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东音乐是“最后的一门生产,且被称作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广东音乐是国内大众文化最早的范本,其发展与传播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且广东音乐具有二重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又是每一个乐种的主要本质属性,属于传统音乐的特别样本,对音乐的发展与传播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进行了分析,使学界、学者对广东音乐的认识更加透彻,让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得以具体呈现。
关键词:广东音乐;大众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75-2
一、前言
广东音乐作为传统音乐,其发展离不开演奏技术和人民的追捧,二者是发展、传播广东音乐的基础,如果与二者脱离,广东音乐大众文化属性的延伸就无法继续下去。且大众文化与大众紧密相关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都市化、工业化中的必然产物;是广东音乐得以保护、传承的全新开始。若不了解或是没有理清被保护的音乐文化、文化品种的具体文化属性,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广东音乐硬弓阶段的大众文化属性
广东音乐产生的关键时期是1880年到1929年,音乐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作硬弓时期或硬弓阶段。硬弓阶段的广东音乐常常会有四种活动出现:①乡村八音会,在婚丧的场合进行表演;②戏剧里的走过场音乐,主要是在戏曲乐队中从事伴奏工作的乐工,称之为“棚面”;③自娱自乐性质的音乐社团;④民间的艺人在街头、茶楼卖艺,以此为生;以上四类音乐活动的主体都是中下层的民众[1]。乔建中先生认为“民俗和音乐在普通意义上有一种较为天然的关系,大多民俗,尤其是祭、生、丧、婚四大礼俗都离不开音乐,且音乐也不会经常游走在特定民俗中。民俗向外延伸的体现是音乐,民俗是音乐生长的土壤,其用自身生命力不断促进着音乐的发展与传播”。硬弓阶段的广东音乐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个规律。
1919年之前,广东的音乐作品是来自对各种民俗音乐的直接采用。广东民间最早流行的乐器演奏模式是八音班与锣鼓柜,是在民間形成及普及广东音乐的关键介质。民间和民俗音乐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上展现出来的,二者往往是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的。广东音乐在硬弓阶段的作品不仅只是来自民间,还和民俗事项相互联系在一起,而且广东音乐享受者、演奏者、传承者的地位直接反映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模式,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民生情况。广东音乐的传播与音乐活动有着显著的地域界限,仅限于在广府系的粤语方言范围内进行,且保留了大量的广府民系的传统色彩。于是,广东音乐在硬弓时期成为了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属于民间的文化类型。
三、广东音乐软弓阶段大众文化属性
(一)文化属性的蜕变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广东音乐在软弓阶段早就呈现出了大众文化的特点,井喷式的发展与迅速传播,不是普通的民间音乐能够相比的。大众文化在现当代的大众社会里,是以现代科技、大工业为基础,将大众传播的媒介作为方式方法,把文化工业作为赢利的目的;依据市场体系的运行来进行分批生产,宗旨是让一般大众获取感性、喜悦的音乐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作为历史性的一种文化形式,最早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且于20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不断强盛起来[2]。
伴随新技术的不断推广,音乐的大众文化遍及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还影响了广州、上海等地区。广州、上海的经济发展是构建大众文化的物质条件,重大思想与文化争议的开端就是这些城市,是相互交流中西文化的中心,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于是成为了广东音乐兴盛、流传的主要基地。
(二)广东音乐大众文化属性的具体表现
1、依赖性
在大众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大众传媒对其有重要的作用,若脱离了大众传媒,文化的流行和通俗就不可能有存在的机会。大众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均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且是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后形成的文化景象。中国开始装置无线电台初期与早期的无声电影时,都广泛利用广东音乐,使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在这期间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传播,且让广东音乐享受到了这个时期的工业文明成果。具体体现是:①在我国的电影历史中,广东音乐在“默片时期”的主要作用是对无声电影进行配乐;②中小型的电影院在播放电影前或者放映电影的时候,都会吹奏广东音乐;③广东音乐在当时的码头、车站、火车、轮船上都比较盛行;④在默片中使用广东音乐,推动了职业乐队诞生和唱片的出版,还带动了职业演奏家、作曲家和乐曲创作的形成[3]。
2、娱乐性
在上世纪30年代,广州荔湾的茶楼里设置了许多音乐茶座,其又被称为歌坛。这一时期歌坛的主要聚集地是在长提一带,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客流量比较大,娱乐场所也是最多的。1942年,四大天王吕文成、河浪萍、尹自重、何大傻所主持的“中华音乐会”在各歌坛开始表演广东音乐,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且表演者把爵士鼓加到了广东音乐的演奏中,使广东音乐的节奏更加明快、形式更加鲜活新颖,被称为了“精神音乐”。正是因为受到商业与大众媒介的影响,使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成了文化大众所追捧、膜拜的对象。
3、商品性
广东音乐得以在市场中发展,是与唱片公司市场行为紧密相关的。广播电台与唱片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广东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其中上海最有名的唱片公司有胜利、百代、高亭、长城、大中华、新月、蓓开等,大众文化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第一波热潮。大众文化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是商业化的操作,脱离了之前的自产自销生产模式,仰仗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来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批生产。在上世纪20年代,广东音乐演奏者不仅是乐曲的改编者,而且还是作曲者,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广东音乐创作,使广东音乐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被充分体现出来。在那时的商业推动下,出版社、唱片公司、电台为了追赶商业利益,邀请具有一定演奏水平的表演者录制了许多唱片,用作商业产品来赚取更多商业利润。后来由于缺少唱片作品,各个商业机构就以竞相约稿的方式,以配合茶座场所、舞厅及发行唱片来进行更多的音乐创作,使广东音乐在商业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得更快更好。
4、通俗性
丘鹤涛、傅秉常等早期广东音乐家的观点,为广东音乐的通俗性奠定了基础,就像有的文化官员所说的一样:大家都知道广东音乐是一种比较通俗的音乐,就像鱼一刻都不可以离开水一样,广东音乐也一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广东音乐若离开了人民,就会使其失去自身价值。广东音乐活泼、华美流畅且比较精短,所体现的是南方新兴人民和普通平民的生活风貌。广东音乐的关键人物吕文成在20年代的中期之后,以通俗音乐的形式创造出了许多广东音乐,比如载体精巧短小的“醒师”“青梅竹马”等乐曲,体现了人民在变革时期欢快的情调[4]。广东音乐的乐种内涵所具有的开放性,推动了其与外界的交流,使广东音乐形成了具有善变性的地方色彩音乐;最主要是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来作为基础,随着地方的审美需求和大众风俗习惯形成适应性的转变。
四、结束语
文化类型特征的表现并不是由它自身的全部元素来呈现,是经过选择之后的特色体现出来的,即经过选择之后的特征不是此文化的整体特征总和,是最能表现音乐文化类型的本质属性元素,且一定的音乐文化类型必和特点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相互联系。通过对不同阶段的广度音乐文化类型进行比对研究,可以发现广东音乐是传统的音乐,且是一个特殊的样本。
参考文献:
[1]万钟如.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03).
[2]谢及.流行音乐文化属性探析[J].北方音乐,2011,(27).
[3]刘根勤.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的反思[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8).
[4]万钟如.广东音乐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J].乐器,2013,(54).
作者简介:
姚维维,广东民族乐团。
关键词:广东音乐;大众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75-2
一、前言
广东音乐作为传统音乐,其发展离不开演奏技术和人民的追捧,二者是发展、传播广东音乐的基础,如果与二者脱离,广东音乐大众文化属性的延伸就无法继续下去。且大众文化与大众紧密相关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都市化、工业化中的必然产物;是广东音乐得以保护、传承的全新开始。若不了解或是没有理清被保护的音乐文化、文化品种的具体文化属性,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广东音乐硬弓阶段的大众文化属性
广东音乐产生的关键时期是1880年到1929年,音乐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作硬弓时期或硬弓阶段。硬弓阶段的广东音乐常常会有四种活动出现:①乡村八音会,在婚丧的场合进行表演;②戏剧里的走过场音乐,主要是在戏曲乐队中从事伴奏工作的乐工,称之为“棚面”;③自娱自乐性质的音乐社团;④民间的艺人在街头、茶楼卖艺,以此为生;以上四类音乐活动的主体都是中下层的民众[1]。乔建中先生认为“民俗和音乐在普通意义上有一种较为天然的关系,大多民俗,尤其是祭、生、丧、婚四大礼俗都离不开音乐,且音乐也不会经常游走在特定民俗中。民俗向外延伸的体现是音乐,民俗是音乐生长的土壤,其用自身生命力不断促进着音乐的发展与传播”。硬弓阶段的广东音乐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个规律。
1919年之前,广东的音乐作品是来自对各种民俗音乐的直接采用。广东民间最早流行的乐器演奏模式是八音班与锣鼓柜,是在民間形成及普及广东音乐的关键介质。民间和民俗音乐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上展现出来的,二者往往是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的。广东音乐在硬弓阶段的作品不仅只是来自民间,还和民俗事项相互联系在一起,而且广东音乐享受者、演奏者、传承者的地位直接反映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模式,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民生情况。广东音乐的传播与音乐活动有着显著的地域界限,仅限于在广府系的粤语方言范围内进行,且保留了大量的广府民系的传统色彩。于是,广东音乐在硬弓时期成为了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属于民间的文化类型。
三、广东音乐软弓阶段大众文化属性
(一)文化属性的蜕变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广东音乐在软弓阶段早就呈现出了大众文化的特点,井喷式的发展与迅速传播,不是普通的民间音乐能够相比的。大众文化在现当代的大众社会里,是以现代科技、大工业为基础,将大众传播的媒介作为方式方法,把文化工业作为赢利的目的;依据市场体系的运行来进行分批生产,宗旨是让一般大众获取感性、喜悦的音乐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作为历史性的一种文化形式,最早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且于20世纪30年代在发达国家不断强盛起来[2]。
伴随新技术的不断推广,音乐的大众文化遍及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还影响了广州、上海等地区。广州、上海的经济发展是构建大众文化的物质条件,重大思想与文化争议的开端就是这些城市,是相互交流中西文化的中心,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于是成为了广东音乐兴盛、流传的主要基地。
(二)广东音乐大众文化属性的具体表现
1、依赖性
在大众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大众传媒对其有重要的作用,若脱离了大众传媒,文化的流行和通俗就不可能有存在的机会。大众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均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且是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后形成的文化景象。中国开始装置无线电台初期与早期的无声电影时,都广泛利用广东音乐,使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在这期间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传播,且让广东音乐享受到了这个时期的工业文明成果。具体体现是:①在我国的电影历史中,广东音乐在“默片时期”的主要作用是对无声电影进行配乐;②中小型的电影院在播放电影前或者放映电影的时候,都会吹奏广东音乐;③广东音乐在当时的码头、车站、火车、轮船上都比较盛行;④在默片中使用广东音乐,推动了职业乐队诞生和唱片的出版,还带动了职业演奏家、作曲家和乐曲创作的形成[3]。
2、娱乐性
在上世纪30年代,广州荔湾的茶楼里设置了许多音乐茶座,其又被称为歌坛。这一时期歌坛的主要聚集地是在长提一带,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客流量比较大,娱乐场所也是最多的。1942年,四大天王吕文成、河浪萍、尹自重、何大傻所主持的“中华音乐会”在各歌坛开始表演广东音乐,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且表演者把爵士鼓加到了广东音乐的演奏中,使广东音乐的节奏更加明快、形式更加鲜活新颖,被称为了“精神音乐”。正是因为受到商业与大众媒介的影响,使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成了文化大众所追捧、膜拜的对象。
3、商品性
广东音乐得以在市场中发展,是与唱片公司市场行为紧密相关的。广播电台与唱片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广东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其中上海最有名的唱片公司有胜利、百代、高亭、长城、大中华、新月、蓓开等,大众文化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第一波热潮。大众文化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是商业化的操作,脱离了之前的自产自销生产模式,仰仗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来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批生产。在上世纪20年代,广东音乐演奏者不仅是乐曲的改编者,而且还是作曲者,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广东音乐创作,使广东音乐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被充分体现出来。在那时的商业推动下,出版社、唱片公司、电台为了追赶商业利益,邀请具有一定演奏水平的表演者录制了许多唱片,用作商业产品来赚取更多商业利润。后来由于缺少唱片作品,各个商业机构就以竞相约稿的方式,以配合茶座场所、舞厅及发行唱片来进行更多的音乐创作,使广东音乐在商业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得更快更好。
4、通俗性
丘鹤涛、傅秉常等早期广东音乐家的观点,为广东音乐的通俗性奠定了基础,就像有的文化官员所说的一样:大家都知道广东音乐是一种比较通俗的音乐,就像鱼一刻都不可以离开水一样,广东音乐也一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广东音乐若离开了人民,就会使其失去自身价值。广东音乐活泼、华美流畅且比较精短,所体现的是南方新兴人民和普通平民的生活风貌。广东音乐的关键人物吕文成在20年代的中期之后,以通俗音乐的形式创造出了许多广东音乐,比如载体精巧短小的“醒师”“青梅竹马”等乐曲,体现了人民在变革时期欢快的情调[4]。广东音乐的乐种内涵所具有的开放性,推动了其与外界的交流,使广东音乐形成了具有善变性的地方色彩音乐;最主要是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来作为基础,随着地方的审美需求和大众风俗习惯形成适应性的转变。
四、结束语
文化类型特征的表现并不是由它自身的全部元素来呈现,是经过选择之后的特色体现出来的,即经过选择之后的特征不是此文化的整体特征总和,是最能表现音乐文化类型的本质属性元素,且一定的音乐文化类型必和特点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相互联系。通过对不同阶段的广度音乐文化类型进行比对研究,可以发现广东音乐是传统的音乐,且是一个特殊的样本。
参考文献:
[1]万钟如.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03).
[2]谢及.流行音乐文化属性探析[J].北方音乐,2011,(27).
[3]刘根勤.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的反思[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8).
[4]万钟如.广东音乐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J].乐器,2013,(54).
作者简介:
姚维维,广东民族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