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类似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虚拟技术等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空间更宽更广。但新技术如何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更好的应用,信息化建设人员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入手,主要探讨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其现状及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移动技术;高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1.高校信息化建设简述
  1.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本文采纳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为:高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的活动。[1]
  1.2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第十五章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信息化环境得到迅速改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由过去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为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育资源教学的多元化信息化教育方式。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诸如办公信息网、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极大的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学生的“一卡通”实现了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利,还方便了学校管理。高校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1.3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将有六大发展趋势:[2]第一、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全球化的进程;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第四、信息化教育将实现由“技术”到“人本”的根本转变;第五、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第六、信息化教育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大。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的一次更为重要的校园建设创新模式,是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体现,被誉为“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2.移动技术简述
  2.1移动技术概念
  移动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移动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那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移动技术即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融入移动技术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管理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手机APP、PAD的APP等来与服务器进行交换相关信息,实现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在线联接、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换等。
  2.2移动技术的分类
  移动技术在移动通讯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主要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于无线电的双向无线电通讯(专业或公共移动无线电)或广播;
  二是基于蜂窝电话的移动语音服务、SMS(短信服务)、WAP(无线应用协议)、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UMTS(即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三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寻呼机、蓝牙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四是基于网络的WiFi或我国正在开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
  2.3 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从GSM、GPRS到3G再到4G,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在新兴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各种移动应用软件适时而生,就像当年计算机的发展一样,各种开发力量为我们的广大用户提供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无论是商务要求,还是政务需要,这些应用软件大多小而精,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依靠传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扩散传播,让整个产业界处于一种异常的兴旺境地[3]。
  3.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機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想要就要的获取和处理信息是每个发展中的企业所渴求的,是移动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信业的发展呈现出大变革大融合的趋势,移动应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截至 2014 年 12 月,互联网用户数约6.4875 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5678 亿,占整体网民的85.8%,远远超过了台式电脑网民数量。其中,以高校人群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则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坚实基础。高校群体成为移动互联应用最活跃用户群体,据有关媒体抽样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方面,年龄在 30-40 岁的办公人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中为 52%;20-30 岁的年轻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率为75%;而作为年轻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则达到了90%。由此可见,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校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体。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园中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这也将对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2 影响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因素
  其一,移动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决于前期是否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
  其二,受限于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
  其三,是否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关键;
  其四,组织管理问题。
  3.3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移动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中应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部分高校对移动技术并不是很看重,校园中有校园网,无线网,无线设备等硬件资源,但是很难真正应用起来。首先,移动技术与当前高校各管理系统的结合并未能实现,各系统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的入口,这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管理[4];其次,移动技术与当前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结合如何来实现,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移动技术与数字化校园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接口;再次,高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操作性不强[5];最后,高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有些高校对软件系统重视不够,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上了,更有有部分高校只重视表面工作,未能真正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用户体验差。
  4.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将高校现有OA系统、教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财务系统等高校现有的办公及其他管理系统等通过移動技术接入管理平台统一发布应用到手机、平板电脑。教职工及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像在普通PC前一样的教学、科研、学习[6]。
  此方案能实现如下功能:
  a、移动办公处理:实现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通知公告、转批、催办、公文查阅、审批等,只要是高校原有OA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都能实现移动OA
  b、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信息查询、毕业论文、信息维护、教学质量评价、成绩查询等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实现
  c、移动电子邮箱:登录、查收、回复邮件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
  d、财务系统:个人资产,消费流水、转账流水等信息及时显示。
  e、其它移动功能:图书管理、会议管理、印章管理、上网计费、报修申请等,可以按照客户要求适配到手机终端进行操作。
  5.结束语
  附着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在WEB网页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手机设备、PAD及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来工作和学习。未来的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广更深入,并结合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为未来的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润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D]延边大学,2010
  [2]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3]黎志生.高校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4]王海翔.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3):32-33.
  [5]李春兰,周增国,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27-29.
  [6]张宁,朱军.高校移动信息化建设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5):7263-7265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一直担任药学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并设计建设了分析化学实验室,组织了学生分析化学实验。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1、分析学生实验的基本情况  中的玻璃仪器(如烧杯、量筒、试管、滴定管等)损坏。  (2)实验预习不充分。有的学生实验前根本就不看书,对所需实验仪器、药品及操作步骤不熟悉,原理不清楚,实验时边看书边操作,照方抓药。  (3)化学试剂浪费现象严重。老
期刊
摘要:随着各高校扩招和对高校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群体,承受着家庭环境、人际交往以及学习就业等各方压力,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诸多问题。本文以贫困大学生为出发点,探究励志教育是贫困大学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励志教育;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其健康成长,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励志教
期刊
摘要:就目前社会而言,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对自身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学会自我管理才能成为适应这个社会需求的人才。目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论是身体状态、精神状态还是学习工作状态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自我管理缺陷。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并通过措施进行改善。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路径和措施。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学教师在自身转型与职业规划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改革的实际功效能够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就目前教师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
期刊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由于专业设置、学生性格等原因,导致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方式单一,艺术类大学英语教育也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因此,本文对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做出简要分析,提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阐述解决的办法。  關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学习方式  0 引言  高校艺术生是音乐、美术、舞蹈、设计、摄影等专业学生,随着艺术生年年扩招,艺术生群体也逐渐扩大,其具有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全球化已成为了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特点及知识构成,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实践性
期刊
摘要:本文以美国、德国等国外高校作为分析对象,研究探讨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本硕一体化;国内外;对比分析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一国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在人类生活、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国的创新能力己成为衡量此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平均保
期刊
摘要:健美操作为体育文化的运动项目,具有体育功能、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健美操运动丰富和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本文探讨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健美操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优化育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体育;健美操  1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
期刊
摘要:对于美术教学来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很多美术创作也是在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审美能力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点。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入手,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前言  以往的美术教育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重点,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介绍美术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项目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就传统教学模式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各自的弊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比较  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知识组织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传统教学法注重分析和抽象教学,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该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