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双创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浙江省部分应用型高校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浙江省二批20所应用型试点示范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双创意愿和双创能力为中介的双中介模型,探讨双创教育、双创行为和双创意愿与双创能力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双创教育对双创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双创教育中政策激励、资源激励、氛围建设、实践教育均显著促进大学生双创行为,而理论教育对双创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双创意愿和双创能力是双创教育对双创行为作用过程的中介变量,且双创能力的中介作用更大;双创能力中资源整合、团队组建、资金筹备均对双创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且资源整合能力是最关键因素;基于两批示范高校多群组分析得出,第1批应用型高校的双创教育、双创能力、双创意愿对双创行为的影响作用整体上要高于第2批.
其他文献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将以此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工匠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内容组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工匠文化,既要坚持从历史维度认识其深厚文化底蕴,又要注意把握从现实维度发挥其丰富文化功能,深化历史与现实之维的关联耦合,推动工匠文化的广泛生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但它不会自然产生,需以兴趣作为诱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体验成功,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起来.从“化静为动,以境生趣”“变生为熟,以材促学”“变问为引,以诱引欲”“化虚为实,以情促用”四个视角,探讨了诱发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方法和途径.
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各行各业,重塑劳动形态和劳动观念,引发劳动教育的创新需求.高校应充分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新科技,全面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此,为进一步实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冲破人工智能冲击劳动观念、劳动同类本质异化的困境,以信息素养构建促劳动观念走新,以人工智能协助促劳育方案走心,以时代使命引航促劳育实践走实,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培养人才的价值.
提高表面抗体活性是免疫检测探针制备的关键.硼酸可与IgG的糖基化Fc片段快速发生位点特异性结合,充分暴露抗原结合区Fab片段以提高抗体活性,避免常用的酰胺键共价偶联方法引起的抗体取向不当及自交联.本研究在合成硼酸修饰的聚马来酸酐-alt-1-十八碳烯(PBA-PMAO)的基础上,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表面硼酸改性的量子点荧光微球(PBA-QBs).该微球既可与抗体简便、快速地定向偶联,又因量子点含量高而具有很强的荧光信号.将其与甲胎蛋白(AFP)单克隆抗体室温共孵育5 min制备高抗体活性的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