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革命老区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惠民之州,首先必须惠及老区人民;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革命老区必须同步进入。”11月6日上午,在惠州召开的2013年全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座谈会上,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动情地说。
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的惠州,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全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并设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有53个镇(乡)、16个街道办事处。
谈到近年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陈奕威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本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建设,呈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幸福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三好一高”的良好态势。
一是发展态势好。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抢抓中海壳牌落户惠州的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2+8”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过去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2年达到2368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二是自然生态好。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在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0.87%;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常年保持优等,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获评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环保部公布今年第三季度国内大中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惠州排名全国第六位。
三是人文环境好。抢抓承办第13届省运会的契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硬环境不断优化,五年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和惠州精神,倡导“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理念,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城市软环境不断优化。被媒体称为“好人之城”、“最不排外、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连续两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四是幸福指数高。坚持打造“民生财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民生力度,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在全省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继去年建设幸福广东“主观评价”全省第一之后,近日省发布2012年建设幸福广东报告,惠州“客观评价”继续居全省第一,“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均居珠三角第一名,成为“双料冠军”。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惠州调研视察,在充分肯定惠州发展成绩的同时,希望惠州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陈奕威说,惠州召开了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1+1+6”系列文件,全面启动了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六大计划,扎实推进“五位一体”、绿色跨越,“我们力争2017年前,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惠民,推动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作出更大贡献。”
“惠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全市有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691个、老区人口约156万。”陈奕威满怀深情地说,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平年代,如果不能使老区加快发展起来、老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起来,我们就没有履行好革命时代许下的承诺,就愧对革命前辈和老区人民。他说,多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老区工作,把扶持革命老区建设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抓好抓实。大力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老区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老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奕威介绍,惠州市在老区建设方面做到了“5个抓”。一抓思想认识。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好老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老区的幸福,就没有全市真正的幸福;惠民之州,首先必须惠及老区人民;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革命老区必须同步进入;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对老区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原则,把老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考虑工作安排,优先安排项目资金,采取扎实有力措施,推动老区加快发展。二抓加大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市财政共投入支持老区建设资金19.15亿元,主要用于解决老区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抓优化环境。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力破解影响老区人民生活的“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具体问题,不断优化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累计完成了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2222公里,完成了317个老区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38万老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解决13431户老区群众的“住房难”问题。此外,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力度,解决了老区农村电网低电压、过载、重载等问题;完成了“村村通光纤”工程建设任务,为7万多户老区村民开通互联网视听,开通了300个老区自然村的“网上视频信访”项目;全市老区行政村100%实现了移动3G信号全面覆盖。四抓对口帮扶。用足用好各种扶持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汇聚社会各界共同帮扶老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利用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的政策,优先支持老区镇、村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目前,全市老区有4个镇、90个村正在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充分运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政策,全市老区有57个村列入省级贫困村、2110户列入省级贫困户,落实了对口帮扶安排。五抓发展生产。引导老区人民依托自然条件,发展“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增加老区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确保“扶持一村,成功一村,惠民一村”。目前全市老区已初步形成梅菜、甜玉米、马铃薯、荔枝、龙门年桔、韭黄、花卉和特色蔬菜等十二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老区实行倾斜政策,扶持老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到老区发展订单农业,全市244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24万多老区农户,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
“惠州在加强老区工作、推进老区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和进步,但全市老区发展仍然滞后,老区人民的生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陈奕威表示,接下来,惠州将坚持从老区实际情况出发,从解决老区群众实际困难、实现老区群众最迫切的期望入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老区发展环境,创新老区工作方式方法,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在推动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进程中,革命老区和全市同步进入,让老区人民和全市人民一道共享惠州改革发展成果。
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的惠州,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全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并设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有53个镇(乡)、16个街道办事处。
谈到近年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陈奕威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本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建设,呈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幸福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三好一高”的良好态势。
一是发展态势好。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抢抓中海壳牌落户惠州的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2+8”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过去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2年达到2368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二是自然生态好。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在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0.87%;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常年保持优等,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获评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环保部公布今年第三季度国内大中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惠州排名全国第六位。
三是人文环境好。抢抓承办第13届省运会的契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硬环境不断优化,五年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和惠州精神,倡导“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理念,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城市软环境不断优化。被媒体称为“好人之城”、“最不排外、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连续两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四是幸福指数高。坚持打造“民生财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民生力度,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在全省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继去年建设幸福广东“主观评价”全省第一之后,近日省发布2012年建设幸福广东报告,惠州“客观评价”继续居全省第一,“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均居珠三角第一名,成为“双料冠军”。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惠州调研视察,在充分肯定惠州发展成绩的同时,希望惠州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陈奕威说,惠州召开了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1+1+6”系列文件,全面启动了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六大计划,扎实推进“五位一体”、绿色跨越,“我们力争2017年前,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惠民,推动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作出更大贡献。”
“惠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全市有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691个、老区人口约156万。”陈奕威满怀深情地说,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平年代,如果不能使老区加快发展起来、老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起来,我们就没有履行好革命时代许下的承诺,就愧对革命前辈和老区人民。他说,多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老区工作,把扶持革命老区建设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抓好抓实。大力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老区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老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奕威介绍,惠州市在老区建设方面做到了“5个抓”。一抓思想认识。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好老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老区的幸福,就没有全市真正的幸福;惠民之州,首先必须惠及老区人民;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革命老区必须同步进入;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对老区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原则,把老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考虑工作安排,优先安排项目资金,采取扎实有力措施,推动老区加快发展。二抓加大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市财政共投入支持老区建设资金19.15亿元,主要用于解决老区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抓优化环境。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力破解影响老区人民生活的“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具体问题,不断优化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累计完成了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2222公里,完成了317个老区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38万老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解决13431户老区群众的“住房难”问题。此外,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力度,解决了老区农村电网低电压、过载、重载等问题;完成了“村村通光纤”工程建设任务,为7万多户老区村民开通互联网视听,开通了300个老区自然村的“网上视频信访”项目;全市老区行政村100%实现了移动3G信号全面覆盖。四抓对口帮扶。用足用好各种扶持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汇聚社会各界共同帮扶老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利用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的政策,优先支持老区镇、村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目前,全市老区有4个镇、90个村正在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充分运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政策,全市老区有57个村列入省级贫困村、2110户列入省级贫困户,落实了对口帮扶安排。五抓发展生产。引导老区人民依托自然条件,发展“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增加老区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确保“扶持一村,成功一村,惠民一村”。目前全市老区已初步形成梅菜、甜玉米、马铃薯、荔枝、龙门年桔、韭黄、花卉和特色蔬菜等十二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老区实行倾斜政策,扶持老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到老区发展订单农业,全市244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24万多老区农户,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
“惠州在加强老区工作、推进老区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和进步,但全市老区发展仍然滞后,老区人民的生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陈奕威表示,接下来,惠州将坚持从老区实际情况出发,从解决老区群众实际困难、实现老区群众最迫切的期望入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老区发展环境,创新老区工作方式方法,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在推动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进程中,革命老区和全市同步进入,让老区人民和全市人民一道共享惠州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