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2001年,美国曼纽尔·卡斯泰尔教授在《信息化城市》专著中提出“信息地球”的概念。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8月,IBM发布《智慧的城市在中国》应用方案。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认为: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检测、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绿色环境、和谐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及大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它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指挥中心、能源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
本项研究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2、对智慧城市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8月5日对外公布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3、尚未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结构复杂,包括基于传感器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体系建设,涵盖城市规划、建設、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标准规范、运维、安全体系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最近国家、各地区以及从各个技术方向都陆陆续续成立了智慧城市联盟或者协会,而事实上,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特别是在国家层面,由于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4、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技术有待突破,智能模型与工具的应用程度有待加强。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智能应用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及其渗透应用本身就是难点,而有些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技术思路和模式,不能够支撑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技术路径,这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实现。
5、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
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三、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思考
1、加强配合,确保智慧城市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
法律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隐私、保护权益;体制方面,要明确规定购买云服务,云服务公司要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制度方面,要推行实名制、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制度;监管方面,要对网络进行依法专项整治、依法监管,加强对网络企业的依法管理;技术方面,要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工程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2、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有线、无线网、北斗网的利用,系统推进泛在网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4G网络发展,它投资小,对泛在网建设贡献大,建设成本低但网速快、传输质量好。同时,按照“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多家共用”的原则,解决网络建设“最后一公里”扰民问题和骨干网与社区网、家庭网的服务对接问题。还需加强业务专用物联网(传感与应用装置的业务专网)的建设。各个城市如要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加大对城市物联网的投入。
3、构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解决顶层设计问题
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构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解决顶层设计缺失的问题。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化工作基础,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类标准、服务类标准、数据类标准、应用类标准、基础设施类标准、管理类标准、安全类标准等一系列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既包含各行业通用的基础标准,也包含不同行业应用的业务标准。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各行业部门和各城市地区才能在其基础上建立满足自身要求的标准子体系,不出现冲突和重复的情况。
4、加快国际标准化进程,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
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政府支持力度很大,这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比如: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获取国际标准化信息,参与国际标准的编写,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核心成员,保证国际标准符合我国的现状和利益,及时把国际标准应用到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等等。
5、不盲目跟风,突出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
“智慧”是在信息化和城市发展程度的基础上构建的。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一样。因此,构建智慧城市不能照搬照抄,必须根据我国现状和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无标可用的情况下,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相应标准。
6、主攻云服务技术,加强云、管、端“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智慧产业技术创新优先安排。第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云存储、云计算等云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二,加快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安居等)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与智能终端,以形成技术、业务、管理三结合的智慧能力为重点,加强覆盖云、管、端一体化业务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加强数据综合传输技术的创新,并抓好智能终端装备的开发。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工程安全技术的创新,培育具备“一揽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性、高水准的云服务公司。
结束语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在阐释智慧城市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对象、业务和信息三个维度构建其概念模型。基于对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分析,对我国智慧城市进行实践研究,包括建设主体、业务应用和信息技术情况。研究表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公众的主体作用尚需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工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的深度和智能化水平尚有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城市中的普及、渗透和扩散将是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07:23-26.
[2]陈颖,黄子强,温婉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2:76-77+75.
[3]李新社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智慧城市建设的误区和难点[N].科技日报,2014-02-21008.
[4]龚炳铮.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J].办公自动化,2014,11:29-33.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2001年,美国曼纽尔·卡斯泰尔教授在《信息化城市》专著中提出“信息地球”的概念。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8月,IBM发布《智慧的城市在中国》应用方案。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认为: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检测、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绿色环境、和谐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及大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它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指挥中心、能源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
本项研究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2、对智慧城市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8月5日对外公布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3、尚未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结构复杂,包括基于传感器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体系建设,涵盖城市规划、建設、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标准规范、运维、安全体系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最近国家、各地区以及从各个技术方向都陆陆续续成立了智慧城市联盟或者协会,而事实上,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特别是在国家层面,由于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4、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技术有待突破,智能模型与工具的应用程度有待加强。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智能应用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及其渗透应用本身就是难点,而有些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技术思路和模式,不能够支撑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技术路径,这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实现。
5、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
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三、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思考
1、加强配合,确保智慧城市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
法律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隐私、保护权益;体制方面,要明确规定购买云服务,云服务公司要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制度方面,要推行实名制、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制度;监管方面,要对网络进行依法专项整治、依法监管,加强对网络企业的依法管理;技术方面,要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工程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2、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有线、无线网、北斗网的利用,系统推进泛在网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4G网络发展,它投资小,对泛在网建设贡献大,建设成本低但网速快、传输质量好。同时,按照“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多家共用”的原则,解决网络建设“最后一公里”扰民问题和骨干网与社区网、家庭网的服务对接问题。还需加强业务专用物联网(传感与应用装置的业务专网)的建设。各个城市如要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加大对城市物联网的投入。
3、构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解决顶层设计问题
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构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解决顶层设计缺失的问题。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化工作基础,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类标准、服务类标准、数据类标准、应用类标准、基础设施类标准、管理类标准、安全类标准等一系列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既包含各行业通用的基础标准,也包含不同行业应用的业务标准。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各行业部门和各城市地区才能在其基础上建立满足自身要求的标准子体系,不出现冲突和重复的情况。
4、加快国际标准化进程,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
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政府支持力度很大,这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比如: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获取国际标准化信息,参与国际标准的编写,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核心成员,保证国际标准符合我国的现状和利益,及时把国际标准应用到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等等。
5、不盲目跟风,突出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
“智慧”是在信息化和城市发展程度的基础上构建的。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一样。因此,构建智慧城市不能照搬照抄,必须根据我国现状和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无标可用的情况下,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相应标准。
6、主攻云服务技术,加强云、管、端“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智慧产业技术创新优先安排。第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云存储、云计算等云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二,加快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安居等)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与智能终端,以形成技术、业务、管理三结合的智慧能力为重点,加强覆盖云、管、端一体化业务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加强数据综合传输技术的创新,并抓好智能终端装备的开发。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工程安全技术的创新,培育具备“一揽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性、高水准的云服务公司。
结束语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在阐释智慧城市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对象、业务和信息三个维度构建其概念模型。基于对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分析,对我国智慧城市进行实践研究,包括建设主体、业务应用和信息技术情况。研究表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公众的主体作用尚需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工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的深度和智能化水平尚有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城市中的普及、渗透和扩散将是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07:23-26.
[2]陈颖,黄子强,温婉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2:76-77+75.
[3]李新社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智慧城市建设的误区和难点[N].科技日报,2014-02-21008.
[4]龚炳铮.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J].办公自动化,2014,1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