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东方还是西方——你还很难能够找到一件乐器是可以如此将清微淡远与苍劲深邃的乐音各自发挥到极致而又能够将二者完美统一均衡,甚至于它无论对演奏者还是听者都提出了极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要求:演奏者除了需要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外,如果不内求乐音旋律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意涵,则不能充分表达其神韵;反之亦然,听者如果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心境来聆听乐音旋律背后的文化表达,则很难与演奏者形成共鸣,愉悦身心。这就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传承的,最具东方哲学气质的、最中国的音乐:古琴,它是人类从大自然中窃取的天籁。
琴棋书画四艺琴为首。在古代社会,古琴更多的是作为士子读书人修身养性,乐以发和的道器,享有崇高的地位;只有极少数的琴家是以待诏的身份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御用的职业琴人。它时而在寺庙宫观响起,时而在山林闲居响起,时而在烟波江上响起,时而在古卷青灯的书斋里响起,极尽清微淡远之意趣如《平沙落雁》,时而又寒风凛凛、杀伐之气撼人心魄如千古绝响《广陵散》。七根琴弦,撩动几千年的历史回响。在悠久的古琴历史传承中,积累了丰厚的古琴文化论典,比如魏晋时代嵇康的《琴赋》、宋代朱长文的《琴史》、明朝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一系列经典琴论;流传下来至今可以在音乐厅演奏的一张张唐代古琴——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交通的梅庵、泛川、广陵、虞山、诸城等众多古琴流派;出现了诸如孔子、司马相如、赵耶利、张孔山、管平湖等一大批震古烁今的琴家琴人等等。所以说,古琴是一件乐器,依托的则是中国文化的大幕,它发出了最美最中国的乐响,也带给我们最美得中国文化。
相传古琴为太古伏羲所制,此说以蔡邕为代表,他在《琴操》中讲:“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马融在《长笛赋》中讲:“昔庖牺作琴,神农作瑟。”又相传古琴为神农所制,以东汉桓谭为代表,他《在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庖牺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复又相传为炎帝,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讲:“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还有传说古琴创于唐尧、虞舜,不一而足,各种传说散见于各种典籍、琴书中。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存在相反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越是古的老的东西越好,所以不断附会上古传说,譬如《黄帝内经》实则最终成书于西汉,而非传说的黄帝时代。而西方则倾向于文化进化论,即认为现代的比老旧的好。从古代乐器的发展情况来看,打击乐器石磬、吹奏乐器陶埙,陶笛等是比弦乐器更早的,因为无论从乐器的构造上,还是弦乐器的弦生产制造难度上看,弦乐器都要晚于打击或者吹奏乐器,甚至晚于钟、笙等乐器。而埙据可考的历史,也不过七千年,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据说有关琴的最早记录是在《诗经》、《尚书》,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如此可以想见,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是比较流行的传情达意的乐器了;《尚书》中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后来,由于孔夫子的提倡君子乐不去身,与琴比德,唯君子能乐,古琴在文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琴乐甚至可称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古琴實物原型——十弦琴。虽则在长短、造型、弦数等方面均与现在的型制有所区别,但已经能够证明古琴在春秋战国时代型制已经相对完善,现在能够见到的可以演奏且型制与现在一样的古琴是在唐代。
在古代,古琴传承礼乐思想,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单单是一件乐器。它‘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经宋明清三朝之发展而达到一个经典纷呈的高度,如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的出现。近代以后,古琴逐渐式微,琴人减少,尤其是在文革时被列入破四旧的范围,破坏进一步加重。其衰也忽,其兴也勃。进入21世纪后,古琴开始迈向复苏的快车道。继昆曲之后,古琴于2003年成为我国第二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过演奏家陈雷激先生在开幕式上演奏之后而渐渐为一般民众所知,之后各种琴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主要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出现,学者亦是趋之若鹜,一时又颇为时尚。古琴艺术进入学院化快速发展时期,演奏水准达到一个历史高度,强调规整、节奏和音准以及旋律感,但其反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的脱节导致了古琴在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的张力,大浪淘沙,古琴进入了一个蔚然成风并有待历史进一步检验的阶段。
作为最具东方哲学气质的乐器古琴,其言有据。譬如以其型制文化为例,古琴整体结构为中空腔体长条形,由上下两块木板拼合粘结而成,内里凿空,上为面板,弧形,下为底板,水平。全身可分为三大部分,琴首、琴身、琴尾。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以说与人身相应,天人合一,人琴合一,各个部分可细分为:琴额、琴颈(项)、琴肩、琴腰、琴尾、雁足、舌穴、弦眼等。可谓有头、有尾、有颈、有腰。且每个部位及其名称均有特殊的传统文化意涵,试举几例:(1)岳山:琴额下端,承露之前镶有用以架、支撑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面的最高部分。象征山川,琴弦象流水,自山上流下,经过尾部的龙龈流人底部足池。琴置案上时,琴面是不平的,就好象土地山川是不平的,而弦是平的,正如水是平的。(2)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弦最初为五根,宫、商、角、徵、羽五音(1,2,3,5,6)分别与土、金、木、火、水五行相应,后文王和武王各加一弦,成为现在的七弦。(3)琴面外缘上有十三个“琴徽”,称徽位,用于标示音位,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4)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5)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6)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7)琴长一般为三尺六寸五分,约合现在的120-125CM,随着款式不同,在尺寸上会略有变化,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8)琴身由上下两块木板拼合粘结而成,面板为弧形,内里凿空,多以桐木制成,现在也有用衫木和松木的,但总体来讲其质地要松透,以象征天,天圆。底板是平的,一般选用较为坚实的木材,如梓木、楸木等,象征地,谓之地方。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古琴文化博大精深,纯净的琴音,幽远的旋律,可以静心滤尘;以点带面,古琴可以串联起整个传统文化,与天地相交通。古琴悦己,禁淫止邪,修身养性;亦可以娱人,三五好友于清风松林、陋室雅斋对弹唱和,皆是人间最美的景致。
琴棋书画四艺琴为首。在古代社会,古琴更多的是作为士子读书人修身养性,乐以发和的道器,享有崇高的地位;只有极少数的琴家是以待诏的身份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御用的职业琴人。它时而在寺庙宫观响起,时而在山林闲居响起,时而在烟波江上响起,时而在古卷青灯的书斋里响起,极尽清微淡远之意趣如《平沙落雁》,时而又寒风凛凛、杀伐之气撼人心魄如千古绝响《广陵散》。七根琴弦,撩动几千年的历史回响。在悠久的古琴历史传承中,积累了丰厚的古琴文化论典,比如魏晋时代嵇康的《琴赋》、宋代朱长文的《琴史》、明朝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一系列经典琴论;流传下来至今可以在音乐厅演奏的一张张唐代古琴——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交通的梅庵、泛川、广陵、虞山、诸城等众多古琴流派;出现了诸如孔子、司马相如、赵耶利、张孔山、管平湖等一大批震古烁今的琴家琴人等等。所以说,古琴是一件乐器,依托的则是中国文化的大幕,它发出了最美最中国的乐响,也带给我们最美得中国文化。
相传古琴为太古伏羲所制,此说以蔡邕为代表,他在《琴操》中讲:“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马融在《长笛赋》中讲:“昔庖牺作琴,神农作瑟。”又相传古琴为神农所制,以东汉桓谭为代表,他《在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庖牺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复又相传为炎帝,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讲:“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还有传说古琴创于唐尧、虞舜,不一而足,各种传说散见于各种典籍、琴书中。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存在相反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越是古的老的东西越好,所以不断附会上古传说,譬如《黄帝内经》实则最终成书于西汉,而非传说的黄帝时代。而西方则倾向于文化进化论,即认为现代的比老旧的好。从古代乐器的发展情况来看,打击乐器石磬、吹奏乐器陶埙,陶笛等是比弦乐器更早的,因为无论从乐器的构造上,还是弦乐器的弦生产制造难度上看,弦乐器都要晚于打击或者吹奏乐器,甚至晚于钟、笙等乐器。而埙据可考的历史,也不过七千年,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据说有关琴的最早记录是在《诗经》、《尚书》,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如此可以想见,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是比较流行的传情达意的乐器了;《尚书》中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后来,由于孔夫子的提倡君子乐不去身,与琴比德,唯君子能乐,古琴在文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琴乐甚至可称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古琴實物原型——十弦琴。虽则在长短、造型、弦数等方面均与现在的型制有所区别,但已经能够证明古琴在春秋战国时代型制已经相对完善,现在能够见到的可以演奏且型制与现在一样的古琴是在唐代。
在古代,古琴传承礼乐思想,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单单是一件乐器。它‘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经宋明清三朝之发展而达到一个经典纷呈的高度,如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的出现。近代以后,古琴逐渐式微,琴人减少,尤其是在文革时被列入破四旧的范围,破坏进一步加重。其衰也忽,其兴也勃。进入21世纪后,古琴开始迈向复苏的快车道。继昆曲之后,古琴于2003年成为我国第二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过演奏家陈雷激先生在开幕式上演奏之后而渐渐为一般民众所知,之后各种琴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主要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出现,学者亦是趋之若鹜,一时又颇为时尚。古琴艺术进入学院化快速发展时期,演奏水准达到一个历史高度,强调规整、节奏和音准以及旋律感,但其反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的脱节导致了古琴在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的张力,大浪淘沙,古琴进入了一个蔚然成风并有待历史进一步检验的阶段。
作为最具东方哲学气质的乐器古琴,其言有据。譬如以其型制文化为例,古琴整体结构为中空腔体长条形,由上下两块木板拼合粘结而成,内里凿空,上为面板,弧形,下为底板,水平。全身可分为三大部分,琴首、琴身、琴尾。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以说与人身相应,天人合一,人琴合一,各个部分可细分为:琴额、琴颈(项)、琴肩、琴腰、琴尾、雁足、舌穴、弦眼等。可谓有头、有尾、有颈、有腰。且每个部位及其名称均有特殊的传统文化意涵,试举几例:(1)岳山:琴额下端,承露之前镶有用以架、支撑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面的最高部分。象征山川,琴弦象流水,自山上流下,经过尾部的龙龈流人底部足池。琴置案上时,琴面是不平的,就好象土地山川是不平的,而弦是平的,正如水是平的。(2)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弦最初为五根,宫、商、角、徵、羽五音(1,2,3,5,6)分别与土、金、木、火、水五行相应,后文王和武王各加一弦,成为现在的七弦。(3)琴面外缘上有十三个“琴徽”,称徽位,用于标示音位,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4)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5)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6)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7)琴长一般为三尺六寸五分,约合现在的120-125CM,随着款式不同,在尺寸上会略有变化,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8)琴身由上下两块木板拼合粘结而成,面板为弧形,内里凿空,多以桐木制成,现在也有用衫木和松木的,但总体来讲其质地要松透,以象征天,天圆。底板是平的,一般选用较为坚实的木材,如梓木、楸木等,象征地,谓之地方。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古琴文化博大精深,纯净的琴音,幽远的旋律,可以静心滤尘;以点带面,古琴可以串联起整个传统文化,与天地相交通。古琴悦己,禁淫止邪,修身养性;亦可以娱人,三五好友于清风松林、陋室雅斋对弹唱和,皆是人间最美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