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赏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三、积极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四、精巧的结构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
  
  五、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总之,《醉翁亭记》是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单位:湖北巴东罗溪坝中学
其他文献
伴随着即将敲响的新年钟声,我们一起来欣赏世界各地的庆祝活动吧1. New York, the United StateOn New Years Eve, people come to Times Square.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
期刊
清人薛雷《一瓢诗话》指出:“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此话说明审得题魂的重要,抓住题魂,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话题作文惟有题魂是不开放的,其它都是开放性的,可见抓住题魂正是话题作文惟一重要的要求。  话题作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如例题:  例一:阅读下面故事,以这个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内容“轴对称”.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闻信息不断的充实人们的生活,全球开放性的语境逐渐突显,我国媒体面临巨大的信息技术融入国内的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因此,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倍增。
说起袜子,我们就会想到socks和stockings这两个单词.socks是“短袜”,而stockings是“长袜”.西方人在平安夜这天在床尾挂着的圣诞袜就叫做Christmas stocking.下面我们还将
期刊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细读文章后,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初次背课新诗《在山的那一边》,觉得无从下手,后来经过同行之间的讨论,心中有了一些眉目,确定了教师领着赏析的教学设计。但同时心中也有些疑问,怎样才能使欣赏到位,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呢?  带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
随着电视传播艺术的发展和成熟,电视调查性报告的采访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采访提问作为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新闻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
苏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都安排了两到三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无疑,它具体解读了基础课程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它凸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语文学习活动一样,通过创造学习环境,构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而进行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