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旧建筑的外延很广,不仅包括列入国家历史遗址保护名单的旧建筑,还包括大量存在的虽然仍处于设计寿命期,但功能、设施、外观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根据法规条例得不到保护的一般性旧建筑。这些建筑物大量存在,其中相当数量的建筑物已远远跟不上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步伐,但是作为一个构成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合理地利用一般性旧建筑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可持续发展主流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就旧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意义及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旧建筑;保护;利用;双系统;空间重构
Abstract: the extension of old building is very wide, not only including national historic site protection list of old buildings,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while still in the design life period, but the function, facility, appearance can not meet the current need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without protection of ordinary old buildings. These buildings abound, including a number of buildings has far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but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urban context, save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use of ordinary old buildings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also is the important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method of the old building protection reuse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Key words: old buildings; Protection; Use; Dual system; Space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旧建筑保护再利用的认识阶段
在我国,对于城市更新中旧建筑再利用的认识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复苏,对旧建筑再利用方面理论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80~1990年
1980年~1990年,旧城改造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大拆大建”到处都是,普通民众和相关专业人士对建筑再利用问题认识不足,信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观念。
(二)1990~2000年
1990年~2000年,学术界认识到这一危机涌现出大量相关的旧建筑更新改造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行动,但这一时期的保护主要还是针对那些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一般性的旧建筑再利用实例实践的比较少。
(三)2000年至今
2000年至今,相关理论延伸到一般性旧建筑的再利用方面,实践作品大量出现,特别对于发达地区,这类实践活动开展的更为频繁,大量优秀的实践作品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与营造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大提升了普通市民对旧建筑再利用的认识。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对于旧建筑再利用这个课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旧建筑保护再利用的重要意义
城市更新中的旧建筑的再利用,不仅可以保存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城市特性,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首先,从节约与经济角度考虑,主要体现在:
节省了拆除旧建筑,整理场地的费用。
2、在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情况下,节省了部分土建的费用,并且可以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加以改造,如电力电讯设施、给排水设施、原有道路及绿化等,节约了添置这些设施的费用。
3、施工周期缩短,节约了施工成本。
其次,从保存历史文化与城市特性角度看,旧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它的存在才能使城市保持完整性和连续性;旧建筑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可再生,催之不可再成。对于旧建筑的再利用,让它们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最后,旧建筑的再利用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知道建筑形成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通过旧建筑的再利用,对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占用就会大大的减少。
旧建筑保护的方法
(一)坚持保护为先的基本原则
旧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中,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至关重要。离开了保护,再利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旧建筑的保护缺少相应的保护规划,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近代历史建筑的基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给研究工作造成困难,也阻碍了保护和再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旧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在技术、经济、法律、社会意识等方面具备相应的基础。而国内现在普遍处在上述的“中间状態”,从经济实力、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方面看都还不具备充分的把握,因此,现在还是应当提倡“保护为先”的原则,在保护与改造工作中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避免仓促行动给城市历史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改善旧建筑的生存条件
旧建筑量大面广,基于历史保护的理由对如此众多的建筑一概采用冻结式的保护措施是不可想象的,必须用科学合理的“利用”来实现可持续的“保护”。然而,要使物质老化功能衰退的旧建筑实现“延年益寿”甚至“焕发青春”,必须为其注入活力,否则就成为失去生命力的“标本模型”。
为历史环境注入活动,使历史风貌与近代建筑的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是历史保护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双系统模式”的提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双系统模式”将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分为两个系统:
系统一是物质形态系统,即历史街区内构成城市历史价值与风貌的物质环境的保护,为城市保留的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
系统二是关注历史街区中居民的经济、生活系统,即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以便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要。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可以使历史街区具备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实现可持发展;鼓励居民自觉地参与保护工作;使得历史街区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量的城市旧城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再利用而言,“双系统模式”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
(三)重在保存场所精神的艺术改造
如果从改造的出发点和改造的手段分析,现有的适应性改造实践大部分是重在保存场所精神,维系城市文脉连续性,在这个基础上更新功能,以适应时代需要。以此为指导的改造实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旧建筑再利用的思路
(一)“结构安全性”与“经济上存活”兼顾的再利用
过去由于顾虑“结构上安全”,许多具有价值的旧建筑往往遭到拆除的厄运,然而这种结果却常是表象所导致,并没有经过严谨的结构检测。事实上许多外观有龟裂破损的旧建筑都可以通过加固补强的措施,继续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解决了结构方面的问题之后,建筑再利用成功的关键是评估该旧建筑是否可以在经济上存活。再利用后的旧建筑与被冻结保存的旧建筑之间存在着很大之差异:前者可以通过加入新的功能而产生“活”的经济行为,使历史与美学可以和现代经济并存。可以认为,经济上的生存力,是再利用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是否可行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二)“历史性”与“现代性”兼顾的再利用
历史原貌的完全保存是传统历史文化保存的重大课题,对“改变”毫不妥协的传统保存方式虽然可以保存旧建筑的全部,但也往往因墨守成规而失掉其存活的弹性。相比之下,再利用的方式则可以在不牺牲经济利益下,利用各种设计手法,一方面对历史性做不同程度的呼应,另一方面也加入现代化的空间、技术、材料等,使原有旧建筑中呈现出新与旧的对话。通过改造,使建筑新旧的机体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三)重在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改造
随着建筑改造的趋向与可持续发展的并轨,另一类型的改造策略,即重在提高旧建筑环境表现的技术改造,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发展为适应性改造的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手段改造是指凭借可持续的生态技术提升原有的建筑物的性能使其适用于新用途。这种改造着眼于降低建筑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一栋现有建筑进行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这不仅可以减少因为新建活动产生的材料,能源需求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节约了新建筑开发用地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
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手段改造不仅在结构、设备等技术层面上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层面,例如把自然引入室内,使改造后的建筑具备新一代生态建筑的品质。另外,在改造过程中整合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设计和设施,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将进一步减少改造后建筑对城市能源网络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建筑可以实现能源的自足,甚至将多足的电力输入城市电网。这将被看作对环境和城市的巨大贡献,而产生广阔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
(四)对旧建筑进行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
在改造旧建筑的时候应该遵循保持旧建筑原有历史的设计原则,在不破坏旧建筑外部形式的同时,将旧建筑的内部作为设计重点,依据旧建筑的新的设计要求以及旧建筑本身的自身条件,将旧建筑内部的功能与形式加以改造。但是对旧建筑中原本存在的损坏严重的结构,将采取全部拆除的办法,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加以重建。其中,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是旧建筑改造的核心。
空间重构主要是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与重组,对材料的更新,以及对内部空间的氛围塑造来实现的。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原有空间的形态和使用需求通常采用维持空间原状或加减法等方式处理。对旧建筑改造的方式方法、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与内部空间设计及建筑表皮设计进行分析,可以对旧建筑的整体框架進行保留,从而达到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并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结语
综上,当今社会,大量新兴建筑的崛起,在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对周遭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从而避免建筑的反复拆建。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的积极理念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应积极利用这些旧建筑并进行改造,使其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梁乔.历史街区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建筑学报,2005.12.
[2]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0.1.
[3]卢菁,梁晶.功能与价值的重铸[J].四川建筑,2003.6.
关键词:旧建筑;保护;利用;双系统;空间重构
Abstract: the extension of old building is very wide, not only including national historic site protection list of old buildings,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while still in the design life period, but the function, facility, appearance can not meet the current need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without protection of ordinary old buildings. These buildings abound, including a number of buildings has far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but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urban context, save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use of ordinary old buildings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also is the important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method of the old building protection reuse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Key words: old buildings; Protection; Use; Dual system; Space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K8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旧建筑保护再利用的认识阶段
在我国,对于城市更新中旧建筑再利用的认识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复苏,对旧建筑再利用方面理论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80~1990年
1980年~1990年,旧城改造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展开,“大拆大建”到处都是,普通民众和相关专业人士对建筑再利用问题认识不足,信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观念。
(二)1990~2000年
1990年~2000年,学术界认识到这一危机涌现出大量相关的旧建筑更新改造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行动,但这一时期的保护主要还是针对那些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一般性的旧建筑再利用实例实践的比较少。
(三)2000年至今
2000年至今,相关理论延伸到一般性旧建筑的再利用方面,实践作品大量出现,特别对于发达地区,这类实践活动开展的更为频繁,大量优秀的实践作品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与营造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大提升了普通市民对旧建筑再利用的认识。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对于旧建筑再利用这个课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旧建筑保护再利用的重要意义
城市更新中的旧建筑的再利用,不仅可以保存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城市特性,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首先,从节约与经济角度考虑,主要体现在:
节省了拆除旧建筑,整理场地的费用。
2、在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情况下,节省了部分土建的费用,并且可以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加以改造,如电力电讯设施、给排水设施、原有道路及绿化等,节约了添置这些设施的费用。
3、施工周期缩短,节约了施工成本。
其次,从保存历史文化与城市特性角度看,旧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它的存在才能使城市保持完整性和连续性;旧建筑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可再生,催之不可再成。对于旧建筑的再利用,让它们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
最后,旧建筑的再利用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知道建筑形成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通过旧建筑的再利用,对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占用就会大大的减少。
旧建筑保护的方法
(一)坚持保护为先的基本原则
旧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中,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至关重要。离开了保护,再利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旧建筑的保护缺少相应的保护规划,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近代历史建筑的基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给研究工作造成困难,也阻碍了保护和再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旧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在技术、经济、法律、社会意识等方面具备相应的基础。而国内现在普遍处在上述的“中间状態”,从经济实力、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方面看都还不具备充分的把握,因此,现在还是应当提倡“保护为先”的原则,在保护与改造工作中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避免仓促行动给城市历史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改善旧建筑的生存条件
旧建筑量大面广,基于历史保护的理由对如此众多的建筑一概采用冻结式的保护措施是不可想象的,必须用科学合理的“利用”来实现可持续的“保护”。然而,要使物质老化功能衰退的旧建筑实现“延年益寿”甚至“焕发青春”,必须为其注入活力,否则就成为失去生命力的“标本模型”。
为历史环境注入活动,使历史风貌与近代建筑的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是历史保护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双系统模式”的提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双系统模式”将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分为两个系统:
系统一是物质形态系统,即历史街区内构成城市历史价值与风貌的物质环境的保护,为城市保留的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
系统二是关注历史街区中居民的经济、生活系统,即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以便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要。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可以使历史街区具备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实现可持发展;鼓励居民自觉地参与保护工作;使得历史街区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量的城市旧城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再利用而言,“双系统模式”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
(三)重在保存场所精神的艺术改造
如果从改造的出发点和改造的手段分析,现有的适应性改造实践大部分是重在保存场所精神,维系城市文脉连续性,在这个基础上更新功能,以适应时代需要。以此为指导的改造实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旧建筑再利用的思路
(一)“结构安全性”与“经济上存活”兼顾的再利用
过去由于顾虑“结构上安全”,许多具有价值的旧建筑往往遭到拆除的厄运,然而这种结果却常是表象所导致,并没有经过严谨的结构检测。事实上许多外观有龟裂破损的旧建筑都可以通过加固补强的措施,继续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解决了结构方面的问题之后,建筑再利用成功的关键是评估该旧建筑是否可以在经济上存活。再利用后的旧建筑与被冻结保存的旧建筑之间存在着很大之差异:前者可以通过加入新的功能而产生“活”的经济行为,使历史与美学可以和现代经济并存。可以认为,经济上的生存力,是再利用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是否可行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二)“历史性”与“现代性”兼顾的再利用
历史原貌的完全保存是传统历史文化保存的重大课题,对“改变”毫不妥协的传统保存方式虽然可以保存旧建筑的全部,但也往往因墨守成规而失掉其存活的弹性。相比之下,再利用的方式则可以在不牺牲经济利益下,利用各种设计手法,一方面对历史性做不同程度的呼应,另一方面也加入现代化的空间、技术、材料等,使原有旧建筑中呈现出新与旧的对话。通过改造,使建筑新旧的机体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三)重在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改造
随着建筑改造的趋向与可持续发展的并轨,另一类型的改造策略,即重在提高旧建筑环境表现的技术改造,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发展为适应性改造的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手段改造是指凭借可持续的生态技术提升原有的建筑物的性能使其适用于新用途。这种改造着眼于降低建筑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一栋现有建筑进行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这不仅可以减少因为新建活动产生的材料,能源需求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节约了新建筑开发用地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
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手段改造不仅在结构、设备等技术层面上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层面,例如把自然引入室内,使改造后的建筑具备新一代生态建筑的品质。另外,在改造过程中整合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设计和设施,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将进一步减少改造后建筑对城市能源网络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建筑可以实现能源的自足,甚至将多足的电力输入城市电网。这将被看作对环境和城市的巨大贡献,而产生广阔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
(四)对旧建筑进行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
在改造旧建筑的时候应该遵循保持旧建筑原有历史的设计原则,在不破坏旧建筑外部形式的同时,将旧建筑的内部作为设计重点,依据旧建筑的新的设计要求以及旧建筑本身的自身条件,将旧建筑内部的功能与形式加以改造。但是对旧建筑中原本存在的损坏严重的结构,将采取全部拆除的办法,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加以重建。其中,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是旧建筑改造的核心。
空间重构主要是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与重组,对材料的更新,以及对内部空间的氛围塑造来实现的。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原有空间的形态和使用需求通常采用维持空间原状或加减法等方式处理。对旧建筑改造的方式方法、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与内部空间设计及建筑表皮设计进行分析,可以对旧建筑的整体框架進行保留,从而达到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并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结语
综上,当今社会,大量新兴建筑的崛起,在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对周遭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从而避免建筑的反复拆建。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的积极理念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应积极利用这些旧建筑并进行改造,使其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梁乔.历史街区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建筑学报,2005.12.
[2]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0.1.
[3]卢菁,梁晶.功能与价值的重铸[J].四川建筑,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