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天生爱探索,儿童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强调,在科学活动组织中要关注幼儿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意义重大。那么,在科学活动中,如何组织好幼儿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探究材料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方法,让活动更有价值呢?下面结合大班科学活动《魔尺的平衡》的前后调整与优化,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活动简述及思考
大班阶段的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特点更为突出,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魔尺的平衡》中的“魔尺”是常见玩具,它有一定的长度,由等量分隔的若干个可自由转动的三角块组成。用魔尺作为探究平衡的材料,其价值在于通过多次递进式操作,寻找魔尺变形前后的不同平衡支点,并发现平衡支点变化与魔尺折起格数(变形)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拓展幼儿对于平衡的认识。
大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粗浅的有关平衡的经验。基于魔尺變化的平衡支点探究,从最初长条状到之后的不同折起,材料有一定的开放度,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可见,本次活动的材料提供和过程设计,遵从了材料自然常见、基于原有经验、激发主动探究和进一步拓展兴趣的原则。
二、对活动前后的调整
从以上环节设计看,活动存在以下亮点:(1)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记录平衡支点的变化,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和发展需要;(2)活动的组织有趣味,通过一次次设问,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做做说说;(3)活动有一定的成效,幼儿能够对物体的平衡支点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对支点的变化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但是深入反思幼儿的操作环节,也发现活动的一些“硬伤”。比如,在探索魔尺变形后的平衡时,要求幼儿一定要弯起9格;再比如,在“自由选择在第几格弯起”的操作中,强调只能弯起一头。这些都是老师提前预设并强加给幼儿的操作要求,而不是从幼儿自身的探究问题中生发的,体现的是一种高控和被动。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学习,才会更快更好地获取相关经验。“按部就班”式的操作会阻碍和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究。那么,全部放手,少提或不提要求行不行?比如,可以随意折起魔尺。但是在之后的反复尝试中发现,如果让幼儿任意折起、弯曲魔尺,就会遇到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变形可能一时找不到平衡支点,有的变形需要调整魔尺的摆放方向,幼儿梳理不出相关的经验,同时又涉及很多诸如力臂、支点、平衡等物理知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要弄明白太难了。
收了太“高控”,放了又“失控”,如何在高控和失控中找到一个适宜的点呢?对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2括动重点环节的后调整
由此,幼儿在老师设问的引导下,通过递进式的三次操作,围绕魔尺“直条、一端折起、两端折起”三个不同的状态,展开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发现魔尺变形与平衡支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调整让活动在高控与失控中找到了平衡。
三、对幼儿自主探究的思考
《魔尺的平衡》前后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引发教师对幼儿自主探究的新思考,正确认识“自主”非常重要。首先,要关注“自主”的基础。科学活动的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适合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和支持幼儿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其次,要关注“自主”的界定。自主不仅仅局限于探究方式,还应该包含内容、材料等。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点进行探究活动。第三,要关注“自主”的过程。科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学到什么,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幼儿探究的过程,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有益能力和品质,而不仅仅是探究的结果。第四,要关注“自主”的材料。尽量提供低结构的材料,使操作材料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引发幼儿与操作材料的充分互动,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经验的积累和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 江苏]
一、活动简述及思考
大班阶段的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特点更为突出,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魔尺的平衡》中的“魔尺”是常见玩具,它有一定的长度,由等量分隔的若干个可自由转动的三角块组成。用魔尺作为探究平衡的材料,其价值在于通过多次递进式操作,寻找魔尺变形前后的不同平衡支点,并发现平衡支点变化与魔尺折起格数(变形)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拓展幼儿对于平衡的认识。
大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粗浅的有关平衡的经验。基于魔尺變化的平衡支点探究,从最初长条状到之后的不同折起,材料有一定的开放度,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可见,本次活动的材料提供和过程设计,遵从了材料自然常见、基于原有经验、激发主动探究和进一步拓展兴趣的原则。
二、对活动前后的调整
从以上环节设计看,活动存在以下亮点:(1)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记录平衡支点的变化,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和发展需要;(2)活动的组织有趣味,通过一次次设问,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做做说说;(3)活动有一定的成效,幼儿能够对物体的平衡支点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对支点的变化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但是深入反思幼儿的操作环节,也发现活动的一些“硬伤”。比如,在探索魔尺变形后的平衡时,要求幼儿一定要弯起9格;再比如,在“自由选择在第几格弯起”的操作中,强调只能弯起一头。这些都是老师提前预设并强加给幼儿的操作要求,而不是从幼儿自身的探究问题中生发的,体现的是一种高控和被动。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学习,才会更快更好地获取相关经验。“按部就班”式的操作会阻碍和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究。那么,全部放手,少提或不提要求行不行?比如,可以随意折起魔尺。但是在之后的反复尝试中发现,如果让幼儿任意折起、弯曲魔尺,就会遇到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变形可能一时找不到平衡支点,有的变形需要调整魔尺的摆放方向,幼儿梳理不出相关的经验,同时又涉及很多诸如力臂、支点、平衡等物理知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要弄明白太难了。
收了太“高控”,放了又“失控”,如何在高控和失控中找到一个适宜的点呢?对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2括动重点环节的后调整
由此,幼儿在老师设问的引导下,通过递进式的三次操作,围绕魔尺“直条、一端折起、两端折起”三个不同的状态,展开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发现魔尺变形与平衡支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调整让活动在高控与失控中找到了平衡。
三、对幼儿自主探究的思考
《魔尺的平衡》前后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引发教师对幼儿自主探究的新思考,正确认识“自主”非常重要。首先,要关注“自主”的基础。科学活动的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适合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和支持幼儿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其次,要关注“自主”的界定。自主不仅仅局限于探究方式,还应该包含内容、材料等。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点进行探究活动。第三,要关注“自主”的过程。科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幼儿学到什么,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幼儿探究的过程,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有益能力和品质,而不仅仅是探究的结果。第四,要关注“自主”的材料。尽量提供低结构的材料,使操作材料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引发幼儿与操作材料的充分互动,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经验的积累和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