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包括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在智育方面,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抓的也比较紧,而德育教育,因为没有硬指标,教育效果不好评价,很多学校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变得可有可无,造成学校的育人功能缺失。有的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致使学生“成才”了,但未必“成人”。
1 研究学生思想和行为
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是做好德育教育的关键。老师要关心和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增进亲近感、信任感,这样为学生接受老师在情感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对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要以情动人。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一是目标引导。即老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老师要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老师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老师要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3 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
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入社会,都面临着如何做人做事的问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群体、融入社会的本领。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老师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
4 解开学生思想困惑
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
5 监督学生实现自律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监督。老师在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老师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达不到应有效果,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在监督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1 研究学生思想和行为
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是做好德育教育的关键。老师要关心和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增进亲近感、信任感,这样为学生接受老师在情感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对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要以情动人。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一是目标引导。即老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老师要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老师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老师要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3 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
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入社会,都面临着如何做人做事的问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群体、融入社会的本领。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老师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
4 解开学生思想困惑
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
5 监督学生实现自律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监督。老师在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老师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达不到应有效果,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在监督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