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去春来,季节交替,天气多变,寒暖反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时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等高危人群更需要提高警惕。对于他们来说,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预防尤为重要。
一、保暖防寒
寒冷刺激是心绞痛等许多心脏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早春时节,气候乍暖还寒,变化无常。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而且寒冷还容易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同理,寒冷刺激也可引发急性脑血管疾病。寒冷还可造成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因此高危人群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二、营养平衡
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在日常的饮食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食物的摄取量, 如蛋类、牛奶、鱼类、豆制品、鸡鸭肉等。要保持各种营养物质之间的相对比例,多增加绿叶蔬菜,如小白菜、油麦菜、油菜、茼蒿、苦苣等。适当补充坚果,如核桃、杏仁、榛子等,此外,苹果、草莓、樱桃等水果,洋葱、大蒜、海带、茶叶等有一定的降有害血脂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也适合高危患者春天进补。但是,注意避免饮食过量及暴饮暴食,因为饱餐会加重心脏负担,造成心脏及大脑供血不足,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管住嘴”。原则:清淡、多饮水、多蔬菜。
三、适当锻炼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也是人们锻炼的好时机,但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锻炼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清晨不是最佳的锻炼时间,即清晨5~7点不适合锻炼,因为,清晨植物还来不及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不足,而且,清晨往往血压较高、血液较黏稠、血糖较低,因而清晨运动易发生猝死和中风事件。所以,最佳的锻炼时间宜在早7~9时或下午4-~5时(编者注: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时差大,不必拘泥于这2个时段,应因地制宜,早上以太阳出来后,下午在日落前进行锻炼为佳)。
其次,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也很重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快步行走,原则是锻炼时先热身,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量以感觉微微出汗即可,切忌盲目进行大量运动。
再次,了解锻炼时的注意事项。即,忌空腹或饱腹状态下锻炼;忌雨雾天锻练,因为雾滴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和致病菌,锻炼时呼吸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污染物,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晨练后应在心跳、血压恢复正常后再洗澡,过早洗热水澡,会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影响心脑正常血液供应,引发事件。
四、规律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基础。早睡早起,不熬夜,规律生活,劳逸结合,每日睡眠保证7~8小时,中午尽量午休半小时。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提倡清晨醒后“三个半分钟”的保健方法,即醒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床边坐半分钟,最后以双手撑住床头站立过渡到下地活动。这是因为人在醒来之后,机体及大脑皮层有个逐步清醒的过程。如果大脑皮层清醒,但机体尚未清醒,身体有可能会发软。另外,起床后,由于人体血压尚未调节好,可能会因供血不足而晕倒。人体的反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人体未充分觉醒时,身体的保护性反应比较差,供血不足,大脑可能处于短暂的缺血状态。所以,应避免机体在尚未全面清醒状态下,突然起床、过快改变体位,引发突发事件。
此外,清晨起床后最好养成喝1杯温开水的习惯,目的是补充夜间缺失的水分,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保证血流相对畅通。
五、心态平和
平和稳定的心态,愉悦快乐的心情对健康是有益的,尤其更利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对于高危患者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反之,焦虑、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则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血脂代谢也有不利的影响,继而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众所周知,情绪激动、生气本就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一定要保持平稳平和的心态,做到知足常乐,遇事不急不怒不躁,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六、按时服药
在上述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按时服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做好一级/二级预防(防疾病发生/复发);平时备好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尼群地平等)以备临时急用;定期复查,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并控制在理想范围,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或增减药物剂量,切忌擅自停药;多参加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好,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一、保暖防寒
寒冷刺激是心绞痛等许多心脏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早春时节,气候乍暖还寒,变化无常。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而且寒冷还容易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同理,寒冷刺激也可引发急性脑血管疾病。寒冷还可造成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因此高危人群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二、营养平衡
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在日常的饮食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食物的摄取量, 如蛋类、牛奶、鱼类、豆制品、鸡鸭肉等。要保持各种营养物质之间的相对比例,多增加绿叶蔬菜,如小白菜、油麦菜、油菜、茼蒿、苦苣等。适当补充坚果,如核桃、杏仁、榛子等,此外,苹果、草莓、樱桃等水果,洋葱、大蒜、海带、茶叶等有一定的降有害血脂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也适合高危患者春天进补。但是,注意避免饮食过量及暴饮暴食,因为饱餐会加重心脏负担,造成心脏及大脑供血不足,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管住嘴”。原则:清淡、多饮水、多蔬菜。
三、适当锻炼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也是人们锻炼的好时机,但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锻炼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清晨不是最佳的锻炼时间,即清晨5~7点不适合锻炼,因为,清晨植物还来不及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不足,而且,清晨往往血压较高、血液较黏稠、血糖较低,因而清晨运动易发生猝死和中风事件。所以,最佳的锻炼时间宜在早7~9时或下午4-~5时(编者注: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时差大,不必拘泥于这2个时段,应因地制宜,早上以太阳出来后,下午在日落前进行锻炼为佳)。
其次,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也很重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快步行走,原则是锻炼时先热身,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量以感觉微微出汗即可,切忌盲目进行大量运动。
再次,了解锻炼时的注意事项。即,忌空腹或饱腹状态下锻炼;忌雨雾天锻练,因为雾滴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和致病菌,锻炼时呼吸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污染物,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晨练后应在心跳、血压恢复正常后再洗澡,过早洗热水澡,会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影响心脑正常血液供应,引发事件。
四、规律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基础。早睡早起,不熬夜,规律生活,劳逸结合,每日睡眠保证7~8小时,中午尽量午休半小时。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提倡清晨醒后“三个半分钟”的保健方法,即醒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床边坐半分钟,最后以双手撑住床头站立过渡到下地活动。这是因为人在醒来之后,机体及大脑皮层有个逐步清醒的过程。如果大脑皮层清醒,但机体尚未清醒,身体有可能会发软。另外,起床后,由于人体血压尚未调节好,可能会因供血不足而晕倒。人体的反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人体未充分觉醒时,身体的保护性反应比较差,供血不足,大脑可能处于短暂的缺血状态。所以,应避免机体在尚未全面清醒状态下,突然起床、过快改变体位,引发突发事件。
此外,清晨起床后最好养成喝1杯温开水的习惯,目的是补充夜间缺失的水分,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保证血流相对畅通。
五、心态平和
平和稳定的心态,愉悦快乐的心情对健康是有益的,尤其更利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对于高危患者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反之,焦虑、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则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血脂代谢也有不利的影响,继而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众所周知,情绪激动、生气本就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一定要保持平稳平和的心态,做到知足常乐,遇事不急不怒不躁,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六、按时服药
在上述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按时服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做好一级/二级预防(防疾病发生/复发);平时备好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尼群地平等)以备临时急用;定期复查,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并控制在理想范围,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或增减药物剂量,切忌擅自停药;多参加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好,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