之后我们的聊天变得更频繁了,她很愿意和我分享遇到的人和事,还常常约我一起去食堂,或是去图书馆自习。
怎么回事,这种网友关系不是应该随着网课时代的结束而悄无声息地终止,双方默契地好聚好散,重新投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吗?这个小姑娘怎么不识相,把客套话当真了呢?可是每次她再来找我的时候,我仍然会同她一起吃饭、学习、说笑,仍然会在她诉苦的时候用积极得我自己都不相信的态度替她想办法。
她说我可爱,我是她遇到过的最好的人,我哭笑不得。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前几天放假,她说她想假期来我家找我玩儿为止。
那是我少见的理性失控的时刻。我说:“我好累啊,可不可以让我自己待着。”
她表情惊愕了很久,然后拍拍我说:“你早说啊,如果觉得经常约很麻烦的话可以告诉我嘛,我也不会绑架你。”
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可是如何说呢,我似乎不只是因为约着麻烦而觉得累的。那些微信聊天,那些送我的礼物,那句卡在零点的生日祝福都让我觉得好累好累好累——我发自内心抗拒与人这样联结,因为我怕我回应不了对方对我的期望。
她说:“你突然这个样子感觉好陌生啊,我一直觉得你是很能带给别人能量的人。”
我又心酸又想笑。你说何必呢,给人的第一印象太好了,之后就只有失望。我甚至想以后不如对第一次见到的人就先展示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好了,直接把别人对我的期待降到最低值,人们对于恶人的宽容度总是比对好人要高很多。
这一学期也算是我人际关系最动荡的一年,突然决定退出一起做项目的小组,宁愿订外卖或者饿着也不愿和室友约一顿饭,还有突然不再联系自己喜欢的男生——虽然就在那之前还会每天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他住院的时候给他打电话,跨年给他写贺卡。
我知道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好,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变,但我没有那么多的爱了,我觉得有点儿累。
因为我已经没有更好的一面可以奉献给他们,作为带给别人快乐的小太阳,我已经尽己所能地发光发热了,再往后看到的就是我的缺点、弱点,然而这一定不是他们想要的,至少不是他们认知中的我。我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真的有一个人能够忍受那些鸡毛蒜皮。甚至每次在得到赞美和肯定的时候,比起开心,更多的也是惶恐,怕真实的我让人失望。
我突然冷淡下来的时候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吗,我有时候感觉你就像一团雾,并不浓,即使伸出手也仍然看不清,捉不住。
我说这句话很好,我要记下来。
当然,这句话也让我开始反思。我发现我的每一段人际关系好像都是这样的。初中时很好的玩伴到高中就会断掉联系,高中的同学到了大学也不会再联系。
这很正常,对吧,所以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每次吃散伙饭,大家都在依依惜别说着那些压根儿没机会实现的誓言,我却觉得如释重负。
我的爱都是一段一段的,就像小时候喜欢吃杏肉,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闻到就想吐。我一直希望自己受人喜欢,但是不要长远的喜欢,似乎潜意识里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总有一天会走掉。
可是我的人缘总还是很好,我猜那是因为已经认定不长久,所以我愿意在一段关系还存在的时候尽可能做到体贴、热情、活泼。我可以面无表情地打出一长串哈哈哈,发搞笑的表情包,表现得像个没什么脑子的小话痨,心里想的却是这人怎么这么无聊;可以在内心已经极度厌恶一个人的时候,脸上仍然带着亲切的笑容。
只有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好累啊,情绪快要被耗竭了。展现给别人的东西越温和,留给自己的戾气就越重。
那个朋友在电话里教训我,说我太悲观了,根本不懂得如何爱别人。
我想了想,也许的确是这样,虽然我不愿意接受。我如此急切地奉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又如此焦虑地避免一切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不是我有多高的情商能够左右逢源适应社会,而是因为我永远不敢期待有人长长久久地在我身边陪着我,在我的假设里只有离开和怀念。
我觉得不应该有人全心全意地爱我,人付出的感情都是有条件的,他们要么应该爱自己,要么爱的是他们眼里经过美化的我,而完完整整的我,从来不配得到一份完完全全的偏爱。
其实我也可以继续做小太阳的,我说,只要没人对我抱有期待。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想熄灭就熄灭,想发光就发光的自由。
摘下面具,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刘明月
我是谁?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如何评价自己?到底谁眼中的“我”是真实的“我”?这些可能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的问题,清晰地认识自我的不同方面,建立对自我的全方位了解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Clover的纠结在人的成长阶段或多或少我们都体验过,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趋利避害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我们渴望在他人面前展现完美的自己,就像Clover一样,总是想把完美的一面展现于人前,但很多时候又对这份“完美”表现出怀疑和不确定,不知道那是否是真实的自我,由此导致内心产生一系列动荡,最后情绪耗竭。然而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真正的“我”既存在于仅自己可见的隐藏区,又存在于所有人可见的开放区。对于Clover而言,面对朋友热情、活泼是她,冷漠、疏离是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不必去强求自我始终如一。
或许对于成长中的Clover和我们而言,不强求自己戴上一副完美面具,适当地打破“完美”,不必在每一段关系里强迫自己成为付出的一方,勇敢表达真实想法,向关系里寻求满足自我的需要,坦然接受多面的自己,享受每一次人际互动的快乐,相信自己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对自我进行整合,找到开放区与隐藏区那个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平衡点,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新生的自己。
编辑/张春艳
可我自己知道事实上我并不是的。
去年因为在家上网课的缘故加了一位不是同班同学的微信,最初是为了让她拉我进课程群,后来开始时不时地同她讨论作业,再讲讲学习以外的事。一来二去,互动逐渐频繁起来,慢慢会聊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她给我网购过零食,我陪她深夜聊天,安慰不是在跟爸妈生气就是在生气的过程中的她。
是一段客气而友善、带着距离的亲密關系,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
等到可以返校的时候,她约我一起去吃一顿饭。嗯,线上聊了半年,聊天记录够翻半天了,还不知道双方长什么样总归不像话。
可是之后我们的聊天变得更频繁了,她很愿意和我分享遇到的人和事,还常常约我一起去食堂,或是去图书馆自习。
怎么回事,这种网友关系不是应该随着网课时代的结束而悄无声息地终止,双方默契地好聚好散,重新投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吗?这个小姑娘怎么不识相,把客套话当真了呢?可是每次她再来找我的时候,我仍然会同她一起吃饭、学习、说笑,仍然会在她诉苦的时候用积极得我自己都不相信的态度替她想办法。
她说我可爱,我是她遇到过的最好的人,我哭笑不得。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前几天放假,她说她想假期来我家找我玩儿为止。
那是我少见的理性失控的时刻。我说:“我好累啊,可不可以让我自己待着。”
她表情惊愕了很久,然后拍拍我说:“你早说啊,如果觉得经常约很麻烦的话可以告诉我嘛,我也不会绑架你。”
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可是如何说呢,我似乎不只是因为约着麻烦而觉得累的。那些微信聊天,那些送我的礼物,那句卡在零点的生日祝福都让我觉得好累好累好累——我发自内心抗拒与人这样联结,因为我怕我回应不了对方对我的期望。
她说:“你突然这个样子感觉好陌生啊,我一直觉得你是很能带给别人能量的人。”
我又心酸又想笑。你说何必呢,给人的第一印象太好了,之后就只有失望。我甚至想以后不如对第一次见到的人就先展示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好了,直接把别人对我的期待降到最低值,人们对于恶人的宽容度总是比对好人要高很多。
这一学期也算是我人际关系最动荡的一年,突然决定退出一起做项目的小组,宁愿订外卖或者饿着也不愿和室友约一顿饭,还有突然不再联系自己喜欢的男生——虽然就在那之前还会每天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他住院的时候给他打电话,跨年给他写贺卡。
我知道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好,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变,但我没有那么多的爱了,我觉得有点儿累。
因为我已经没有更好的一面可以奉献给他们,作为带给别人快乐的小太阳,我已经尽己所能地发光发热了,再往后看到的就是我的缺点、弱点,然而这一定不是他们想要的,至少不是他们认知中的我。我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真的有一个人能够忍受那些鸡毛蒜皮。甚至每次在得到赞美和肯定的时候,比起开心,更多的也是惶恐,怕真实的我让人失望。
我突然冷淡下来的时候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吗,我有时候感觉你就像一团雾,并不浓,即使伸出手也仍然看不清,捉不住。
我说这句话很好,我要记下来。
当然,这句话也让我开始反思。我发现我的每一段人际关系好像都是这样的。初中时很好的玩伴到高中就会断掉联系,高中的同学到了大学也不会再联系。
这很正常,对吧,所以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每次吃散伙饭,大家都在依依惜别说着那些压根儿没机会实现的誓言,我却觉得如释重负。
我的爱都是一段一段的,就像小时候喜欢吃杏肉,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闻到就想吐。我一直希望自己受人喜欢,但是不要长远的喜欢,似乎潜意识里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总有一天会走掉。
可是我的人缘总还是很好,我猜那是因为已经认定不长久,所以我愿意在一段关系还存在的时候尽可能做到体贴、热情、活泼。我可以面无表情地打出一长串哈哈哈,发搞笑的表情包,表现得像个没什么脑子的小话痨,心里想的却是这人怎么这么无聊;可以在内心已经极度厌恶一个人的时候,脸上仍然带着亲切的笑容。
只有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好累啊,情绪快要被耗竭了。展现给别人的东西越温和,留给自己的戾气就越重。
那个朋友在电话里教训我,说我太悲观了,根本不懂得如何爱别人。
我想了想,也许的确是这样,虽然我不愿意接受。我如此急切地奉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又如此焦虑地避免一切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不是我有多高的情商能够左右逢源适应社会,而是因为我永远不敢期待有人长长久久地在我身边陪着我,在我的假设里只有离开和怀念。
我觉得不应该有人全心全意地爱我,人付出的感情都是有条件的,他们要么应该爱自己,要么爱的是他们眼里经过美化的我,而完完整整的我,从来不配得到一份完完全全的偏爱。
其实我也可以继续做小太阳的,我说,只要没人对我抱有期待。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想熄灭就熄灭,想发光就发光的自由。
心理解码
摘下面具,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刘明月
我是谁?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如何评价自己?到底谁眼中的“我”是真实的“我”?这些可能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的问题,清晰地认识自我的不同方面,建立对自我的全方位了解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Clover的纠结在人的成长阶段或多或少我们都体验过,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趋利避害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我们渴望在他人面前展现完美的自己,就像Clover一样,总是想把完美的一面展现于人前,但很多时候又对这份“完美”表现出怀疑和不确定,不知道那是否是真实的自我,由此导致内心产生一系列动荡,最后情绪耗竭。然而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真正的“我”既存在于仅自己可见的隐藏区,又存在于所有人可见的开放区。对于Clover而言,面对朋友热情、活泼是她,冷漠、疏离是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不必去强求自我始终如一。
或许对于成长中的Clover和我们而言,不强求自己戴上一副完美面具,适当地打破“完美”,不必在每一段关系里强迫自己成为付出的一方,勇敢表达真实想法,向关系里寻求满足自我的需要,坦然接受多面的自己,享受每一次人际互动的快乐,相信自己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对自我进行整合,找到开放区与隐藏区那个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平衡点,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新生的自己。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