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老碑傅大卣朱拓本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564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影印汉三老碑朱拓本是潮汕谢然宣氏的珍藏。2000年秋,谢氏从北京碑版收藏家高氏庋藏中商求转得。
  
  此本由传拓名师傅大卣拓制。高手精工,神采奕奕:朱着色亮丽细匀,华贵高雅;界线、字口朗晰传神:碑缘周线与碑面的损破泐痕细微处,捶拓均精准到位。与笔者所藏的西泠印社早期拓本相比较纤毫不差,此朱拓本确是原石真拓毋庸置疑。
  清咸丰二年(1852)三老碑出土,同治年间,著名金石鉴藏家魏稼孙亲往捶拓,他记述:“东汉三老碑推凿而成,锋从中下,不似他碑双刀。故作一画,石肤推裂如松皮,非细审原石,不能定为某处字画、某处泐痕。即佳手精拓,非用小墨团加朴数四,凹陷之笔亦都不显。方出土时,周君清泉名世熊,命工拓百十纸,但存形模。自余拓后,转语碑工张文蔚,渠如法为之,乃朗晰胜前也。”(《绩语堂题跋》)
  魏亲力亲为,提供了文字清晰的拓本,使对三老碑的辨识考订有了准确的依据,更为后世传拓技巧的发展开辟了途径。
  
  据碑版专家余子安兄解说,在古代新碑刻成,往往先以朱砂捶拓,以示吉祥,称朱拓。但朱拓不一定只能用于新刻初拓,为了取得色彩艳丽夺目、富丽堂皇又别致的艺术效果,虽工料比墨拓昂贵,还是常被采用在各种拓本中。朱拓据传始于唐宋,至明代已十分盛行,存世明代朱拓本,如思古斋的《黄庭经》等都十分名贵。
  此拓本由童衍方社兄题,碑右下腰损空处,钤有《大卣手拓》朱文小印一,左中腰损空处钤有谢氏收藏印。傅大卣(1917-1994)河北三河县人。十四岁到北京琉璃厂古光阁学徒,从周希丁学习传拓技艺。出师后技艺过人,在传拓行业脱颖而出,据说罗福颐先生碑拓资料后来的拓制事项都委托其进行。建国后任职于北京文物局。平生以传拓著名,工篆刻。北京冰社社员,出版有《傅大卣手拓印章集成》。
其他文献
黄士陵擅长书画篆刻,以篆刻成就最大,也最为知名;书法也自成面目;其绘画虽关注者寥寥,却以兼具西法而成为中西融合画法的先行者。黄士陵的绘画存世不多,主要藏于广东、港澳地区的博物馆及私人手中,约略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描绘青铜器的博古图,多饰以花卉折枝;其二是单纯的花卉草木写生,以岭南花木最为常见。若波(黄新波)《黄士陵的印与画》(载1960年10月16日《大公报·艺林》)、马国权《晚清印坛巨擘黄牧甫
期刊
四十多年前新加坡一位老华侨家里珍藏十几尊铜佛,壮观得不得了。老华侨姓孙,我在静园后园常常碰到他,古稀之年一身嶙峋很像一干古梅,跟静叔用闽南腔的国语讲佛经我只听得懂七成。那年春节静叔开车带我到处逛,顺便去给孙老师拜年。孙家小洋房花木蓊郁,奇石叠嶂,池边杂草丛中一块灵石刻着隶书“花之寺”,静叔说是孙老师自己刻着玩的:“那是凌叔华小说集的书名,1956年她来新加坡南洋大学教书的时候跟孙老师熟稔,教到19
期刊
作为深受收藏名家爱戴的著名瑞士钟表品牌——欧米茄将再次彰显其在钟表领域的翘楚地位——2007年4月14日至15日,安帝古伦拍卖公司将在日内瓦举行OMEGAMANIA主题拍卖会,并通过现场卫星与巴塞尔钟表展同步连接。安帝古伦的拍卖图录将这一个世纪中生产的欧米茄钟表分成11个产品类别,而且提供了独其见解的产品介绍。为保障竞标者的利益,欧米茄将史无前例地为拍卖目录上的300件拍品提供两年的保修服务,包括
期刊
此三星图轴原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旧藏,蓝底五彩织。慈禧太后生前在储秀宫东梢间的墙上也挂了一幅同样的挂轴(见200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之《明清家具(下)》)。在2006年春拍上,这幅缂丝图轴的估价在300万港元至400万港元之间,刚开始叫价时,竟投气氛并不算热烈,但拍卖师叫价至600万元时,竟投气氛才开始热烈,叫价不断攀升,最终以1852.8万元落槌,由香港本地一位古董行家
期刊
《物原》载:“禹作屏。”这是传说中关于屏风的最早记录。而屏风的实际使用在西周初期即已开始。《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则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可知屏风在战国时期已为常见。《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历经汉、晋、唐、宋的不断发展,到明清两代,屏风已经成为了十分习见的家具,更是富贵之家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清代雍正、乾隆二帝时,宫廷所作屏风
期刊
突然到了文字和图像泛滥成灾的年代。不管你愿不愿意,每天都得面对各种各样的图像和文字资讯的“狂轰滥炸”。即使你小心翼翼地根据需要去审视和筛选它们,也得耗掉你大量时间和宝贵的视力,除非你宣称脱离“现代文明社会”。比起所有能复制的东西,人的眼睛和生命以暂且不能复制为理由,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所以,当我看到汪凌画中《新青年》们第一眼时,就被那清澈明亮的眼睛打动,羡慕中伴着酸酸的嫉妒。《新青年》们的“凝视”
期刊
一位受中国文化艺术熏陶、在中国受美术教育和训练的青年画家,带着对西方文化艺术尤其对巴黎现代艺术的崇拜与憧憬,来到巴黎,要在巴黎艺坛寻一立足之地,可想而知是何等的困难!那是1969年,出生于广东龙川的陈建中君刚入而立之年,他在中南美专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学习了七年,又在香港生活了六七年,怀着复杂的心情到被人们视为“艺术之都”的巴黎来拼博。最初,他只能替家具厂画些仿古的装饰画以谋生计,当生活稍有着落之后
期刊
丁念先(1906—1960),字守棠,浙江上虞人。早岁入海上题襟馆,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任行政院驻沪监盘委员。喜藏书,当其任职于上海市政府、主管出版事务时,各书店送审之书均多附一册赠之。故抗战胜利后,上海各书局出版之图籍,丁氏几乎全部有藏。丁氏善书,于《乙瑛》、《史晨》、《华山》诸碑致力尤深。夫人谢圣镛为其表妹,亦善书,以王大令为宗,偶作梅竹小册亦清秀可喜。当其订婚之时,海上名人二百数十人诗画以贺
期刊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写载体,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造型艺术。自仓颉造字之始,书法作为一种美观与实用相交融的独有艺术,便一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殷周以来,遗留百种以上的不同体裁、风格的碑帖字迹。大体说,字的形体可分为篆、隶,真、行、草等五大类。同时,各个时期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书法名家、大家,他们为后世留下一笔独特而又非常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