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辽宁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3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1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05亿元,通信运营业销售收入27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
2004年辽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不含通信运营业),同比增长24.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9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50亿元;出口38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
2005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743亿元,而“九五”末期的2000年仅有237亿元,总规模扩大两倍多,年均增幅25.7%,基本上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同步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近几年平均增幅24.3。产业规模GDP排第九位,软件业由2000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8.4%,这个增幅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是属于比较好的。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销售收入实现89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63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1亿美元。为实现预期发展目标,2006年辽宁省将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抓好自主创新以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三项工作为重点,做大做强该省信息产业。将规划一批产品市场潜力大、有特色的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并从省制造业专项中划出一定额度支持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支持IT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向重点技术领域倾斜,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做好对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向欧美地区拓展,对内地的招商引资将尤其重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同时加强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辽宁省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不包含通信运营业务收入的条件下,经济总量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3.2%;实现出口创汇90亿美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21.4%。在重点产品的生产上,到2010年,要实现彩电生产600万台、计算机400万台、汽车音响700万部、打印机200万台、激光视盘机600万台、手机1500万部。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国际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的三分之一要达到世界同期水平。三分之一重点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辽宁省1998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比较平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预测,R=0.9907,接近1,并且数据积累的年份较长,因此比较可靠。根据预测,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010年可达到1034亿元。要实现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必须突显“软件大省”的发展战略。根据以往“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软件业的销售收入预测如下:
这说明保持“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略低的增长率,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就可以实现。
5.河北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河北省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与2000年的5089亿元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005年河北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IT制造业相对其他工业行业比重比较低。
2004年河北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0.11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收入17.53亿元,增长67.37%,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年初目标的118.14%;实现利税17.92亿元,增长32.9%,其中利润12.27亿元,增长32.22%,全行业实现利税占年初目标的115.48%;工业增加值完成53.51亿元,增长36.91%,占年初目标的118.91%;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增长60.5%,占年初目标的141.66%。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7390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30.3%。
重点监控的主要产品中,医疗电子生产9772台,增长808.18%,销售8958台,增长828.29%,其中出口179台;单晶硅棒生产718吨,同比增长123.68%,销售748吨,增长97.36%,其中出口661吨;汽车电子生产4.4万套,增长29.95%,销售4.38万套,增长31.12%;制冷片生产380万片,同比增长2.70%,销售382万片,增长3,8%,其中出口298万片;彩壳生产1126万只,下降4%,销售1091万只,下降4.13%;液昌显示器件生产45万标盒,下降5.72%,销售38万标盒,下降16%,其中出口15万标盒;程控交换机产销完成16万线,下降20%。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四项指标增速分别为35.9%、32.9%、36.91%和60.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0.73、14,42、21.83和39.1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4.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增速比全国同行业高出19.5个百分点。
河北省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利用市场,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政策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6.环渤海IT制造业基本状况和2010年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以上环渤海二市三省调查汇总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环渤海IT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量情况和增长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7.三大IT产业集聚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照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差距放大!
五、三大IT产业集聚地的产业链特色
1.珠三角IT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发展很多年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随着海外IT制造业的转移,产业链的打造比较完整。珠江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深圳市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和电子通讯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0年,东莞市已经建有大小电脑资讯产品工业企业28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770亿元,电脑资讯产品出口额达66.8亿美元,鼠标、光驱、电脑显示器、键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二三位。2000年东莞一年的电脑产品就达到了1000万台左右。2000年东莞出口创汇超过170亿美元。2001年,我国广东东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其,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尽管东莞似乎始终没有扶持出自己的著名产品品牌,但众多国际品牌和国内外100多家上市公司在东莞的聚集和设立的基地,使东莞这个地名已经成为一个驰名的国际品牌。
2001年,东莞实现GDP578亿元,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出口总值190亿美元,位居上海之后,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IBM公司的亚洲区副总裁曾经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方正科技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鸿冰说:方正电脑之所以选择东莞作为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生产方正电脑所需零部件的60%,可以在当地方圆三、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找到。据了解,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东莞配齐。
据海关统计,至2005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14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成为全国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省份,占全国的比重为42%,比排名全国第二的江苏省高出500多亿美元。
目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珠江三角洲比较薄弱的方面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液晶显示板制造业。广东省彩电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液晶彩电的关键部件液晶显示板全部依赖进口,2005年广东进口液晶显示板10.87亿个,金额85.15亿美元。不发展TFT-LCD,广东省彩电产业只能沦为下游加工组装车间。目前,广东省TFT-LCD项目已经启动,全省第一个项目已经于2006年4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完善珠三角间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由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的IT产业链打造,得到TCL等广东电子企业的积极回应,而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液晶巨头也极为关注,纷纷赶赴广东考察。包括LG飞利浦在内的国际液晶巨头都表达了落户广东的意向,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规模均数以十亿美元计。此外,还有一些境外投资项目在洽谈之中。
关键是:IT产业的技术进步极快,摩尔定律一直在不断得到验证。因此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预见。并且,很多产品自己制造未必比进口或区域分工协作更为有利。
2.长三角1T产业链形成过程的经验
种下梧桐树,凤凰纷沓至。
上海浦东张江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的经验是:“筑巢引凤、凤引百鸟、百鸟齐鸣。”
具体来说就是:大公司、大项目进入以后,可以吸引产业配套的中小公司进入和带动小项目上马。抓好产业的上游龙头项目,“龙身、龙爪、龙尾”自然会形成。例如:有了几个集成电路生产大项目,就会带来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1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最中间的区域,对外交通便捷,对内市场腹地辽阔。人文优势也为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根据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对跨国公司、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为长三角IT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起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3.环渤海湾IT产业的骄傲
京津、沈大、胶东半岛构成了环渤海湾电子产业带的框架,北京诺基亚的手机及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的PC,天津摩托罗拉的手机、三星的显示器,胶东半岛海尔、海信的家电以及大连大显等大型企业,都是该区的代表性电子制造商。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这三大中国电子产业聚集地中,该区域的电子制造业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公司贯穿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个“孤岛”。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电子龙头制造商可就地取得几乎所有的材料、零件、模具加工等供应源,环渤海湾的大公司要花半数的财力、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生产配套问题。
环渤海湾间产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北京积聚了全国许多最大型的间产业公司;山东的青岛海尔前途无量(笔者在1996年夏长江 万里行考察了沿路的家电卖场以后就说过青岛海尔前途无量);天津的肝产业效益最好,手机生产的产业链非常完善。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天津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三洋、韩国三星集团先后在此投资设厂。这三大知名跨国公司产生的强大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海内外200多家手机配套厂商落户天津,配套产品达400多个,年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目前,天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五大手机配套生产基地,包括以三星、松下、罗姆为代表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飞思卡尔、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共生产手机3.04亿部,比上年增长30%,终端产品生产能力急速扩大,一方面得益于产能分配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摩托罗拉、三星和三洋等三大国际厂商在天津的手机生产快速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为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加工配套的企业就已有200多家,配套产品400多个,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手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在我国每生产4部手机,就有1部产白天津。到2010年,天津的手机产量将突破8000万部。
据了解,韩国三星集团总部现已确定了“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手机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的计划。2006年1月,三星在天津大规模增资扩产,投资总额由2900万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外资额由1080万美元增加到5940万美元,在现有年产能力为2400万部手机基础上,新增1770万部手机生产能力。预计产能将增至4200万部,可实现销售收入46亿美元。而摩托罗拉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詹德在2006年3月14日拜会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时表示,未来几年摩托罗拉公司仍将增加在天津的投资,继续扩大业务领域。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全球6万名雇员中,10%在天津。爱德华·詹德介绍,2005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共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与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基地、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华东基地不同的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体的北方基地移动通信上下游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聚集度非常高,加上环渤海地区的北京等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手机设计和研发、软件和芯片设计等能力,环渤海地区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有可能重演并超越20年来台湾地区在间制造业的成功。
附录: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状况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45万亿元,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名列前茅;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进出口4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实现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税金435亿元,同比增长10.5%;全行业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比上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其投资所占比重达63.4%;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上升,全年增长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个百分点。投资领域集中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占全部投资的55%,其中元件投资增长较快,速度达到48.4%;器件投资则比上年下降了11.6%。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东部12个省市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长加速,增速均超过40%。(全文完)
2003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1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05亿元,通信运营业销售收入27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
2004年辽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不含通信运营业),同比增长24.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9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50亿元;出口38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
2005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743亿元,而“九五”末期的2000年仅有237亿元,总规模扩大两倍多,年均增幅25.7%,基本上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同步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近几年平均增幅24.3。产业规模GDP排第九位,软件业由2000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8.4%,这个增幅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是属于比较好的。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销售收入实现89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63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1亿美元。为实现预期发展目标,2006年辽宁省将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抓好自主创新以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三项工作为重点,做大做强该省信息产业。将规划一批产品市场潜力大、有特色的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并从省制造业专项中划出一定额度支持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支持IT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向重点技术领域倾斜,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做好对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向欧美地区拓展,对内地的招商引资将尤其重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同时加强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辽宁省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不包含通信运营业务收入的条件下,经济总量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3.2%;实现出口创汇90亿美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21.4%。在重点产品的生产上,到2010年,要实现彩电生产600万台、计算机400万台、汽车音响700万部、打印机200万台、激光视盘机600万台、手机1500万部。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国际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的三分之一要达到世界同期水平。三分之一重点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辽宁省1998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比较平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预测,R=0.9907,接近1,并且数据积累的年份较长,因此比较可靠。根据预测,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010年可达到1034亿元。要实现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必须突显“软件大省”的发展战略。根据以往“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软件业的销售收入预测如下:
这说明保持“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略低的增长率,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就可以实现。
5.河北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河北省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与2000年的5089亿元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005年河北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IT制造业相对其他工业行业比重比较低。
2004年河北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0.11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收入17.53亿元,增长67.37%,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年初目标的118.14%;实现利税17.92亿元,增长32.9%,其中利润12.27亿元,增长32.22%,全行业实现利税占年初目标的115.48%;工业增加值完成53.51亿元,增长36.91%,占年初目标的118.91%;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增长60.5%,占年初目标的141.66%。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7390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30.3%。
重点监控的主要产品中,医疗电子生产9772台,增长808.18%,销售8958台,增长828.29%,其中出口179台;单晶硅棒生产718吨,同比增长123.68%,销售748吨,增长97.36%,其中出口661吨;汽车电子生产4.4万套,增长29.95%,销售4.38万套,增长31.12%;制冷片生产380万片,同比增长2.70%,销售382万片,增长3,8%,其中出口298万片;彩壳生产1126万只,下降4%,销售1091万只,下降4.13%;液昌显示器件生产45万标盒,下降5.72%,销售38万标盒,下降16%,其中出口15万标盒;程控交换机产销完成16万线,下降20%。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四项指标增速分别为35.9%、32.9%、36.91%和60.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0.73、14,42、21.83和39.1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4.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增速比全国同行业高出19.5个百分点。
河北省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利用市场,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政策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6.环渤海IT制造业基本状况和2010年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以上环渤海二市三省调查汇总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环渤海IT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量情况和增长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7.三大IT产业集聚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照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差距放大!
五、三大IT产业集聚地的产业链特色
1.珠三角IT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发展很多年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随着海外IT制造业的转移,产业链的打造比较完整。珠江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深圳市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和电子通讯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0年,东莞市已经建有大小电脑资讯产品工业企业28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770亿元,电脑资讯产品出口额达66.8亿美元,鼠标、光驱、电脑显示器、键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二三位。2000年东莞一年的电脑产品就达到了1000万台左右。2000年东莞出口创汇超过170亿美元。2001年,我国广东东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其,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尽管东莞似乎始终没有扶持出自己的著名产品品牌,但众多国际品牌和国内外100多家上市公司在东莞的聚集和设立的基地,使东莞这个地名已经成为一个驰名的国际品牌。
2001年,东莞实现GDP578亿元,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出口总值190亿美元,位居上海之后,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IBM公司的亚洲区副总裁曾经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方正科技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鸿冰说:方正电脑之所以选择东莞作为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生产方正电脑所需零部件的60%,可以在当地方圆三、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找到。据了解,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东莞配齐。
据海关统计,至2005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14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成为全国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省份,占全国的比重为42%,比排名全国第二的江苏省高出500多亿美元。
目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珠江三角洲比较薄弱的方面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液晶显示板制造业。广东省彩电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液晶彩电的关键部件液晶显示板全部依赖进口,2005年广东进口液晶显示板10.87亿个,金额85.15亿美元。不发展TFT-LCD,广东省彩电产业只能沦为下游加工组装车间。目前,广东省TFT-LCD项目已经启动,全省第一个项目已经于2006年4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完善珠三角间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由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的IT产业链打造,得到TCL等广东电子企业的积极回应,而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液晶巨头也极为关注,纷纷赶赴广东考察。包括LG飞利浦在内的国际液晶巨头都表达了落户广东的意向,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规模均数以十亿美元计。此外,还有一些境外投资项目在洽谈之中。
关键是:IT产业的技术进步极快,摩尔定律一直在不断得到验证。因此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预见。并且,很多产品自己制造未必比进口或区域分工协作更为有利。
2.长三角1T产业链形成过程的经验
种下梧桐树,凤凰纷沓至。
上海浦东张江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的经验是:“筑巢引凤、凤引百鸟、百鸟齐鸣。”
具体来说就是:大公司、大项目进入以后,可以吸引产业配套的中小公司进入和带动小项目上马。抓好产业的上游龙头项目,“龙身、龙爪、龙尾”自然会形成。例如:有了几个集成电路生产大项目,就会带来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1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最中间的区域,对外交通便捷,对内市场腹地辽阔。人文优势也为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根据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对跨国公司、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为长三角IT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起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3.环渤海湾IT产业的骄傲
京津、沈大、胶东半岛构成了环渤海湾电子产业带的框架,北京诺基亚的手机及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的PC,天津摩托罗拉的手机、三星的显示器,胶东半岛海尔、海信的家电以及大连大显等大型企业,都是该区的代表性电子制造商。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这三大中国电子产业聚集地中,该区域的电子制造业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公司贯穿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个“孤岛”。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电子龙头制造商可就地取得几乎所有的材料、零件、模具加工等供应源,环渤海湾的大公司要花半数的财力、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生产配套问题。
环渤海湾间产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北京积聚了全国许多最大型的间产业公司;山东的青岛海尔前途无量(笔者在1996年夏长江 万里行考察了沿路的家电卖场以后就说过青岛海尔前途无量);天津的肝产业效益最好,手机生产的产业链非常完善。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天津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三洋、韩国三星集团先后在此投资设厂。这三大知名跨国公司产生的强大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海内外200多家手机配套厂商落户天津,配套产品达400多个,年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目前,天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五大手机配套生产基地,包括以三星、松下、罗姆为代表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飞思卡尔、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共生产手机3.04亿部,比上年增长30%,终端产品生产能力急速扩大,一方面得益于产能分配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摩托罗拉、三星和三洋等三大国际厂商在天津的手机生产快速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为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加工配套的企业就已有200多家,配套产品400多个,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手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在我国每生产4部手机,就有1部产白天津。到2010年,天津的手机产量将突破8000万部。
据了解,韩国三星集团总部现已确定了“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手机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的计划。2006年1月,三星在天津大规模增资扩产,投资总额由2900万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外资额由1080万美元增加到5940万美元,在现有年产能力为2400万部手机基础上,新增1770万部手机生产能力。预计产能将增至4200万部,可实现销售收入46亿美元。而摩托罗拉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詹德在2006年3月14日拜会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时表示,未来几年摩托罗拉公司仍将增加在天津的投资,继续扩大业务领域。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全球6万名雇员中,10%在天津。爱德华·詹德介绍,2005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共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与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基地、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华东基地不同的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体的北方基地移动通信上下游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聚集度非常高,加上环渤海地区的北京等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手机设计和研发、软件和芯片设计等能力,环渤海地区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有可能重演并超越20年来台湾地区在间制造业的成功。
附录: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状况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45万亿元,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名列前茅;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进出口4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实现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税金435亿元,同比增长10.5%;全行业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比上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其投资所占比重达63.4%;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上升,全年增长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个百分点。投资领域集中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占全部投资的55%,其中元件投资增长较快,速度达到48.4%;器件投资则比上年下降了11.6%。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东部12个省市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长加速,增速均超过40%。(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