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必须睁大眼睛,警惕教育中的反人性、不人道的因素。教育的最高目标,应是人,造就健康、幸福的人。
人的标准是人。
人的目的是人。
这是孔子思想的起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宗旨。
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最大秘密,仍深藏于人性之中,深藏于培养具有什么样人性的人之中。亚里士多德坚持“知识乃是通往德性之途”的主张,在于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世界教育殊途同归,循着一条共同的道路:政治教育——精英教育——公民教育。现代教育的兴起以自由教育为起点,为单个的人和集体的人建立起自己的意义世界。教育让我们明白,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基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终身发展来考虑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独特培养,而且也是一种高尚人性的特殊凝聚;教育的核心是从生命深处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这一切,都决定着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标准只能是人。
一、教育要唤醒灵魂、焕发梦想
唤醒灵魂、焕发梦想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在法庭辩论中,这位母亲讲了一个故事:她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一只翅膀,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告诉她,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天鹅逃走,剪去一只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起飞后马上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那只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因起飞时没有足够的冲刺距离,只好老老实实呆在小水塘里。
这位母亲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陈述,感动了全体陪审团成员,最后,法庭判决这位母亲胜诉。这个案例并且成为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儿童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不要小看了这两项规定,它护卫了自我,护卫了童心,也就护卫了灵魂,护卫了梦想;护卫灵魂、护卫梦想也就护卫了未来,护卫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儿童在学校拥有的两项权利,对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教育将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先做人”,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和谐教育”,李镇西躬身实践“爱心教育”,殊途同归,他们用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涵义,以爱心丰富“教书育人”的内涵:使人成为健康、完整、丰富、独特的人。
无庸讳言,教育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但我国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非功利价值。学校无论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功利性十足,似乎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就业、晋升、出国,只有能达到这些目的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古人表达得更明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使学校的非升学考试科目和没有直接功利价值的学科地位低微,致使教育内容和学校生活变得相当贫乏和单调,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当空虚和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此作出了最好的问答,他说:“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是素质,是人格。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关乎教育,雅斯贝尔斯更是充满诗意地表达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
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人本教育的非人一面
19世纪末,供职于俄国驻华大使馆的马克·戈万先生写了一部名为《尘埃》的书,记录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里面关于中国小学生有这样的描写:“在中国,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命运是压在自己的书包里的。的确,学习成绩如何肯定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看见眼前这些孩子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欧洲的孩子:每天都不知疲倦地跑呀、跳呀、笑呀。除了肤色与长相,东西方的孩子本质都是相同的。”“本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应该讲趣闻、说故事的教育的,但是,在中国则变成了脱离童趣的陈腐理论教育。”
成功的教育,我以为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认知人的过去,明确人的现在,建设人的未来。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多少本质变化,我们的教育无法让我们看到美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实用主义思想导致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偏失。
早在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发展到今天,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人本教育,生本教育等,名目繁多,但是,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问题简单,我们却一直没有从终极上解决,我们还是那么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实用至上。为什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不能操持屠户的营生?因为我们的教育被定位为有用,做了屠户当然就是无用了,如此物化人心,又何谈以人为本!
春秋以降的两千年,我们的教育还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经世致用思想的简单解读与实践。诚然,教育施于有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共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施加积极影响的社会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以此规范为唯一目的。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其实既重视社会作用,也重视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即明确阐述了儒家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与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思想。孔子的教育目的是“成人”,教育内容是“做人”。孔子以启发式为特征的“成人”教育,其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我很欣赏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叹的是,我们当下的教育可真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啊。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教育上,我们只做了一件事:认知人的过去。我们明白,我们荒废了很多,我们懂得,知识也是生产力,我们因此奋起直追。我们追了三十年,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变,我们还仅仅是补课,补知识欠缺的课。我们补得天昏地暗,结果却是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了:“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真可谓一语中的。
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我们提出了人本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一个宏观上深入人心的明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我们教育的圭臬,我们不能从人性的高度解决学习的意义,我们简单地用目标取代了意义。而且,我们的目标还是完全物化的:一份赚钱又优雅的工作,一个光宗耀祖的地位。在这样的世俗人心中,笑贫不笑娼就一点不奇怪了。这样的目标只可能使教育误入歧途。
我们并不轻视教育的功利价值,而且认为它很基本、很重要,但是教育目标如果过分功利化,就会严重破坏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人的自我完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最终,反而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功利目的的实现。很多人似乎不懂得,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它还有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价值,而且学习本身也是一个能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获得乐趣和享受,这正是人的最大天性。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了对人有着实际的外在有用性,同时也具有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内在价值,关键看我们是否意识到和重视它。正如体育可以满足健美身体的需要,使人获得身心快乐;智育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德育可以满足个人追求道德生活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学者曾说过:“进行唱歌的教学,也不是有意地训练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设置这些功课的目的,只是使年轻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揭示他的本性。”
近一个世纪前,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就旗帜鲜明地强调:“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然而,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却只是以升学、就业为当务之急。如此处境下,一切先进的理念都不过是遮羞布而已,又何谈人本!
物是有用的,有用的教育就是物化的教育,物化的教育就是非人的教育。
三、人的标准是人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女孩趴在草丛中神情专注地喃喃低语着,潜心观察,也没有发现小女孩这样做的原因,于是一样趴下来,发现小女孩正在与草丛中的蚂蚁对话,从而理解了小女孩的行为。心理学家由此总结出“蹲跪效应”。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总是以“俯视”的姿态去对待受教育者,效果常常不佳,原因正在于教师不能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每一位真诚执着的有为之士的心灵独白。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兴,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明白,用行动说话,以爱服人。这是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的定位。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学生。”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语)作为教育者,必须有自己的理想和理论上的终极追求,必须高度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事业,一种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活动,一个在社会强大冲击和影响下处于相对被动和弱势的系统,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没有自己终极性价值追求,那是不堪设想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不是专业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严格说,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人。人才只是人的局部,教育要重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人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能给学子播洒雨露阳光。
人的标准是人,人的目的是人。这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当然应该是我们教育行为的宗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谨记。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
人的标准是人。
人的目的是人。
这是孔子思想的起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宗旨。
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最大秘密,仍深藏于人性之中,深藏于培养具有什么样人性的人之中。亚里士多德坚持“知识乃是通往德性之途”的主张,在于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世界教育殊途同归,循着一条共同的道路:政治教育——精英教育——公民教育。现代教育的兴起以自由教育为起点,为单个的人和集体的人建立起自己的意义世界。教育让我们明白,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基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终身发展来考虑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独特培养,而且也是一种高尚人性的特殊凝聚;教育的核心是从生命深处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这一切,都决定着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标准只能是人。
一、教育要唤醒灵魂、焕发梦想
唤醒灵魂、焕发梦想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在法庭辩论中,这位母亲讲了一个故事:她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一只翅膀,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告诉她,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天鹅逃走,剪去一只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起飞后马上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那只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因起飞时没有足够的冲刺距离,只好老老实实呆在小水塘里。
这位母亲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陈述,感动了全体陪审团成员,最后,法庭判决这位母亲胜诉。这个案例并且成为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儿童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不要小看了这两项规定,它护卫了自我,护卫了童心,也就护卫了灵魂,护卫了梦想;护卫灵魂、护卫梦想也就护卫了未来,护卫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儿童在学校拥有的两项权利,对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教育将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先做人”,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和谐教育”,李镇西躬身实践“爱心教育”,殊途同归,他们用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涵义,以爱心丰富“教书育人”的内涵:使人成为健康、完整、丰富、独特的人。
无庸讳言,教育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但我国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非功利价值。学校无论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功利性十足,似乎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就业、晋升、出国,只有能达到这些目的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古人表达得更明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使学校的非升学考试科目和没有直接功利价值的学科地位低微,致使教育内容和学校生活变得相当贫乏和单调,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当空虚和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此作出了最好的问答,他说:“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是素质,是人格。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关乎教育,雅斯贝尔斯更是充满诗意地表达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
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人本教育的非人一面
19世纪末,供职于俄国驻华大使馆的马克·戈万先生写了一部名为《尘埃》的书,记录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里面关于中国小学生有这样的描写:“在中国,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命运是压在自己的书包里的。的确,学习成绩如何肯定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看见眼前这些孩子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欧洲的孩子:每天都不知疲倦地跑呀、跳呀、笑呀。除了肤色与长相,东西方的孩子本质都是相同的。”“本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应该讲趣闻、说故事的教育的,但是,在中国则变成了脱离童趣的陈腐理论教育。”
成功的教育,我以为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认知人的过去,明确人的现在,建设人的未来。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多少本质变化,我们的教育无法让我们看到美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实用主义思想导致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偏失。
早在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发展到今天,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人本教育,生本教育等,名目繁多,但是,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问题简单,我们却一直没有从终极上解决,我们还是那么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实用至上。为什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不能操持屠户的营生?因为我们的教育被定位为有用,做了屠户当然就是无用了,如此物化人心,又何谈以人为本!
春秋以降的两千年,我们的教育还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经世致用思想的简单解读与实践。诚然,教育施于有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共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施加积极影响的社会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以此规范为唯一目的。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其实既重视社会作用,也重视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即明确阐述了儒家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与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思想。孔子的教育目的是“成人”,教育内容是“做人”。孔子以启发式为特征的“成人”教育,其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我很欣赏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叹的是,我们当下的教育可真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啊。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教育上,我们只做了一件事:认知人的过去。我们明白,我们荒废了很多,我们懂得,知识也是生产力,我们因此奋起直追。我们追了三十年,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变,我们还仅仅是补课,补知识欠缺的课。我们补得天昏地暗,结果却是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了:“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真可谓一语中的。
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我们提出了人本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一个宏观上深入人心的明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我们教育的圭臬,我们不能从人性的高度解决学习的意义,我们简单地用目标取代了意义。而且,我们的目标还是完全物化的:一份赚钱又优雅的工作,一个光宗耀祖的地位。在这样的世俗人心中,笑贫不笑娼就一点不奇怪了。这样的目标只可能使教育误入歧途。
我们并不轻视教育的功利价值,而且认为它很基本、很重要,但是教育目标如果过分功利化,就会严重破坏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人的自我完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最终,反而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功利目的的实现。很多人似乎不懂得,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它还有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价值,而且学习本身也是一个能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获得乐趣和享受,这正是人的最大天性。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了对人有着实际的外在有用性,同时也具有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内在价值,关键看我们是否意识到和重视它。正如体育可以满足健美身体的需要,使人获得身心快乐;智育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德育可以满足个人追求道德生活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学者曾说过:“进行唱歌的教学,也不是有意地训练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设置这些功课的目的,只是使年轻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揭示他的本性。”
近一个世纪前,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就旗帜鲜明地强调:“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然而,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却只是以升学、就业为当务之急。如此处境下,一切先进的理念都不过是遮羞布而已,又何谈人本!
物是有用的,有用的教育就是物化的教育,物化的教育就是非人的教育。
三、人的标准是人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女孩趴在草丛中神情专注地喃喃低语着,潜心观察,也没有发现小女孩这样做的原因,于是一样趴下来,发现小女孩正在与草丛中的蚂蚁对话,从而理解了小女孩的行为。心理学家由此总结出“蹲跪效应”。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总是以“俯视”的姿态去对待受教育者,效果常常不佳,原因正在于教师不能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每一位真诚执着的有为之士的心灵独白。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兴,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明白,用行动说话,以爱服人。这是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的定位。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学生。”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语)作为教育者,必须有自己的理想和理论上的终极追求,必须高度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事业,一种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活动,一个在社会强大冲击和影响下处于相对被动和弱势的系统,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没有自己终极性价值追求,那是不堪设想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不是专业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严格说,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人。人才只是人的局部,教育要重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人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能给学子播洒雨露阳光。
人的标准是人,人的目的是人。这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当然应该是我们教育行为的宗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谨记。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