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事先嘴硬
霸王正经历企业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危机。
2010年7月14日,香港媒体《壹周刊》一篇名为《霸王致癌》报道称,霸王旗下的多款中草药洗发产品,经过香港公证所化验后,均含有被美国列为致癌物质的二恶烷。
消息一出,霸王火速做出回应。当日即在官网和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公司没有刻意在产品中添加二恶烷作为原材料。它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由所需使用之原材料或其他因素,且技术上无法避免,致含自然残留微量。”
霸王还特别强调,“不论中国还是欧盟,不论东盟还是日本,现行化妆品管理对化妆品原料副产物二恶烷都未作规定,化妆品原料带入二恶烷也未作规定。”
此外,霸王还在当日起诉了《壹周刊》,同时声称,不会因为产品所含少量二恶烷而进行下架处理,暂时也不接受退货要求。
霸王的紧急扑救未能扼住危机的蔓延,各大主流媒体、网站进行疯狂地报道,各种批判性很强的网络专题也随之推出。霸王股价在当日一度放量大跌18%,并于下午2时30分暂停买卖。
事大搬救星
霸王不得不再搬救星。
7月16日,广东省质监局发布新的检测报告称,霸王的二恶烷含量是安全的。同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网上通报“霸王”洗发水抽检结果,在抽样的10个批次样品中,二恶烷的最高含量为6.4ppm,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
但权威机构的态度一时无法扭转市场与消费者的信心,更何况质监部门的声誉本身早已受过农夫山泉等事件的重创。
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网友表示相信霸王洗发水中含致癌成分,有超过60%网友表示不会再购买霸王洗发水。
霸王事件让公众知道了一个瞠目的事实,二恶烷这一广泛存在于各种化妆品、洗涤用品中的有害物质,目前尚未被有效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坦言,目前各国均未制定化妆品中二恶烷的限量标准。
情急搞围堵
官方定论难以解除消费者疑虑,媒体对霸王同样不依不饶,各种批判性报道不止。其中,《每日经济新闻》在调查采访中发现,霸王产品存在批件问题,并称“中药世家”存在严重的夸大宣传成分,
为此,“霸王”相关员工30日前往每日经济新闻社上海办公区,冲击报社、辱骂报社员工。事发后,霸王公司公关经理杨政书称,由于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因此拒绝道歉。但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一周后,“霸王”不得不低头。
8月5日,霸王CEO万玉华就员工打人事件向《每日经济新闻》致歉。万玉华明确表示,霸王集团员工冲击报社是不正确的行为,并承认肇事者均为霸王集团员工,同时集团将吸取该事件的教训,教育员工正确对待媒体的监督,并对肇事员工做出严肃处理。
声誉落千丈
有媒体评论,霸王品牌危机的根源在于不再专注于自身品牌建设,而是企图向对竞争对手的品牌下手,甚至不惜做出众人皆坏我独好的结论。这伤害了整个行业和众多对手。虽然后来有权威机构检测报告保驾,帮霸王度过了第一重危机,但它伤害了整个行业。
公关人士认为,在危机应对价值排序中,社会利益应该高于企业利益。在此次危机应对之中,尽管霸王反应迅速,但自始至终未曾体现出对社会利益及公众利益的关注,只是站在企业利益的立场上,进行辩解与推责。所以,即使最后官方声明认可其产品“无罪”,但从消费心理中,公众仍然会认为霸王“有罪”。
瑞银8月出具报告称,霸王销售额大降六至九成,股价再大跌5%,累计跌了近26%。若要消费者恢复对霸王的信心,至少须等待6至9个月。
霸王正经历企业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危机。
2010年7月14日,香港媒体《壹周刊》一篇名为《霸王致癌》报道称,霸王旗下的多款中草药洗发产品,经过香港公证所化验后,均含有被美国列为致癌物质的二恶烷。
消息一出,霸王火速做出回应。当日即在官网和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公司没有刻意在产品中添加二恶烷作为原材料。它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由所需使用之原材料或其他因素,且技术上无法避免,致含自然残留微量。”
霸王还特别强调,“不论中国还是欧盟,不论东盟还是日本,现行化妆品管理对化妆品原料副产物二恶烷都未作规定,化妆品原料带入二恶烷也未作规定。”
此外,霸王还在当日起诉了《壹周刊》,同时声称,不会因为产品所含少量二恶烷而进行下架处理,暂时也不接受退货要求。
霸王的紧急扑救未能扼住危机的蔓延,各大主流媒体、网站进行疯狂地报道,各种批判性很强的网络专题也随之推出。霸王股价在当日一度放量大跌18%,并于下午2时30分暂停买卖。
事大搬救星
霸王不得不再搬救星。
7月16日,广东省质监局发布新的检测报告称,霸王的二恶烷含量是安全的。同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网上通报“霸王”洗发水抽检结果,在抽样的10个批次样品中,二恶烷的最高含量为6.4ppm,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
但权威机构的态度一时无法扭转市场与消费者的信心,更何况质监部门的声誉本身早已受过农夫山泉等事件的重创。
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网友表示相信霸王洗发水中含致癌成分,有超过60%网友表示不会再购买霸王洗发水。
霸王事件让公众知道了一个瞠目的事实,二恶烷这一广泛存在于各种化妆品、洗涤用品中的有害物质,目前尚未被有效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坦言,目前各国均未制定化妆品中二恶烷的限量标准。
情急搞围堵
官方定论难以解除消费者疑虑,媒体对霸王同样不依不饶,各种批判性报道不止。其中,《每日经济新闻》在调查采访中发现,霸王产品存在批件问题,并称“中药世家”存在严重的夸大宣传成分,
为此,“霸王”相关员工30日前往每日经济新闻社上海办公区,冲击报社、辱骂报社员工。事发后,霸王公司公关经理杨政书称,由于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因此拒绝道歉。但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一周后,“霸王”不得不低头。
8月5日,霸王CEO万玉华就员工打人事件向《每日经济新闻》致歉。万玉华明确表示,霸王集团员工冲击报社是不正确的行为,并承认肇事者均为霸王集团员工,同时集团将吸取该事件的教训,教育员工正确对待媒体的监督,并对肇事员工做出严肃处理。
声誉落千丈
有媒体评论,霸王品牌危机的根源在于不再专注于自身品牌建设,而是企图向对竞争对手的品牌下手,甚至不惜做出众人皆坏我独好的结论。这伤害了整个行业和众多对手。虽然后来有权威机构检测报告保驾,帮霸王度过了第一重危机,但它伤害了整个行业。
公关人士认为,在危机应对价值排序中,社会利益应该高于企业利益。在此次危机应对之中,尽管霸王反应迅速,但自始至终未曾体现出对社会利益及公众利益的关注,只是站在企业利益的立场上,进行辩解与推责。所以,即使最后官方声明认可其产品“无罪”,但从消费心理中,公众仍然会认为霸王“有罪”。
瑞银8月出具报告称,霸王销售额大降六至九成,股价再大跌5%,累计跌了近26%。若要消费者恢复对霸王的信心,至少须等待6至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