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体育未来展望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暴发以来,绝大部分体育项目因其户外性、团队性、聚集性(指体育赛事会聚拢大量体育迷和工作人员)、空间需要性(指大型体育比赛需要大的比赛空间)等特点,戛然而止。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如东京奥运会、欧洲杯足球赛、美洲杯足球赛,纷纷延后举办。其他重大的周期性年度/季度赛事,除了NFL(美式橄榄球职业大联盟)已经结束外,例如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F1级方程式赛车、足球五大联赛、网球四大满贯赛事等纷纷停办。对全球体育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笔者试图通过数据的呈现和事件的支撑,浅谈疫情对体育产生的影响和背后原因,并对未来的体育运动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经济价值降低、影响力受损


  谈到疫情对体育领域的影响,首当其冲便是其“造钱”能力。目前,成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形成完整闭环。世界上虽有90%以上的体育联盟为非商业联盟,但是因为疫情导致的正常运营难以开展,进而产生的损失不可计数。
  疫情带给全球体育领域的另一个重大打击就是体育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吸引力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维度:线上的观感,线下的参与感。据统计,在全球所有体育球迷中,将近40%是通过参与这项运动本身给参与者本人带来了快感,从而吸引其持续关注该运动,另有近四分之一是通过观看该领域的知名体育明星的表演,从而喜欢并持续关注该运动。线上观感和线下参与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对该体育项目的持久黏性。
  而目前,重大体育赛事受疫情影响被迫取消或终止,直接将线上的观赛体验降至为零。基础设施的停建,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封闭,也将大幅度冲击线下的参与感。据知名平台于2016年提供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体育观众群体的“忠诚度”,仅有14.5%为忠实观众,长期跟踪关注某项体育赛事的受众群体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非“忠诚度”较高的体育受众群体,会更少甚至不再关注/参与体育项目;而“忠诚度”相对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也会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其他事项之中,从而形成体育运动本身受疫情的冲击而影响力下降的事实。

群众基础和高水平运动员的“二分性”


  本文中所指的“二分性”,具体而言,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群众基础将被进一步壮大,呈向好趋势;高水平运动员整体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呈向坏趋势,由此带来的“二分性”。前者较好理解,因为疫情影响,人们将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将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选择适合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自身身体免疫力。体育项目群体基础数,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较大改变(喜欢运动的人会长此以往地热爱,而不喜欢运动的人则不会因为周围群体的改变而改变);体育项目群体基础数的提高,往往是通过重大事件的促成。一个国家体育项目参与人数的多寡,与这个国家该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而在我国,受疫情因素的影响,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群众基础的壮大,与高水平运动员整体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将形成尤为特殊的“二分性”。

竞技体育将出现“黄金时期”


  可以想见,在疫情过后,竞技体育各项目将快速走出低谷,大型赛事将恢复进行。所以,高水平运动员将大幅涌现,各类别体育项目都将出现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
  受疫情影响,2020年重大比赛推迟举办,将形成未来3~5年内大型比赛密集举办的模式。以田径为例,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推迟到2021年举行,2021年美国俄亥俄冈田径世锦赛推迟到2022年举行,目前来看,2023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和20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以及2025年田径世锦赛都将按时举行。这也就意味着,2021年—2025年这5年间,每年将拥有一次田径领域的世界级重大赛事。再看足球运动,2020年欧洲杯/美洲杯推迟到2021年举行,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2023年联合会杯、2024年欧洲杯/美洲杯如约而至。2021年—2024年这4年间,每年将拥有一次足球领域的世界级重大赛事。其他运动亦然。或按照原计划进行(例如一年一度的乒乓球世界杯),或出现世界大赛“扎堆”举办的现象。由此可见,在运动员的巅峰期被无形缩短,高水平运动员巅峰期重合,各单项竞争加剧的同时,大型赛事在未来接二连三地举办,竞技体育或将出现又一个“黄金时期”。
  从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来看,每10~15年会出現一次黄金周期。仍以世界第一大项,最体现运动员原始天赋的田径项目为例。田赛与径赛形成周期性交替刷新的规律,以每15~20年为一个周期,田赛的上一个黄金时期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按照上述的发展规律判断,人类有可能在这个10年周期内刷新田赛的世界纪录,而事实正在向笔者的判断方向靠拢。卡塔尔名将巴尔希姆已经可以在跳高领域跳出2.43米,与索托马约尔已尘封27年的世界纪录仅有2厘米的距离。杜普兰蒂斯已经在今年的国际田联巡回赛中以6.15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因疫情造成的世界级重大比赛的推迟举办,结合运动员自身运动寿命和巅峰期的自然规律,以及运动成绩周期性刷新的过往经验,我们有理由预测:竞技体育或将因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而加速“黄金时期”的到来。

重塑对体育的认知


  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发生改变甚至重塑,或许将成为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次机遇。从大众休闲体育的角度来看,人们显然开始重视体育锻炼,更加认为每天有规律地锻炼,或维持一定量的运动强度,将对个人保持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帮助。加之疫情结束之后各项体育赛事恢复正常举办,人们或能在第二次“全民健身,万众体育”的基础上,重拾一定的对体育的线上观感和线下参与感,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可能从过往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体育本身的特性,将会进一步促成新的认知。实践数据表明:一周跑步5次,每次跑步时长在15分钟以上的人,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带来兴奋的感觉)比不运动的人多出50%~70%,有助于保持欢乐,调节负面情绪,提高生活的愉悦度。体育锻炼或有可能与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等共同成为人们保持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催化剂”。   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破除竞技体育唯“成王败寇”论的错误认知。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然竞技体育终究要分出胜败和强弱高下,然而,有些依靠主观判断打分的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武术、花样滑冰等,虽然高水平运动员呈现出的比赛内容和比赛质量都远较于一般运动员出色,但是倘若两位旗鼓相当的运动员各有千秋、平分秋色,那么在毫厘之间的胜负就更多地依靠裁判的裁决。这也就让观感类的体育比赛被划分为“艺术派”和“难度派”,艺术派着力于流畅的表现手法和舒展的技术动作,力求呈现给观众运动本身的美感。“难度派”着力于在短时间内输出尽可能多的高难度动作,虽然比赛内容可能被切割得相对零碎,但是依据现有规则,可以拿到更高的分数。
  公平、公正,从不应该只出现在赛场之上,世人的评价同样更加客观而真实。这是我们重塑对体育的认知关键的一步。

构建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目前,我国国民对体育的认知尚存在一定偏差。如大多数父母不愿意送孩子从事体育专业,体育运动员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不足,运动员一旦在比赛中没能取得好成绩,就会面临的重大舆论压力等等。说到底,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优秀运动员的定义标准不同,换言之,人们對体育运动的看待眼光褒贬不一,对何为高水平运动标准的看法天差地别。
  笔者在2015年对大中小学生收集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问题:普通人正常情况下100米大概跑多少秒?结果显示尚有近10%的学生回答不到6秒。常识性的体育问题,询问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尚有小部分人回答错误。由此可想而知我国国民对体育运动标准了解之浅薄,因此,构建一套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势在必行。此举将全方位地统一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项目,取得不同成绩,以及随之划分的不同等级。例如:中学一年级男子50米跑,北京地区的优秀标准为7.8秒,到了天津则为8.0秒,到了其他地方可能又有不同。倘若统一为一套标准,那么学生本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在某项目上可以达到的水平,达到不仅自身心中有数,而且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深修,挖掘潜力,各尽所长。
  中国体育近20年以来的集中矛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每年的体育专项投入并不少,产出(结果)却在原地踏步?二是自1987年就在推广“体教结合”,为何时至今日硕果寥寥无几,“体教分离”仍然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常态?原因在于忽视了青少年人才培养梯队的打造。
  体育技能等级标准的构建,有助于挖掘体育人才的潜力价值;而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梯队的搭建,不仅可以大量向国家输入优秀体育人才,成才量和成才率随之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体育人才系统地、完整地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父母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育项目,不知道孩子可以取得多大的成就、可以在体育道路上走多远,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因素。而人才培养梯队的搭建,有助于甄别优秀体育人才,并明晰如下几方面:孩子本人是否适合从事体育项目?接受了怎样的训练?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今后在社会上除了体育外还能干什么?谋求其他出路。唯有此举,才能让“体教结合”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或笑谈。
  因为疫情,全球体育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疫情过后,全球体育亦将在逐步恢复中,迎来数年难遇之大变局。人们或许借疫情因素,拥有了难得的思考机会和重新的感悟。在未来,我们有理由憧憬竞技体育“黄金时期”的到来和人们对体育领域的重新认知。反观中国,每一个体育人所能做到的,是为中国从“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落实有效,让疫情防控工作不断精准化、精细化。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5日,重庆市彭水自治县县委书记钱建超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同一天,老共产党员、家住石家庄市高新区月珑湾小区的李社军信心满满地向
安康市汉滨区京康茶叶产业基地成为“支部 X 贫困户”模式的典型代表。  安康位于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辖九县一区都是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4年多来,全市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5%下降到1.3%,今年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3月6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
两年时间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完成126座公厕新建和提升改造,超出计划71座,超额率257.77%,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  深化厕所革命,是广东省清远市2020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5月15日召开的清远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由全体人大代表通过票决选出。  2018年4月,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在部分乡镇人大试行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2019年1月18日,清远市第七届
“我曾经是一名设计师,在深圳工作,得了丙肝后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回老家靠网上销售农产品维持生计。当时已经有可以治愈丙肝的药品,但几十万的治疗费我负担不起。”  湖南常德的周先生一脸无奈:“过了两年,我去做第二次检查,药价已经降到了几万元,但我还是用不起,只能先做保守治疗。”  但是,2020年1月1日最新医保目录执行后,3种丙肝原研药被纳入医保,平均降价幅度超过85%。医保落地后,周先生只需自付过去
近一段时间,筷子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先是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紧接着,全国有多地开始发布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议。  公勺公筷,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在今年疫情期间,有专家指出使用筷子接触性用餐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于是,公勺公筷的使用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大讨论。  虽然使用公勺公筷、共建文明餐桌的倡议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餐饮商家的积极响应,但是《民生周刊》记
2018版部編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与2017版相比,有几处较细微的变化。其中,第4课《洋务运动》第三子目“建立新式海陆军”的正文部分,除了增加独立的一个自然段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外,在讲近代海军建设时,还增加了一句话“……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我认为,这反映了统编历史教材的一个理念——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一、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
趙鑫。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向阳村第一书记  年终岁尾,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驻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向阳村第一书记赵鑫更忙了。  80后的赵鑫,曾被原铁道部授予全国优秀团干部、新长征突击手,被沈阳铁路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驻村3年来,他用敢闯敢拼的实际行动,带领向阳村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每每想到这句
“墨”,是郑守林有生之年学会书写的第1397个字。  2014年7月22日清晨5时,87岁的郑守林合上了已经睁了一夜的眼,安静地从这个世界离开。  送葬的前一天,郑守林曾经的部下张殿学从北京赶来。灵堂之外,他把一支用红色绒布笔套装着的钢笔交给郑守林的次子郑建友。  遵照郑守林遗愿,长孙郑晨将爷爷骨灰中的一部分,撒于来北大荒工作后的第一个地方—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二分场四连。  葬礼结束的当晚,郑守林
“小小同学,打开床头灯。”话音一落,房间的角落里就亮了起来。  2019年,家住河北省廊坊市的郭阿姨给家里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在以前,起夜时老要摸着黑找手机,手机亮屏后才能下床,年纪大了难免担心摔倒磕碰。现在只要动动嘴,就能点亮床头灯,很方便。”  如今,不仅仅是音控的智能灯,很多老年人正在通过种类多样的智能产品,享受到适老化智能生活带来的便捷与乐趣。  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健康
阿里巴巴派驻山西平顺脱贫特派员聂星华和当地菜农在辣椒田,平顺辣椒酱通过网络热销。  “这张照片里的小姑娘有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她说:‘我妈妈在这里上班。’她的妈妈在当地的玫瑰花基地工作。在村里,一名妇女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对家人来说是很自豪的事。这个产业让乡村的女性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她们在变成一个更独立的女性。”站在台上发言的年轻人叫王巍,今年3月被阿里巴巴派往甘肃渭源参与定点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