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作了探讨,指出,要使学习轻负高质,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数学 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但这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教师的工作能力、教育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和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是省时、省力、高效的,其结果必然是“轻负高质”,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倾听、质疑、说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也就是说数学课堂教学应真正成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应改变以往“教师做一题,学生做练习”的做法,否则学生只是模仿,而没有创新,更谈不上形成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能学”到“想学”进而“会学”。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众多名师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轻负高质,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一、开放课堂,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呈现学习要求,指明合作的方向,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任务,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三者组成的过程,只有三者合一,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为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分层次。例如,我把数学课堂提问分成三个层次:通、悟、懂。每提出一道数学题,先让学生思索,而我一言不发,接着让会做的学生举手,这类学生往往为数不多,是尖子,称之为“通”;我让“通”的学生上台提示解题知识、暗示解题方向。第二层次的同学开始举手,灵感已经产生,这类学生也不错,称之为“悟”。再让“悟”的学生讲解解题过程,让余下的同学倾听并复述,在老师的指导下讲清楚、听明白,这类学生称之为“懂”。这样的层次设计,既利于实时检测,又利于各层次学生高度注意,即使最差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过自己的努力,领悟所学的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为了追求更高的层次而努力,从而产生求知内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设计都要让学生有动手意识,如比一比、做一做、量一量,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兴趣。
二、拓展教材,让每一篇教材都有趣地活起来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材料。课本诚然是最主要的教材,但是学生提问、作业、试卷、资料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的具体需要,设计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我提问:“边边角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能判定全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画图、分析、讨论、论证,思维的活跃性、广阔性、发散性、探索性得以充分展示,最后有人通过画图举出了反例,有人甚至通过分类讨论,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边边角判定是可以的。”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精选习题,让每一道习题都能举一反三
“英语不离口,数学不离手”。练习题的设计要想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必须有针对性、典型性、研究性,还要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所谓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学目标与所考知识点,勿贪多贪全,克服盲目和随意性;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学生基础,不随意增加难度,并且对易犯错误要多练以克服之。所谓典型性,是指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例如圆的有关问题中,要注重对圆心位置讨论,如求圆中两条平行弦的距离问题、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等,只有典型,才能“以一当十”。要让习题具有演变性,习题设计最好具有一定层次性,通过题目信息及结论信息能进行深度和难度的调控,激发学生跳起来摘到苹果的能力,这样题目才活,才有可持续发展性。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让习题具有研究性,首先,选择习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教师除注重结果之外,更要注重做题的方式和质量。其次,要尽量设计选自实际生活中原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编习题,例如从多边形知识研究地板拼花方案,从方程、函数知识研究调配方案,等等。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中应用,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注重研究过程,正确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数学 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但这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教师的工作能力、教育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和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是省时、省力、高效的,其结果必然是“轻负高质”,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倾听、质疑、说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也就是说数学课堂教学应真正成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应改变以往“教师做一题,学生做练习”的做法,否则学生只是模仿,而没有创新,更谈不上形成实践能力。只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能学”到“想学”进而“会学”。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众多名师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轻负高质,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一、开放课堂,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呈现学习要求,指明合作的方向,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任务,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三者组成的过程,只有三者合一,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为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分层次。例如,我把数学课堂提问分成三个层次:通、悟、懂。每提出一道数学题,先让学生思索,而我一言不发,接着让会做的学生举手,这类学生往往为数不多,是尖子,称之为“通”;我让“通”的学生上台提示解题知识、暗示解题方向。第二层次的同学开始举手,灵感已经产生,这类学生也不错,称之为“悟”。再让“悟”的学生讲解解题过程,让余下的同学倾听并复述,在老师的指导下讲清楚、听明白,这类学生称之为“懂”。这样的层次设计,既利于实时检测,又利于各层次学生高度注意,即使最差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过自己的努力,领悟所学的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为了追求更高的层次而努力,从而产生求知内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设计都要让学生有动手意识,如比一比、做一做、量一量,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兴趣。
二、拓展教材,让每一篇教材都有趣地活起来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材料。课本诚然是最主要的教材,但是学生提问、作业、试卷、资料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的具体需要,设计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我提问:“边边角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能判定全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画图、分析、讨论、论证,思维的活跃性、广阔性、发散性、探索性得以充分展示,最后有人通过画图举出了反例,有人甚至通过分类讨论,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边边角判定是可以的。”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精选习题,让每一道习题都能举一反三
“英语不离口,数学不离手”。练习题的设计要想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必须有针对性、典型性、研究性,还要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所谓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学目标与所考知识点,勿贪多贪全,克服盲目和随意性;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学生基础,不随意增加难度,并且对易犯错误要多练以克服之。所谓典型性,是指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例如圆的有关问题中,要注重对圆心位置讨论,如求圆中两条平行弦的距离问题、讨论两圆的位置关系等,只有典型,才能“以一当十”。要让习题具有演变性,习题设计最好具有一定层次性,通过题目信息及结论信息能进行深度和难度的调控,激发学生跳起来摘到苹果的能力,这样题目才活,才有可持续发展性。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让习题具有研究性,首先,选择习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教师除注重结果之外,更要注重做题的方式和质量。其次,要尽量设计选自实际生活中原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编习题,例如从多边形知识研究地板拼花方案,从方程、函数知识研究调配方案,等等。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中应用,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注重研究过程,正确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