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变化和生成的学说被视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风向标。他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对后来的一些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威廉·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福克纳 柏格森 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J401文献标识码:A
  
  一 绪言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20世纪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一生著述甚丰,共创作出了19部长篇小说和75部短篇小说。长久以来,福克纳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国内的福克纳研究逐渐升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福克纳的论文就多达340篇。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克纳的南方情结、叙事艺术、妇女形象、宗教神话、现代评判理论和比较研究等6个方面。无可置疑,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彻底、深入、正确地理解福克纳的思想及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福克纳与现代批评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有学者注意到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福克纳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福克纳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受到了柏格森的影响,但却鲜有人真正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福克纳产生的影响。
  
  二 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二战”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视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风向标。柏格森的哲学,可以说是近于维也纳学派所谓“玄学的诗”。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强调变化和生成是世界的本质特征。
  柏格森认为,动态是意识的固有之物,而静态和一成不变则是对现实的歪曲。实在的事物不属于机械活动,也没有一定的目的,只是随感而应、变化无方的存在。他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此外,他还认为,生命自有它的有机统一性。其中每一个意识状态都是承前启后的,它承继了包括过去在内的所有意识状态的同时又宣布了下面新的意识状态的产生,中间没有过渡。其中的每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中。
  可以说,在柏格森的哲学里没有永恒这个概念。一切存在,一切真实,都在不断的流变和永恒的生成之中,即在绵延之中。总的来看,柏格森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在于,世界的本质就是运动和变化。
  柏格森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对一些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福克纳。实际上,柏格森对“心理时间”和“空间时间”所做的区分以及对直觉的重视与强调,直接影响到了包括福克纳在内的众多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
  里翁·艾德尔(Leon Edel)认为,柏格森是“产生主观性小说的学术氛围的营造者”(Edel, 1955:28)。在一次访谈中,福克纳指出,生命就是在不断的流动和不停的变化之中(Frederick L.Gwynn & Joseph L.Blotner,1959:151)。在认识到世界、生命和变化的关系后,福克纳把它运用到了各种不同的语境中,比如身体本身、作为“变化或运动(即生命)征候”的文学批评、人类行为(同上,189)、以及谈及心灵对宁静渴望时的人类意识。福克纳明确指出,心灵的宁静绝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或许人是不可能安静的。或许这就是人和蔬菜的区别。尽管或许蔬菜也不能找到安静。安静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一种被我们忽视了的特性……我认为,人们知道的唯一的安静是——他说,为什么上帝是仁慈的,昨天我很高兴。当潜意识已经摆脱了体验中破碎的玻璃杯,仅留下安静的美好事物时,或许安静就是回想的唯一条件。或许安静不是‘是’,而是‘曾经是’。”
  可以看出,福克纳的这种观点,和柏格森对识别以及对过去经验评估的强调如出一辙。而且,福克纳对于变化本质这个问题的探讨更进了一步。他指出,在对人类意识影响这个方面,变化不是一个必要值。此外,他还指出,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化着的“严酷的世界”:
  “作者需要的是同情和理解。变化必须改变,必须发生。变化将会改变过去的事物。不管事物看起来多么美好……一旦停止运动,它就死了。”
  除此之外,福克纳还完全遵从了柏格森关于艺术家能够“重现”和揭示现实的观点。他指出:
  “每一位艺术家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手法去阻止运动,也就是生命,然后把其定格。在数百年之后,当陌生人看它时,它就又开始了运动,因为它是生命。人终有一死,对他来说,永生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留下一些永生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将总是运动的。”(Stein,1956:139)
  可以看出,福克纳的目的是“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作为运动的生命的直接性和特定性上”。福克纳不止一次强调指出,他作品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它的历史、社会、宗教或哲学内容,而在于它对运动中人物的描写:
  “在永恒的、不朽的斗争中的人才是任一故事讲述的主旨。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了这种斗争,并通过了斗争的考验。这些只在鲜活生命激烈运动中的某个时刻暂时显现出来的斗争,好像之前从未发生。在故事中,你看到了这种作为人类生命的流动性,并对其加以强调,且在人们能认识到它之前决不移笔。”(Frederick L.Gwynn & Joseph L.Blotner,1959:277)
  运动一旦因此被突显,这部作品就成了一个鲜活的实体:“它又运动起来了,因为它是生命。”很显然,福克纳把他自己的作品就看作是一个这样活着的躯体。例如,在《大宅》(The Mansion)的前言中,福克纳指出,他一生的作品是“鲜活文学”的一部分:
  “这段特定历史在其34年的进程中所遇到的差异和矛盾被我们发现了,因为它是一部鲜活的作品。‘鲜活’在于运动,‘运动’就是变化。运动的反面就是静止,就是死亡。”(Faulker, 1959:Foreword)
  在人物刻画方面,福克纳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那些小说中的人物 “在我的脑海中依旧在运动”,“在书本之外依旧在运动,在说话,在活动”(Frederick L.Gwynn & Joseph L.Blotner,1959:197-198)。此外,福克纳在弗吉尼亚大学演讲集的前言中还指出,内容不是关于他思想和观点的“确定的记录”,而是“运动中人的自我描绘,而这个人恰好是作者”。
  在创作中,福克纳试图抓住变化这股洪流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进而强调运动中生命的张力。史拉托夫(Walter J.Slatoff)在他研究福克纳的专著中详细分析了福克纳在文体、意向和人物刻画方面的张力、二项对立或对照后,在文章结尾部分的注释中指出,福克纳的小说“是,同时也意味着,一场没有结局的斗争”(Slatoff,1960:149)。他还强调了福克纳和柏格森在体验和自我这两个观点方面的相似性。他认为福克纳和柏格森一样:
  “福克纳把自我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和动态的过程……把体验看作是这个动态过程的条件,而不是一种特定的可分析的反应。”
  瓦格纳(Hyatt H.Waggoner)也曾指出,在福克纳的所有作品中,福克纳都把“世界看作一种过程”(Waggoner,1959:200)。研究福克纳的著名批评家维克瑞(Olga W.Vickery)也认为,福克纳最关心的是时间和行动:
  “正如福克纳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想知道的是真理而不仅仅是事实的话,他必须认识到要把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交给变化……同时仍然坚守它们的连续性。”(Vickery,1959:219)
  辛克(Karl E.Zink)也指出,福克纳认为生命和现实对“时间中体验的流动性,变化和过程的至高无上,以及过去对瞬息即逝的现在时刻的影响”比较敏感(Zink,1954:385)。辛克还认为,福克纳没有直接表述他的哲学思想,而是通过象征、意向、句子结构和范例来完成的。在分析了这些因素之后,他又指出,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流动是“所有生命的首要条件”。对福克纳来说,“运动的完全终止就是死亡。相反,变化和运动才是生命”,“福克纳把人看作是变化的产物,而人的毁灭来自于对变化的抗拒”。“对于福克纳来说,生命神秘的持久过程
  看起来就是最初的现实。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流动和变化之中”。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福克纳承袭的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主要在于:世界的本质在于变化和运动,生命也在于运动,它是一股永不停息的现实之流。这种变化的本质和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之间的矛盾给小说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
  福克纳就是成功把握了这种机会的人。他把其小说的主要人物都与“从体验和变化的洪流中产生固定的身份”这个问题联系了起来。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构建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接受以前关于语言、任一已确立的概念或行为规范的表达。个人必须不断评估自己的体验,以获得一个暂时身份的成功整合。个人不是固守在过去或现在之中,也不是试图去控制时间的流动,而是去适应变化。那些不能接受变化的个人,最终不是自我毁灭就是遭人毁灭;而那些能够在时间和变化建立和谐的关系的人,才可以幸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A.A.Mendilow,Time and the Novel,London:Peter Nevill,1952.
  [2] Frederick L.Gwynn & Joseph L.Blotner,Faulker in the University,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59.
  [3] Henri Bergson,Laughter: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New York: Macmillan,1911.
  [4] Hyatt H.Waggoner,William Faulkner:From Jefferson to the World,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59.
  [5] Jean Stein,“William Faulker”in Malcom Cowley(ed.) Writers at Work, New York: Viking Press,1956.
  [6] Karl E. Zink,“William Faulkner: Form as Experience”,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LIII (July,1954),385.
  [7] Leon Edel,The Mordern Psychological Novel,New York:Grove Press,1955.
  [8] William Faulker,The Mansion,New York:Random House,1959.
  [9] W.J.Slatoff,Quest for Failure:A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0.
  [10] Olga W.Vickery, The Novels of William Faulkner,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u Press,1959.
  [11] 克林斯·布鲁克斯:《福克纳,关于约克拉帕托法及其他》,耶鲁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作者简介:乔颖,女,1975—,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西方文论,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婴儿出生后经过28天的新生儿期,大多数弱小的生命都能勇敢地适应与母体完全不同的新环境,顺利地渡过人生的第一关,进入到第一年的婴儿期。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
摘要本文从讨论“文本”和文本间的跨越关系入手引出“超文本”的概念,并将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作品与超文本环境下信息分布和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了比较,旨在探究博尔赫斯现代主义小说中已经预见到的文学与科学技术的趋同性。  关键词:超文本 博尔赫斯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后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不应该被作为一个稳定的客体或界限清晰的结构来看待。文本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与外界不相
透明对于建筑和室内装饰来说,都已不算是什么新课题了。自有玻璃幕墙出现,建筑外墙原来传统的坚固、结实和抗击打、抗雷电风暴、抗雨雪冰霜以及抗太阳暴晒等的概念被完全颠覆
据悉,Idempapers公司宣布从6月1日起提高其所有特种纸的价格,具体涨幅为7%。该公司主要生产无碳纸、标签纸和海报纸,此次涨价也是因为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在过去几个月里出现了
摘要徐志摩深受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影响,即他们都崇尚自然,相信自然是一本奇书,可以净化受污染的心灵;他们有相似的儿童-自然观,认为儿童最接近自然,具有最纯真的本性。他们以讴歌自然的作品异口同声:自然是疗救人类社会的良药。  关键词:徐志摩 华兹华斯 自然观 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者,雪莱称他为“大自然的歌手”,“讴歌自然的诗人”;
深圳女人心百年内衣有限公司的主题为“美丽女人心,最懂女人心”——2011全国巡回招商暨品牌文化推广活动将于2011年3月在湖北武汉启程,然后巡回至北京、上海、杭州、长沙、
苦瓜,有着不少的别名,好听一些的如锦荔枝、金荔枝、南洋荔枝;难听一些的叫做癞瓜、癞葫瓜、癞葡萄、癞蛤蟆;不雅不俗的又有凉瓜、寒瓜之谓.苦瓜的原产地在亚洲的热带国家.
一忌重拿重放多翻动,尤其是苏式月饼,饼皮酥松,最易破碎,不仅影响质量及美观,且容易受潮. Avoid heavy replay and more flip, especially the Soviet-style moon cake, ca
汕府[2014]5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3]120号),坚
公路现代化建设对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行业面临的体制、机制存在的矛盾,推进改革的过程与思考等方面探讨了如何稳定有序的推进改革。 The modernization o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