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及高速公路的投资力度,使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总里程数不断刷新。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最多,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由于隧道工程相比其他工程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对于技术要求及管理水平要求更高的客观原因,加上我国对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时间短,对隧道风险管理不重视的主观原因,造成了在隧道工程建设中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分析了隧道安全施工管理及措施。
关键词:隧道安全;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迎来了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的高潮。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在这一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不仅工程投资多,而且施工难度也很大,同时,隧道工程在整个工程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加大了难度,而且风险也很大,安全事故也是频繁发生。
1、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科学化。例如,胶州湾海底隧道项目总投资32.98亿元,广深港狮子洋隧道投资11.8亿,可以看出投资巨大是隧道建设的一大特点。任何项目如果不能够进行科学的决策,设计、规划等方面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对于隧道工程项目一旦失败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将造成巨大损失。恶劣的环境条件以及复杂的地质情况使隧道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重大灾害事故。董家山隧道瓦斯爆炸事故、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突水突石事故、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将塌事故等一些其他的燧道爆炸事故己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对隧道工程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使得决策科学化以及准确化,促进工程安全程度和利益的最大化。
(2)有利于降低事故发生,降低经济损失。隧道工程项目不仅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受外界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随着近几年隧道工程的不断增多,工程事故频发,通过隧道项目安全管理,可以对隧道安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宜万铁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而线上野三关隧道由于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被称为“亚洲地质博物馆”。因此,铁道部要求对该隧道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并于2004年,召开了“宜万线野三关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及控制”的专家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分析出该隧道涌突水、突泥是一项对安全性影响较为严重的风险。
(3)是项目圆满完工的保障。隧道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成本、工期、质量和安全四个主要方面。隧道工程建设有其环境的特殊性,极有可能出现事故,若事故发生就会导致项目损失,会对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同时,严重的事故还可能会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因此,隧道施工必须进行安全管理。项目之初,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制定应急措施,可以保证在施工中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将事故的发生或者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工程的成本,同时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
2、隧道施工频繁安全事故分析
2.1、安全意识薄弱
因为隧道施工地质情况复杂多变,熔岩、断层、黄土、软岩等分布较广,这加大了隧道作业难度,增加了施工工序。施工人员需做好地质预报,有效测量监控变形,管理围岩,及时变更设计方案。但是,现场施工不容乐观,随意施工、随意变更设计、擅自变动施工办法、偷工减料、臆断编制测量监控资料等屡见不鲜。另外,洞内用火、用电与机械运转时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敏感性缺乏,引发事故。比如,2006年10月1日,太行山隧道8號斜井的通风管、防水板与泄水管因钢筋焊接被引燃,引起石家庄方向DK89+534处出现火灾,事故造成多人死伤。
2.2、作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铁路隧道施工因是洞内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空间狭窄,但工资却很难和工作强度相适应,这使得具有专业性的隧道建设者不会在企业里长期发展,离职情况多发。所以,临时工、农民工成为铁路隧道作业人员的主体,他们并无专业性知识,操作多凭借经验,专业文化素质整体低下,不了解施工技巧与要求,安全意识较差,防范措施不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很难逃生。
2.3、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很好运作
建设单位在监督检查方面存在懈怠,不能很好落实生产责任制,所以,不可能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功能。监理方在安全自控与监控上并无完善体系,风险评估机制并不健全,对风险源头不能严格管理。施工方忽视了安全部位的重点检查,未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未全面沟通,技术交底不彻底。
3、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对安全的认识教育
1)安全生产方针教育。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没有安全,就不能保障施工安全;没有安全,就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安全第一”是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无数次血的教训得出的。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施工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预防事故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居安思危。“安全第一”讲的是认识,“预防为主”讲的是方法,只有先解决认识问题,把安全位置摆正了,才能脚踏实地的做好事故预防;反过来,只有脚踏实地预防事故,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2)施工安全生产原则教育。有施工生产就有安全问题,安全是生产的前提,生产是安全的载体,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要坚持“五同时”和“三同时”的规定。“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评比、总结施工生产工作的时候,必须同计划、布置、检查、评比、总结安全工作;“三同时”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这两项“同时”充分体现“管施工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3.2、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施工管理体系是做好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控制好隧道施工质量的同时,确保施工安全。
3.3、做好预防工作
隧道施工工序繁杂,牵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施工之前,要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潜在的问题做好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了解隧道工作条件,进行地质、地形或者地物等的相关调查,掌控完备的施工信息,可以在施工时,有效的指导施工工作。同时,还要能够提前或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做好问题处理工作,还需要按相关规定认真执行,以免在险情出现时,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问题。
3.4、加强隧道施工技术管理
隧道施工的安全实施通过隧道技术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得以保障。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充分考虑每一道工序在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执行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施工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技术手段,了解隧道的地质情况,比如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等,这样既可以探测隧道前方地质条件又能顺利进行施工工作,及时规避潜在的技术风险。
3.5、改善隧道施工环境
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隧道内应该具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良好的照明和人行通道,营造适宜的洞内工作环境。此外,文明施工也是避免隧道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
3.6、施工应急措施
制定施工应急预案。施工中发现隧道内有险情时,工班长、领工员必须立即在该地段设计明显标志或派专人看守,并迅速报告施工领导人员,依据应急方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将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地段。
结束语
隧道工程最具潜在危险性,施工地质复杂、规模较为庞大,安全隐患突出,所以,铁路安全施工不可忽视。本文分析了隧道安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进一步促进隧道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闫志刚.浅谈隧道安全施工管理及措施[J].山西建筑,2007,28:332-333.
[2]徐刚,吴立,饶杨安.隧道安全事故分析与安全施工措施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01:70-71.
[3]田卫明.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现场管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
关键词:隧道安全;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迎来了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的高潮。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在这一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不仅工程投资多,而且施工难度也很大,同时,隧道工程在整个工程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加大了难度,而且风险也很大,安全事故也是频繁发生。
1、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科学化。例如,胶州湾海底隧道项目总投资32.98亿元,广深港狮子洋隧道投资11.8亿,可以看出投资巨大是隧道建设的一大特点。任何项目如果不能够进行科学的决策,设计、规划等方面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对于隧道工程项目一旦失败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将造成巨大损失。恶劣的环境条件以及复杂的地质情况使隧道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重大灾害事故。董家山隧道瓦斯爆炸事故、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突水突石事故、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将塌事故等一些其他的燧道爆炸事故己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对隧道工程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使得决策科学化以及准确化,促进工程安全程度和利益的最大化。
(2)有利于降低事故发生,降低经济损失。隧道工程项目不仅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受外界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随着近几年隧道工程的不断增多,工程事故频发,通过隧道项目安全管理,可以对隧道安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宜万铁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而线上野三关隧道由于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被称为“亚洲地质博物馆”。因此,铁道部要求对该隧道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并于2004年,召开了“宜万线野三关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及控制”的专家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分析出该隧道涌突水、突泥是一项对安全性影响较为严重的风险。
(3)是项目圆满完工的保障。隧道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成本、工期、质量和安全四个主要方面。隧道工程建设有其环境的特殊性,极有可能出现事故,若事故发生就会导致项目损失,会对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同时,严重的事故还可能会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因此,隧道施工必须进行安全管理。项目之初,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制定应急措施,可以保证在施工中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将事故的发生或者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工程的成本,同时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
2、隧道施工频繁安全事故分析
2.1、安全意识薄弱
因为隧道施工地质情况复杂多变,熔岩、断层、黄土、软岩等分布较广,这加大了隧道作业难度,增加了施工工序。施工人员需做好地质预报,有效测量监控变形,管理围岩,及时变更设计方案。但是,现场施工不容乐观,随意施工、随意变更设计、擅自变动施工办法、偷工减料、臆断编制测量监控资料等屡见不鲜。另外,洞内用火、用电与机械运转时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敏感性缺乏,引发事故。比如,2006年10月1日,太行山隧道8號斜井的通风管、防水板与泄水管因钢筋焊接被引燃,引起石家庄方向DK89+534处出现火灾,事故造成多人死伤。
2.2、作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铁路隧道施工因是洞内作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空间狭窄,但工资却很难和工作强度相适应,这使得具有专业性的隧道建设者不会在企业里长期发展,离职情况多发。所以,临时工、农民工成为铁路隧道作业人员的主体,他们并无专业性知识,操作多凭借经验,专业文化素质整体低下,不了解施工技巧与要求,安全意识较差,防范措施不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很难逃生。
2.3、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很好运作
建设单位在监督检查方面存在懈怠,不能很好落实生产责任制,所以,不可能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功能。监理方在安全自控与监控上并无完善体系,风险评估机制并不健全,对风险源头不能严格管理。施工方忽视了安全部位的重点检查,未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未全面沟通,技术交底不彻底。
3、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对安全的认识教育
1)安全生产方针教育。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没有安全,就不能保障施工安全;没有安全,就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安全第一”是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无数次血的教训得出的。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施工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预防事故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居安思危。“安全第一”讲的是认识,“预防为主”讲的是方法,只有先解决认识问题,把安全位置摆正了,才能脚踏实地的做好事故预防;反过来,只有脚踏实地预防事故,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2)施工安全生产原则教育。有施工生产就有安全问题,安全是生产的前提,生产是安全的载体,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要坚持“五同时”和“三同时”的规定。“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评比、总结施工生产工作的时候,必须同计划、布置、检查、评比、总结安全工作;“三同时”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这两项“同时”充分体现“管施工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3.2、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施工管理体系是做好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控制好隧道施工质量的同时,确保施工安全。
3.3、做好预防工作
隧道施工工序繁杂,牵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施工之前,要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潜在的问题做好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了解隧道工作条件,进行地质、地形或者地物等的相关调查,掌控完备的施工信息,可以在施工时,有效的指导施工工作。同时,还要能够提前或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做好问题处理工作,还需要按相关规定认真执行,以免在险情出现时,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问题。
3.4、加强隧道施工技术管理
隧道施工的安全实施通过隧道技术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得以保障。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充分考虑每一道工序在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执行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施工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技术手段,了解隧道的地质情况,比如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等,这样既可以探测隧道前方地质条件又能顺利进行施工工作,及时规避潜在的技术风险。
3.5、改善隧道施工环境
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隧道内应该具有足够的新鲜空气、良好的照明和人行通道,营造适宜的洞内工作环境。此外,文明施工也是避免隧道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
3.6、施工应急措施
制定施工应急预案。施工中发现隧道内有险情时,工班长、领工员必须立即在该地段设计明显标志或派专人看守,并迅速报告施工领导人员,依据应急方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将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地段。
结束语
隧道工程最具潜在危险性,施工地质复杂、规模较为庞大,安全隐患突出,所以,铁路安全施工不可忽视。本文分析了隧道安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进一步促进隧道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闫志刚.浅谈隧道安全施工管理及措施[J].山西建筑,2007,28:332-333.
[2]徐刚,吴立,饶杨安.隧道安全事故分析与安全施工措施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01:70-71.
[3]田卫明.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现场管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