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一部广受欢迎的青春浪漫小说,其中,男主人公陈孝正的性格特色引起了许多读者见仁见智的诸多讨论,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陈孝正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关键词:《致青春》;精神分析;陈孝正
一、《致青春》中的陈孝正
陈孝正小时候生活非常幸福,爸爸是杰出的工程师,妈妈是漂亮的校花,父母感情甚好,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不幸的是,他的爸爸突然英年早逝,妈妈拒绝再嫁,坚持一个人把陈孝正抚养长大,并考上大学。爸爸去世后陈孝正和妈妈的生活异常艰辛,让陈孝正幼小的心灵过早的体验到了贫困的味道。考上大学之后,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陈孝正学业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等生,男同学心目中的大才子,女同学心目中的意中人。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大部分的同学都在这个时候坠入情网,享受着青春带给他们的甜蜜。但是,陈孝正却不允许自己过早的谈恋爱,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中,课余时间干点零活,补贴自己和家里的生活。郑微的出现对于陈孝正绝对是个例外:姣好的面容,活泼的性格,还有她对陈孝正的热情,所有这一切使陈孝正最终还是落入了郑微的爱情怀抱里,两个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大学三年级时,陈孝正经过一番挣扎之后选择出国深造,留下了郑微一个人感受失恋的痛苦和现实的残酷。令人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陈孝正学成归国,竟然选择到郑微的公司工作,并且向郑微表达了自己对她从未消失的爱恋。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他的后期理论。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做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2)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三、陈孝正的性格分析
陈孝正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接受郑微,离开郑微和回归郑微。
(1)接受郑微。郑微和陈孝正的第一次碰面是在陈孝正的寝室,郑微在把玩陈孝正的建筑模型的时候被他推倒在地,两个人大吵之后不欢而散。后来,郑微咄咄逼人,非让陈孝正赔礼道歉,甚至将陈孝正正要吃的饭倒到秤盘上。郑微的无理取闹让陈孝正厌烦至极,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郑微居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陈孝正,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陈孝正居然接受了她(虽然接受的过程有些小曲折)。乍一看,这两个人就像神经病,特别是陈孝正,明明对对方讨厌至极,却和对方谈起了恋爱。事实上,陈孝正的性格特征即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生存本能”。陈孝正勤奋学习是因为他知道只有拼命努力才不会被生活抛弃;当他无比珍惜自己的建筑模型也是因为他无意识中把建筑模型看成了“生存”的象征,所以当他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反应异常激烈,把郑微推倒在地。对于郑微来说,为了一点小事不至于推到自己的同学,却不明白她认为的“小事”在陈孝正眼里确是“天大的事”。陈孝正接受郑微以及后来的两人初尝爱果,也都是因为陈孝正的“生存本能”,他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欲望使然。
(2)离开郑微。大学三年级,陈孝正选择出国深造,离开了他深爱的郑微。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爱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还必须得努力奋斗。这也是因为深深植根在他心里的“生存本能”使然。在陈孝正看来,出国和不出国即是“生存”和“死亡”的问题,所以他毅然选择出国深造,因为“生存”是一个人基本的权利。就如陈孝正说的那样:“微微,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我没有办法一无所有的爱你。”
(3)回归郑微。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郑秘书和陈助理”,描述三年后陈孝正归国后和郑微在同一个建筑公司上班的种种。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冯德生(建筑公司一个中层领导)对郑微毛手毛脚时陈孝正的反应:
郑微浑身的血齐往上涌,眼泪立刻在眼眶打转,她下意识的看了陈孝正一眼,他低头敛目,神色默然,仿佛刚才的一切都与他毫不相关……
“我不会放过他。”他突兀而急速地说。
“我绝对不会放过他。”他又重复了一遍,口气里的强作镇定的焦虑让郑微几乎错觉……
对于陈孝正来说,他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同一種心理动力,即“生存本能”。由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潜意识中的“本我”占据了他性格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他每一个行为,每一次决定的根本原因。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他勤奋学习,与郑微相恋又离开,学成归国后选择到郑微的公司上班,以及最后对郑微的表白。可以说,由于他的“本我”能量太强大,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自我”和“超我”的痕迹,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怪人,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其实,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由于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无法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平衡感情,事业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157页.
[2]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
孙雁(1981—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致青春》;精神分析;陈孝正
一、《致青春》中的陈孝正
陈孝正小时候生活非常幸福,爸爸是杰出的工程师,妈妈是漂亮的校花,父母感情甚好,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不幸的是,他的爸爸突然英年早逝,妈妈拒绝再嫁,坚持一个人把陈孝正抚养长大,并考上大学。爸爸去世后陈孝正和妈妈的生活异常艰辛,让陈孝正幼小的心灵过早的体验到了贫困的味道。考上大学之后,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陈孝正学业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等生,男同学心目中的大才子,女同学心目中的意中人。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大部分的同学都在这个时候坠入情网,享受着青春带给他们的甜蜜。但是,陈孝正却不允许自己过早的谈恋爱,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中,课余时间干点零活,补贴自己和家里的生活。郑微的出现对于陈孝正绝对是个例外:姣好的面容,活泼的性格,还有她对陈孝正的热情,所有这一切使陈孝正最终还是落入了郑微的爱情怀抱里,两个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大学三年级时,陈孝正经过一番挣扎之后选择出国深造,留下了郑微一个人感受失恋的痛苦和现实的残酷。令人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陈孝正学成归国,竟然选择到郑微的公司工作,并且向郑微表达了自己对她从未消失的爱恋。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他的后期理论。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做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2)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三、陈孝正的性格分析
陈孝正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接受郑微,离开郑微和回归郑微。
(1)接受郑微。郑微和陈孝正的第一次碰面是在陈孝正的寝室,郑微在把玩陈孝正的建筑模型的时候被他推倒在地,两个人大吵之后不欢而散。后来,郑微咄咄逼人,非让陈孝正赔礼道歉,甚至将陈孝正正要吃的饭倒到秤盘上。郑微的无理取闹让陈孝正厌烦至极,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郑微居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陈孝正,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陈孝正居然接受了她(虽然接受的过程有些小曲折)。乍一看,这两个人就像神经病,特别是陈孝正,明明对对方讨厌至极,却和对方谈起了恋爱。事实上,陈孝正的性格特征即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生存本能”。陈孝正勤奋学习是因为他知道只有拼命努力才不会被生活抛弃;当他无比珍惜自己的建筑模型也是因为他无意识中把建筑模型看成了“生存”的象征,所以当他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反应异常激烈,把郑微推倒在地。对于郑微来说,为了一点小事不至于推到自己的同学,却不明白她认为的“小事”在陈孝正眼里确是“天大的事”。陈孝正接受郑微以及后来的两人初尝爱果,也都是因为陈孝正的“生存本能”,他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欲望使然。
(2)离开郑微。大学三年级,陈孝正选择出国深造,离开了他深爱的郑微。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爱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还必须得努力奋斗。这也是因为深深植根在他心里的“生存本能”使然。在陈孝正看来,出国和不出国即是“生存”和“死亡”的问题,所以他毅然选择出国深造,因为“生存”是一个人基本的权利。就如陈孝正说的那样:“微微,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我没有办法一无所有的爱你。”
(3)回归郑微。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郑秘书和陈助理”,描述三年后陈孝正归国后和郑微在同一个建筑公司上班的种种。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冯德生(建筑公司一个中层领导)对郑微毛手毛脚时陈孝正的反应:
郑微浑身的血齐往上涌,眼泪立刻在眼眶打转,她下意识的看了陈孝正一眼,他低头敛目,神色默然,仿佛刚才的一切都与他毫不相关……
“我不会放过他。”他突兀而急速地说。
“我绝对不会放过他。”他又重复了一遍,口气里的强作镇定的焦虑让郑微几乎错觉……
对于陈孝正来说,他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同一種心理动力,即“生存本能”。由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潜意识中的“本我”占据了他性格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他每一个行为,每一次决定的根本原因。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他勤奋学习,与郑微相恋又离开,学成归国后选择到郑微的公司上班,以及最后对郑微的表白。可以说,由于他的“本我”能量太强大,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自我”和“超我”的痕迹,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怪人,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其实,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由于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无法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平衡感情,事业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157页.
[2]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
孙雁(1981—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