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你走完了这条路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生活。”12月2日,刚从复旦毕业一年的侯盼在复旦日月光华BBS的登山协会“野黄山的穿越活动”召集帖中如此写道,彼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另外一种生活”,这个简单的句子对他而言会意味着什么。
“@康凯_KK:刚接到辅导员飞信:复旦10名同学黄山登山失踪!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应该不是登协的人吧。12月12日22:86”
12月12日晚复旦学生“康凯Kk发这条微博时,主要由复旦学生组成的“青春”户外探险队在黄山遇险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然而第二天,“18名复旦学生黄山迷路获救1名搜救民警遇难”却已经成为新浪微博头条新闻的标题。
民警的死,让原本普通的户外救援事件骤然成了当天的焦点新闻,而这支18人的探险队也忽然成了众矢之的。
“他们一定是到无人地区去玩了,要不不至于迷路,还拖累民警,18个脑残”、“都读到大学了,还一点自救能力和那个什么都没有,还复旦的”……
在新浪微博的评论里,类似言辞比比皆是,而此时的“青春”队员们却毫不知情。他们刚刚拖着疲倦的身体下山,正在医疗人员和记者的包围中忙碌地接受体检和采访。就是这停留的几个小时中的细节,为他们成为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埋下了伏笔。
两名记者的不满
12月14目凌晨一时许,新浪微博一位名叫“淡淡esse香”的网友(经多方核实确认该网友为安徽电视台一名正在黄山采访此次事件的记者)发微博称。学生们对于民警的牺牲并不放在心上:“整理素材,难以入眠。输入‘张宁海’这个名字,想看看能搜出什么结果?一个安徽的小伙子,为了搜救18名来黄山探险的驴友,無辜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呢?13目下午,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那18个驴友,并不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们临行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黄山,下雨了。”
接下来,“‘淡淡es8e香”一连发了五条徽博指责面对张宁海的遗体,“青春”队员们的“平静”、“漠然”、“缄默”让人心寒,“张宁海,一路走好!如果有来世,别这么傻傻地救人了!”微博转发达4800多次。
第一个接触到获救队员的上海电视台记者冷炜在16日同样用文字表达了他的不满。
“这批正在下山的年轻人……用轻松的口吻描述自己被救援的过程,说到张宁海的牺牲,他们像是一群局外人,不是没看清就是不知道。我多次追问一名复旦校友,警察牺牲后是否影响了大家整晚的心情,对方面带笑容地回答我‘好内疚……好内疚……’”
这些来自第一线记者的文字顷刻间传遍互联网,网友开始斥责这群探险者冷漠、冷血,微博、论坛的讨论愈发激烈,网友的语言也开始变得焦躁和暴力,然而对于“青春”探险队的18个人来说,麻烦并不仅止于此。
权斗与媒体控制力
“好好跟着赵震他们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登协是你的了。”12月24日,复旦登山协会前任会长石翔在18人之一同时也是协会现任负责人杜彬的人人网状态后面如此评论。
“嗯,这次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了。”
“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的成员,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同时也是你该给这个协会的。”
“先渡过这次难关吧……”
杜彬和石翔这简单的四旬问答很快被人截图发到了微博和其他论坛。被冠以“民警尸骨未寒便开始内部夺权”,这成为了网友攻击他们冷血的又一“证据”。
同时,复旦BBS日月光华上个别复旦学生的帖子也同样在网络上四处被传播:
“黄山又不是什么绝地,他们非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面急匆匆地赶路,坠崖死掉真是活该,幸好只死了一个,没把其他人都害死”、“这次事件让人看出了复旦在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目前对复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闻来自东方早报,就是一名复旦毕业生的稿子。”
这些并非“青春”探险队队员所发的帖子同样被算在了他们头上,继冷漠和冷血的标签后,他们又被贴上了“夺权”。
“公关”和“控制媒体”的新标签,事件持续发酵,以至一发不可收,网络舆论无所顾忌地扑向“青春”探险队。
“二姨父”是谁
当网络鼎沸和传统媒体大量介入后,整个事件的轮廓开始被拼凑出来,细节也开始被一一梳理。
这条并不困难的线路和并不乏经验的队伍,因为GPS的落水而迷路在野黄山。在三次向黄山110、上海110报警因故末被受理后,队员开始发短信求救,最后复旦学生施承祖给他二姨父发的求救短信引起了警方和复旦校方的重视,上海和安徽当局也重视起来,“上海市政府及公安部门立刻联系安徽省政府及公安部门,紧急联动,黄山市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组成了一支230余人的救援队开始全山紧急搜救他们。”
有媒体曝出救援事件背后有隐情。怀疑施承祖的二姨父是上海某高官,也被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影响援救行动才如此受重视。于是,网友们开始了造句游戏:“山重水复疑无路,幸好我有二姨父”,“李刚已乘浮云去,姨父又骑神马来”……对此种种谣传,12月26日,上海警方通过当地电视台公布了上海110当时的接警录音,并发布公告称并没有所谓“有影响力”的人的报警。而传闻中在上海很有影响力的“二姨父”罗先生也站出来澄清,自己只是个很普通的下岗工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事后的追悔
“或许你走完了这条路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生活。”12月2日,刚从复旦毕业一年的侯盼在复旦日月光华BBS的登山协会“野黄山的穿越活动”召集帖中如此写道。彼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另外一种生活”,这个简单的句子对他而言会意味着什么。
随着“登协夺权论”“复旦公关控制”论的曝出,回至Ⅱ学校的登山队遭受到了他们完全没想到的巨大舆论压力,领队侯盼、唐清威和杜彬等等,都遭到了人肉搜索。他们的校内网一打开,几乎全是指责和攻击的短信,电话每天也会收到无数的谩骂短信和电话。
侯盼说,他们并非没有压力,从出事后整整三天,他几乎都没睡着过。不只是侯盼,参加登山的一个女生,则在事情发生后,几乎再也没出过门。天天果在宿舍里,也不跟人交流。
12月15目晚上,侯盼接到了张宁海堂姐的电话。电话里,她并没有去责怪他们,只是详细询问张宁海去世的一些细节,比如当时是走在哪里。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情况下失足,有没有喊,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我一下回忆起当时的一情景。”侯盼说,他发现,真的一条生命没有了。他开始忏悔和后悔,他哭了一场,然后睡了三个小时。他决定,耍承担所有的事情和面对所有的责任。
12月17日,张宁海的追悼会在黄山和复旦同时举行。张宁海的遗照,在草地上,被心形的白花簇拥。获救队员捧着鲜花,一直在痛哭。而在千里之外的黄山,侯盼和唐清威用弯得不能再弯的角度给张宁海鞠了三个躬后,痛哭着跪倒在了张家父母面前。
参加完追悼会后,侯盼召集18人开了会,随后,他代表18个人写了一封名为《迟到的道歉,一直在行动》的信,承认自己错了。在信中,他形容自己的时候,用了“寡廉鲜耻”、“自私自大”、“膨胀无知”等等语言。侯盼说,用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并非是受了网络上评论的裹挟。在信中,他希望为张宁海的家属做三件事:捐款;定期探望二老;定期拜祭张宁海烈士并为张宁海就读过的中学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
唐清威在个人主页上则更新了状态:我们会默默地去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如果大家还关注这事,我们再回头看,希望大家给我们点时间。宁海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18个人会用心去对待。
队员周飞,在博客上写了一篇《走错路的黄山》总结了这次灾难:“我们的轻浮和虚妄开启了一场风暴,最终吞噬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自然成为我们道义上永远不可卸下的责任。”
“@康凯_KK:刚接到辅导员飞信:复旦10名同学黄山登山失踪!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应该不是登协的人吧。12月12日22:86”
12月12日晚复旦学生“康凯Kk发这条微博时,主要由复旦学生组成的“青春”户外探险队在黄山遇险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然而第二天,“18名复旦学生黄山迷路获救1名搜救民警遇难”却已经成为新浪微博头条新闻的标题。
民警的死,让原本普通的户外救援事件骤然成了当天的焦点新闻,而这支18人的探险队也忽然成了众矢之的。
“他们一定是到无人地区去玩了,要不不至于迷路,还拖累民警,18个脑残”、“都读到大学了,还一点自救能力和那个什么都没有,还复旦的”……
在新浪微博的评论里,类似言辞比比皆是,而此时的“青春”队员们却毫不知情。他们刚刚拖着疲倦的身体下山,正在医疗人员和记者的包围中忙碌地接受体检和采访。就是这停留的几个小时中的细节,为他们成为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埋下了伏笔。
两名记者的不满
12月14目凌晨一时许,新浪微博一位名叫“淡淡esse香”的网友(经多方核实确认该网友为安徽电视台一名正在黄山采访此次事件的记者)发微博称。学生们对于民警的牺牲并不放在心上:“整理素材,难以入眠。输入‘张宁海’这个名字,想看看能搜出什么结果?一个安徽的小伙子,为了搜救18名来黄山探险的驴友,無辜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呢?13目下午,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那18个驴友,并不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们临行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黄山,下雨了。”
接下来,“‘淡淡es8e香”一连发了五条徽博指责面对张宁海的遗体,“青春”队员们的“平静”、“漠然”、“缄默”让人心寒,“张宁海,一路走好!如果有来世,别这么傻傻地救人了!”微博转发达4800多次。
第一个接触到获救队员的上海电视台记者冷炜在16日同样用文字表达了他的不满。
“这批正在下山的年轻人……用轻松的口吻描述自己被救援的过程,说到张宁海的牺牲,他们像是一群局外人,不是没看清就是不知道。我多次追问一名复旦校友,警察牺牲后是否影响了大家整晚的心情,对方面带笑容地回答我‘好内疚……好内疚……’”
这些来自第一线记者的文字顷刻间传遍互联网,网友开始斥责这群探险者冷漠、冷血,微博、论坛的讨论愈发激烈,网友的语言也开始变得焦躁和暴力,然而对于“青春”探险队的18个人来说,麻烦并不仅止于此。
权斗与媒体控制力
“好好跟着赵震他们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登协是你的了。”12月24日,复旦登山协会前任会长石翔在18人之一同时也是协会现任负责人杜彬的人人网状态后面如此评论。
“嗯,这次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了。”
“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的成员,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同时也是你该给这个协会的。”
“先渡过这次难关吧……”
杜彬和石翔这简单的四旬问答很快被人截图发到了微博和其他论坛。被冠以“民警尸骨未寒便开始内部夺权”,这成为了网友攻击他们冷血的又一“证据”。
同时,复旦BBS日月光华上个别复旦学生的帖子也同样在网络上四处被传播:
“黄山又不是什么绝地,他们非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面急匆匆地赶路,坠崖死掉真是活该,幸好只死了一个,没把其他人都害死”、“这次事件让人看出了复旦在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目前对复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闻来自东方早报,就是一名复旦毕业生的稿子。”
这些并非“青春”探险队队员所发的帖子同样被算在了他们头上,继冷漠和冷血的标签后,他们又被贴上了“夺权”。
“公关”和“控制媒体”的新标签,事件持续发酵,以至一发不可收,网络舆论无所顾忌地扑向“青春”探险队。
“二姨父”是谁
当网络鼎沸和传统媒体大量介入后,整个事件的轮廓开始被拼凑出来,细节也开始被一一梳理。
这条并不困难的线路和并不乏经验的队伍,因为GPS的落水而迷路在野黄山。在三次向黄山110、上海110报警因故末被受理后,队员开始发短信求救,最后复旦学生施承祖给他二姨父发的求救短信引起了警方和复旦校方的重视,上海和安徽当局也重视起来,“上海市政府及公安部门立刻联系安徽省政府及公安部门,紧急联动,黄山市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组成了一支230余人的救援队开始全山紧急搜救他们。”
有媒体曝出救援事件背后有隐情。怀疑施承祖的二姨父是上海某高官,也被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影响援救行动才如此受重视。于是,网友们开始了造句游戏:“山重水复疑无路,幸好我有二姨父”,“李刚已乘浮云去,姨父又骑神马来”……对此种种谣传,12月26日,上海警方通过当地电视台公布了上海110当时的接警录音,并发布公告称并没有所谓“有影响力”的人的报警。而传闻中在上海很有影响力的“二姨父”罗先生也站出来澄清,自己只是个很普通的下岗工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事后的追悔
“或许你走完了这条路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生活。”12月2日,刚从复旦毕业一年的侯盼在复旦日月光华BBS的登山协会“野黄山的穿越活动”召集帖中如此写道。彼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另外一种生活”,这个简单的句子对他而言会意味着什么。
随着“登协夺权论”“复旦公关控制”论的曝出,回至Ⅱ学校的登山队遭受到了他们完全没想到的巨大舆论压力,领队侯盼、唐清威和杜彬等等,都遭到了人肉搜索。他们的校内网一打开,几乎全是指责和攻击的短信,电话每天也会收到无数的谩骂短信和电话。
侯盼说,他们并非没有压力,从出事后整整三天,他几乎都没睡着过。不只是侯盼,参加登山的一个女生,则在事情发生后,几乎再也没出过门。天天果在宿舍里,也不跟人交流。
12月15目晚上,侯盼接到了张宁海堂姐的电话。电话里,她并没有去责怪他们,只是详细询问张宁海去世的一些细节,比如当时是走在哪里。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情况下失足,有没有喊,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我一下回忆起当时的一情景。”侯盼说,他发现,真的一条生命没有了。他开始忏悔和后悔,他哭了一场,然后睡了三个小时。他决定,耍承担所有的事情和面对所有的责任。
12月17日,张宁海的追悼会在黄山和复旦同时举行。张宁海的遗照,在草地上,被心形的白花簇拥。获救队员捧着鲜花,一直在痛哭。而在千里之外的黄山,侯盼和唐清威用弯得不能再弯的角度给张宁海鞠了三个躬后,痛哭着跪倒在了张家父母面前。
参加完追悼会后,侯盼召集18人开了会,随后,他代表18个人写了一封名为《迟到的道歉,一直在行动》的信,承认自己错了。在信中,他形容自己的时候,用了“寡廉鲜耻”、“自私自大”、“膨胀无知”等等语言。侯盼说,用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并非是受了网络上评论的裹挟。在信中,他希望为张宁海的家属做三件事:捐款;定期探望二老;定期拜祭张宁海烈士并为张宁海就读过的中学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
唐清威在个人主页上则更新了状态:我们会默默地去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如果大家还关注这事,我们再回头看,希望大家给我们点时间。宁海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18个人会用心去对待。
队员周飞,在博客上写了一篇《走错路的黄山》总结了这次灾难:“我们的轻浮和虚妄开启了一场风暴,最终吞噬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自然成为我们道义上永远不可卸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