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传统水利逐步向现代水利过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研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为适应社会及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体制与模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不仅包含很强的技术,还有很多内容。 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检测、观察、正常应用、维修养护以及通讯抢险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时代要求,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到管理模式与体制中。
一、传统建设管理模式概述
水利工程项目大多数是非盈利性的公益性项目,一般投资主体分为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改革开放初期,整个水利建设项目运行完全由项目单位所在的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临时组建“指挥部”等非法人机构负责,譬如:“治淮工程指挥部”“大运河工程指挥部”等。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下项目管理单位既是建设单位又是使用单位,存在问题:一是投资无限扩大,二是“既当老子,又当儿子”,为了部门利益,造成项目越滚越大,投资规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一般来说:解决管理体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格的制度设计,解决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监督,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事务。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从这两条途径去做的。
20世纪9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以明晰产权、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体制改革,许多建设单位体制成为独立法人,企业也建立了法人为责任主体的新型企业,形成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确定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了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
这三项制度在水利市场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探索总结、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98 年大水”之后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中有大幅度提升,在治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上也发挥出作用,使水利工程变过去“岁修工程”为大规模的水利基本建设,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比起以往,现阶段的水利工程管理已有所改进,但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水利工程是一个项目比较大的工程,并且是依水而建,因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既要从行政方面考虑,又要从江河流域方面考虑。如此一来,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既包括了中央管理,又包括了地方管理。在水利工程地方管理中,由于其行政管理权和业务管理权不属于同一个对象,两权分离,从而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各部门职权不清晰,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而由于水利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和种类比较多,从而使得在归类管理中出现工作错位的现象,管理十分混乱。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上的漏洞还很多,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阻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也不利于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
现阶段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还不成熟。水利工程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营性,因而其所带来的效益包括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部分。但在水利工程中,常常无法准确的对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所带来的效益进行价值定量,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同一种资产却发挥了不同作用。例如作为防洪的公益性资产,在发电、旅游这种经营性活动中也有所作用。
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
(一)准确界定水利工程资产性质
水利工程一般包括公益性质和经营性质两类资产,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对负责工程中公益性资产的筹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是政府职责,经营性部分因为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投资回报较高,需要面对市场。对经营性项目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承包、租赁、合作、股份制等所中手段管理。对于供水、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可组建股份公司,把其推向市场,或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或者合作经营,以增加效益。对于工程的土地、山林、水面、房产、设备可由个人或集体租赁或承包经营。也可将使用权转让,将工程部分资源或资产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公开有偿出让。所以,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划分水利工程的资产,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工作。
(二)健全维护水利工程的制度
现在政府需要完成新建水利工程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后期维护制度,来减少、甚至避免“重建轻管”的现象。这些水利工程属于小型水利资产,应及时将管理权转交给相关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也可以采用个人承包等形式,来对其进行维护。因为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所以水利工程就具有了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特点,这就可以让个人承包来监管维护设备。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使得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这样的管理模式必须结合不同国内水利的特点,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础上,来对具有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因此,各地方相关水利部门要明确权责,认真的开展调研工作,结合不同国内水利的特点,建立健全维护水利工程的制度。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地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还可以避免新建水利工程的数量,降低投资费用。健全维护水利工程的制度,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这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重大意义。
(三)加大资金投入
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农田灌溉、生活供水、养殖等离不开水利工程,它还具有防洪等除灾减灾功能,它一直保证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总之,国内水利服务的对象均是农家产业,根本看不到投资回报率。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来适应现在农业高强度生产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不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挪用国内水利专项资金,从而导致资金不到位,新的项目无法建立,现有的水利工程无法得到良好的养护,病态式进行高负荷工作,效率极低,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国家除了加大财政投入,还须制定相关监督制度保证其资金落到实处。
处理好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其一,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手段,其主要是为了求稳定、增效、发展,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立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生产关系。其二,行政管理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需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互相支持,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不触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水土资源优势,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促进其保值增值,做到政企真正不分开的新型关系。其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处理好这两个的关系,对于社会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意义重大。其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关系,是综合经营工作的基础,增强自身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使财务状态实现良性循环。其五,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六,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生产力,实现深化改革。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改革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改革,制定水利工程目标管理办法,设置岗位标准,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①严格定岗定编,竞争上岗,打造一支能力强、技术高的精干管理队伍,降低工程管理成本;对其他工勤人员实行转岗分流,安排到经营性服务产业中,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②逐步推行管养分离,建立维修养护经济实体,实行合同管理,实行社会化服务,培育维修养护市场。目前全国一些发达省份的水利工程管理已全面实行管养分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部分维修养护任务已试行向社会招标。实践证明,管养分离有助于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程养护管理水平。③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机制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及早实现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發放,减轻水管单位的负担。
结语
水利工程是与我国人民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的重视下,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在技术上,规模上都有所突破,逐步形成现代化水利工程。但就目前来看,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有待改善。现阶段,创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是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研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对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仍需在实践中总结,继续完善水利工程的体制模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合军.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路径探析[J]. 科技风,2011,12:257.
[2]曲东.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J]. 才智,2011,28:49.
[3]王荣昌. 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分析[J]. 才智,2011,28:55.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体制与模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不仅包含很强的技术,还有很多内容。 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检测、观察、正常应用、维修养护以及通讯抢险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时代要求,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到管理模式与体制中。
一、传统建设管理模式概述
水利工程项目大多数是非盈利性的公益性项目,一般投资主体分为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改革开放初期,整个水利建设项目运行完全由项目单位所在的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临时组建“指挥部”等非法人机构负责,譬如:“治淮工程指挥部”“大运河工程指挥部”等。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代表政府实行监督与管理,这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下项目管理单位既是建设单位又是使用单位,存在问题:一是投资无限扩大,二是“既当老子,又当儿子”,为了部门利益,造成项目越滚越大,投资规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一般来说:解决管理体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进行严格的制度设计,解决权力和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实行政企分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监督,企业从事具体的建设事务。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从这两条途径去做的。
20世纪9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开始了以明晰产权、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体制改革,许多建设单位体制成为独立法人,企业也建立了法人为责任主体的新型企业,形成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建管结合”。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确定了业主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了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为标准制度。
这三项制度在水利市场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探索总结、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98 年大水”之后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中有大幅度提升,在治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上也发挥出作用,使水利工程变过去“岁修工程”为大规模的水利基本建设,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得到全面推行,为保证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比起以往,现阶段的水利工程管理已有所改进,但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水利工程是一个项目比较大的工程,并且是依水而建,因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既要从行政方面考虑,又要从江河流域方面考虑。如此一来,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既包括了中央管理,又包括了地方管理。在水利工程地方管理中,由于其行政管理权和业务管理权不属于同一个对象,两权分离,从而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各部门职权不清晰,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而由于水利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和种类比较多,从而使得在归类管理中出现工作错位的现象,管理十分混乱。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上的漏洞还很多,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阻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也不利于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
现阶段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还不成熟。水利工程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营性,因而其所带来的效益包括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部分。但在水利工程中,常常无法准确的对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所带来的效益进行价值定量,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同一种资产却发挥了不同作用。例如作为防洪的公益性资产,在发电、旅游这种经营性活动中也有所作用。
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
(一)准确界定水利工程资产性质
水利工程一般包括公益性质和经营性质两类资产,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对负责工程中公益性资产的筹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是政府职责,经营性部分因为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投资回报较高,需要面对市场。对经营性项目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承包、租赁、合作、股份制等所中手段管理。对于供水、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可组建股份公司,把其推向市场,或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或者合作经营,以增加效益。对于工程的土地、山林、水面、房产、设备可由个人或集体租赁或承包经营。也可将使用权转让,将工程部分资源或资产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公开有偿出让。所以,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划分水利工程的资产,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工作。
(二)健全维护水利工程的制度
现在政府需要完成新建水利工程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后期维护制度,来减少、甚至避免“重建轻管”的现象。这些水利工程属于小型水利资产,应及时将管理权转交给相关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也可以采用个人承包等形式,来对其进行维护。因为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所以水利工程就具有了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特点,这就可以让个人承包来监管维护设备。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使得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这样的管理模式必须结合不同国内水利的特点,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础上,来对具有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因此,各地方相关水利部门要明确权责,认真的开展调研工作,结合不同国内水利的特点,建立健全维护水利工程的制度。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地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还可以避免新建水利工程的数量,降低投资费用。健全维护水利工程的制度,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这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重大意义。
(三)加大资金投入
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农田灌溉、生活供水、养殖等离不开水利工程,它还具有防洪等除灾减灾功能,它一直保证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总之,国内水利服务的对象均是农家产业,根本看不到投资回报率。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来适应现在农业高强度生产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不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挪用国内水利专项资金,从而导致资金不到位,新的项目无法建立,现有的水利工程无法得到良好的养护,病态式进行高负荷工作,效率极低,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国家除了加大财政投入,还须制定相关监督制度保证其资金落到实处。
处理好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其一,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手段,其主要是为了求稳定、增效、发展,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立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生产关系。其二,行政管理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需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互相支持,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不触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水土资源优势,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促进其保值增值,做到政企真正不分开的新型关系。其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处理好这两个的关系,对于社会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意义重大。其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关系,是综合经营工作的基础,增强自身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使财务状态实现良性循环。其五,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六,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生产力,实现深化改革。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改革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改革,制定水利工程目标管理办法,设置岗位标准,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①严格定岗定编,竞争上岗,打造一支能力强、技术高的精干管理队伍,降低工程管理成本;对其他工勤人员实行转岗分流,安排到经营性服务产业中,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②逐步推行管养分离,建立维修养护经济实体,实行合同管理,实行社会化服务,培育维修养护市场。目前全国一些发达省份的水利工程管理已全面实行管养分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部分维修养护任务已试行向社会招标。实践证明,管养分离有助于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程养护管理水平。③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机制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及早实现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發放,减轻水管单位的负担。
结语
水利工程是与我国人民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的重视下,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在技术上,规模上都有所突破,逐步形成现代化水利工程。但就目前来看,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有待改善。现阶段,创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是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研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对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仍需在实践中总结,继续完善水利工程的体制模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合军.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路径探析[J]. 科技风,2011,12:257.
[2]曲东.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J]. 才智,2011,28:49.
[3]王荣昌. 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分析[J]. 才智,2011,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