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款冲锋枪,在二战结束前几个月投入生产,随着意大利的战败,它也走到了尽头。它的生产数量不多,但因率先在冲锋枪上采用自动式握把保险而占据重要地位,它就是意大利TZ-45冲锋枪……
TZ-45冲锋枪由意大利的托尼·詹多索和佐尔佐利·詹多索两兄弟于1945年二战结束前几个月设计而成,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自动式握把保险装置的冲锋枪。该枪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但是它在设计和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为战后各国冲锋枪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和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德国的MP40冲锋枪以及美国的M3冲锋枪一样,TZ-45同属于第二代冲锋枪。除了握把为木质外,该枪完全由金属制成,如扳机、扳机护圈、枪管护筒和弹匣座等均由金属板冲压而成。TZ-45冲锋枪由伯莱塔公司生产,不过,与之前公司生产的M38系列冲锋枪相比,TZ-45的做工却很粗糙。
TZ-45的枪托由两根铁杆制成,可以自由地伸出或缩回,这一点和M3冲锋枪非常相似。当枪托缩回时,其前端会插入焊接在枪管护筒下方的导向板的孔中。这个导向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在行驶的车辆中将枪口伸出车辆的射击口时,导向板会将枪支卡在射击口上,使射手不必担心枪支会由于车辆晃动而无法持枪射击。德国的MP38系列和MP40系列冲锋枪枪管下安装的钩子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TZ-45的弹匣和伯莱塔M38冲锋枪的系列弹匣完全相同,因此可以互换。在该枪发射机座右侧安装有一个快慢机,可以在保险、单发、连发状态间进行切换。当快慢机杆指向后方时,表示保险开启,枪支不能击发;将快慢机杆顺时针拨动60°,为单发发射位置;将快慢机杆指向前方,为连发发射位置。连发时理论射速810发/分。
和所有的第二代冲锋枪一样,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TZ-45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以及为节省预算而进行的多次修改。在二战结束前的最后几个月里,意大利共生产了大约6000支TZ-45。1950年代初期,缅甸政府购得了该枪的生产许可权、模具、生产机器和工具。有报道称,詹多索兄弟甚至亲自到缅甸提供技术指导。该型枪支在缅甸被重新命名为BA-53冲锋枪,不过生产数量非常少。
首度采用自动式握把保险
TZ-45这款冲锋枪有一项最值得称道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个新颖而独到的特色,使该枪变得独一无二,确立了其在武器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该枪是世界上第一款设有自动式握把保险的冲锋枪。
在此之前出现的冲锋枪,都是设有各式各样的手动式保险装置,但是这些保险都不太可靠。如果使用者忘记开启保险,那么枪支就可能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击发而造成意外伤害。与手动式保险不同,TZ-45采用的自动式握把保险在平时是开启的,只有在使用者射击时用手握紧握把才能解除保险。保险状态时,不论枪机处于待击位置还是击发位置,该保险都能将其锁住,使得使用者可以放心地更换弹匣。
该自动式握把保险设计时花费了很多心思。不过在当时,这种保险的概念和实现方法虽然对于冲锋枪尚属空白,但对于手枪已经算不上新鲜了,因为所有型号的柯尔特M1911手枪上已经使用了这种保险(其握把保险位于握把后方)。在自动式握把保险的设计理念产生30多年之后,詹多索兄弟则将其首度应用在冲锋枪的设计上。不过他们并没有单纯地模仿M1911手枪的握把保险设计,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把L形自动式握把保险设计在弹匣座的后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士兵在右手扣动扳机的同时,左手能够方便地握紧握把保险。
复进击发式设计
TZ-45采用复进击发式设计。复进击发原理最初是由莱因霍尔德·贝克发明的,首先用在200mm口径“贝克”自动加农炮上。后来,它广泛应用到自动火炮和大威力枪械(如反坦克步枪)中,包括在二战中被广泛用作防空武器的奥尔利康速射炮也采用了这种原理。该原理经过简化设计后,在冲锋枪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复进击发原理其实是一种自由枪机式原理,而与传统的自由枪机式原理不同的是,枪弹被击发后,枪机还要继续复进一段距离。
在采用传统的自由枪机式原理的枪械中,火药燃气只需克服静止的枪机的惯性,并推其向后,便可完成打开弹膛、抽壳、抛壳等动作。而在采用复进击发原理的枪械中,火药燃气要克服向前复进的枪机的惯性并推其向后,才能打开弹膛。与前者相比,打开弹膛要消耗更多的火药燃气能量,这样可带来两点好处:一是枪机靠前冲的力关闭弹膛,而不是像普通自由枪机式枪械那样靠枪机在静止状态下本身的质量关闭弹膛,因此采用复进击发原理的枪械,其枪机质量可以适当减小,那么全枪质量也就会随之减小,二由于使枪机后退、打开弹膛要消耗更多的火药燃气能量,因此会使枪支的后坐感明显减小,枪支的操控性和射击舒适性也会得到改善。
设计有欠缺
尽管TZ-45将自动式握把保险安装在弹匣座后方使握把保险的操作变得自然而可靠,但是该设计并非完美,主要的缺点有两个:其一,该枪只能双手配合操作,而不能单手独立操作;其二,士兵们持枪射击时,左手握住的是L形握把保险上较短的力臂,按照杠杆原理,士兵在解除握把保险时则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为了防止握把保险较长的力臂不会影响到正在做往复运动的枪机,士兵必须紧紧抓住握把保险,丝毫不能松懈,否则,就会降低枪机运动的速度甚至无法击发。
丹麦的麦德森M50冲锋枪上,也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握把保险,但是其L形力臂的长短搭配恰好与TZ-45的相反。士兵在使用M50时,正好可以抓住L形力臂较长的一段,这种设计就解决了握持费力的问题。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支能单手既进行射击又能对握把保险进行控制的冲锋枪,这就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的ZK467冲锋枪。不过,该枪产量极小。后来,以色列的乌齐冲锋枪继承了这种设计理念,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也是产量最大的单手控制握把保险的冲锋枪。
除握把保险的设计有欠缺之外,TZ-45上还有一个画蛇添足的设计——两段式复进簧,其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得这么复杂。伯莱塔M38冲锋枪和TZ-45的枪机直径几乎一样,但M38的复进簧设计得更加简单。为了对比两种复进簧对射击的影响,将TZ-45直径较小、结构较复杂的两段式复进簧拆卸下来,换上M38冲锋枪的复进簧。在使用原装的两段式复进簧时,TZ-45的射速是810发/分;而在使用M38的复进簧时,射速反而达到了816发/分。由此可见,在TZ-45上使用的两段式复进簧是没有必要的,其对射击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而结构更简单的复进簧完全能够使枪支达到同样的性能。
历史地位无可争议
与著名的伯莱塔M38系列冲锋枪相比,TZ-45冲锋枪更易生产,售价更低,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人们恐怕很难记得詹多索兄弟曾经设计了这样一款冲锋枪。该枪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握把保险的冲锋枪,尽管它的握把保险设计得并不十分成功,但对于冲锋枪来说,握把保险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设计。
虽然存在缺点,但是詹多索兄弟设计的TZ-45冲锋枪仍然是冲锋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品——实实在在地占据了冲锋枪中的一个“第一”,这个地位在历史上是不可动摇、无可争议的。
编辑 郑双雁
TZ-45冲锋枪由意大利的托尼·詹多索和佐尔佐利·詹多索两兄弟于1945年二战结束前几个月设计而成,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自动式握把保险装置的冲锋枪。该枪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但是它在设计和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为战后各国冲锋枪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和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德国的MP40冲锋枪以及美国的M3冲锋枪一样,TZ-45同属于第二代冲锋枪。除了握把为木质外,该枪完全由金属制成,如扳机、扳机护圈、枪管护筒和弹匣座等均由金属板冲压而成。TZ-45冲锋枪由伯莱塔公司生产,不过,与之前公司生产的M38系列冲锋枪相比,TZ-45的做工却很粗糙。
TZ-45的枪托由两根铁杆制成,可以自由地伸出或缩回,这一点和M3冲锋枪非常相似。当枪托缩回时,其前端会插入焊接在枪管护筒下方的导向板的孔中。这个导向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在行驶的车辆中将枪口伸出车辆的射击口时,导向板会将枪支卡在射击口上,使射手不必担心枪支会由于车辆晃动而无法持枪射击。德国的MP38系列和MP40系列冲锋枪枪管下安装的钩子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TZ-45的弹匣和伯莱塔M38冲锋枪的系列弹匣完全相同,因此可以互换。在该枪发射机座右侧安装有一个快慢机,可以在保险、单发、连发状态间进行切换。当快慢机杆指向后方时,表示保险开启,枪支不能击发;将快慢机杆顺时针拨动60°,为单发发射位置;将快慢机杆指向前方,为连发发射位置。连发时理论射速810发/分。
和所有的第二代冲锋枪一样,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TZ-45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以及为节省预算而进行的多次修改。在二战结束前的最后几个月里,意大利共生产了大约6000支TZ-45。1950年代初期,缅甸政府购得了该枪的生产许可权、模具、生产机器和工具。有报道称,詹多索兄弟甚至亲自到缅甸提供技术指导。该型枪支在缅甸被重新命名为BA-53冲锋枪,不过生产数量非常少。
首度采用自动式握把保险
TZ-45这款冲锋枪有一项最值得称道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个新颖而独到的特色,使该枪变得独一无二,确立了其在武器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该枪是世界上第一款设有自动式握把保险的冲锋枪。
在此之前出现的冲锋枪,都是设有各式各样的手动式保险装置,但是这些保险都不太可靠。如果使用者忘记开启保险,那么枪支就可能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击发而造成意外伤害。与手动式保险不同,TZ-45采用的自动式握把保险在平时是开启的,只有在使用者射击时用手握紧握把才能解除保险。保险状态时,不论枪机处于待击位置还是击发位置,该保险都能将其锁住,使得使用者可以放心地更换弹匣。
该自动式握把保险设计时花费了很多心思。不过在当时,这种保险的概念和实现方法虽然对于冲锋枪尚属空白,但对于手枪已经算不上新鲜了,因为所有型号的柯尔特M1911手枪上已经使用了这种保险(其握把保险位于握把后方)。在自动式握把保险的设计理念产生30多年之后,詹多索兄弟则将其首度应用在冲锋枪的设计上。不过他们并没有单纯地模仿M1911手枪的握把保险设计,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把L形自动式握把保险设计在弹匣座的后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士兵在右手扣动扳机的同时,左手能够方便地握紧握把保险。
复进击发式设计
TZ-45采用复进击发式设计。复进击发原理最初是由莱因霍尔德·贝克发明的,首先用在200mm口径“贝克”自动加农炮上。后来,它广泛应用到自动火炮和大威力枪械(如反坦克步枪)中,包括在二战中被广泛用作防空武器的奥尔利康速射炮也采用了这种原理。该原理经过简化设计后,在冲锋枪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复进击发原理其实是一种自由枪机式原理,而与传统的自由枪机式原理不同的是,枪弹被击发后,枪机还要继续复进一段距离。
在采用传统的自由枪机式原理的枪械中,火药燃气只需克服静止的枪机的惯性,并推其向后,便可完成打开弹膛、抽壳、抛壳等动作。而在采用复进击发原理的枪械中,火药燃气要克服向前复进的枪机的惯性并推其向后,才能打开弹膛。与前者相比,打开弹膛要消耗更多的火药燃气能量,这样可带来两点好处:一是枪机靠前冲的力关闭弹膛,而不是像普通自由枪机式枪械那样靠枪机在静止状态下本身的质量关闭弹膛,因此采用复进击发原理的枪械,其枪机质量可以适当减小,那么全枪质量也就会随之减小,二由于使枪机后退、打开弹膛要消耗更多的火药燃气能量,因此会使枪支的后坐感明显减小,枪支的操控性和射击舒适性也会得到改善。
设计有欠缺
尽管TZ-45将自动式握把保险安装在弹匣座后方使握把保险的操作变得自然而可靠,但是该设计并非完美,主要的缺点有两个:其一,该枪只能双手配合操作,而不能单手独立操作;其二,士兵们持枪射击时,左手握住的是L形握把保险上较短的力臂,按照杠杆原理,士兵在解除握把保险时则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为了防止握把保险较长的力臂不会影响到正在做往复运动的枪机,士兵必须紧紧抓住握把保险,丝毫不能松懈,否则,就会降低枪机运动的速度甚至无法击发。
丹麦的麦德森M50冲锋枪上,也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握把保险,但是其L形力臂的长短搭配恰好与TZ-45的相反。士兵在使用M50时,正好可以抓住L形力臂较长的一段,这种设计就解决了握持费力的问题。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支能单手既进行射击又能对握把保险进行控制的冲锋枪,这就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的ZK467冲锋枪。不过,该枪产量极小。后来,以色列的乌齐冲锋枪继承了这种设计理念,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也是产量最大的单手控制握把保险的冲锋枪。
除握把保险的设计有欠缺之外,TZ-45上还有一个画蛇添足的设计——两段式复进簧,其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得这么复杂。伯莱塔M38冲锋枪和TZ-45的枪机直径几乎一样,但M38的复进簧设计得更加简单。为了对比两种复进簧对射击的影响,将TZ-45直径较小、结构较复杂的两段式复进簧拆卸下来,换上M38冲锋枪的复进簧。在使用原装的两段式复进簧时,TZ-45的射速是810发/分;而在使用M38的复进簧时,射速反而达到了816发/分。由此可见,在TZ-45上使用的两段式复进簧是没有必要的,其对射击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而结构更简单的复进簧完全能够使枪支达到同样的性能。
历史地位无可争议
与著名的伯莱塔M38系列冲锋枪相比,TZ-45冲锋枪更易生产,售价更低,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人们恐怕很难记得詹多索兄弟曾经设计了这样一款冲锋枪。该枪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握把保险的冲锋枪,尽管它的握把保险设计得并不十分成功,但对于冲锋枪来说,握把保险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设计。
虽然存在缺点,但是詹多索兄弟设计的TZ-45冲锋枪仍然是冲锋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品——实实在在地占据了冲锋枪中的一个“第一”,这个地位在历史上是不可动摇、无可争议的。
编辑 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