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中东绝大多数地区都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随着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并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实力相对削弱的有利形势,中东国家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政治独立。然而,独立后的中东各国,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在其国家建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许多问题。厘清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之后国家建构中遇到的困难,对于理解和处理当代中东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东;民族国家;独立;建构;问题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03-04
一、中东地区的沦陷及其近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一)中东地区的沦陷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随后迁都于此。至此,奥斯曼帝国就牢牢地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因此大大受阻。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加速了奥斯曼帝国自身的繁荣发展,同时又间接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到最后又反过来催化了自身的灭亡。由于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为奥斯曼帝国所阻,为了恢复与东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西方国家不得不另辟蹊径,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先进技术,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逐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全世界,广大亚非拉地区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东地区也未能幸免于难。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其兴衰成败关乎着整个中东地区的存亡。然而,由于奥斯曼帝国固步自封,导致几次对俄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为西方列强进入中东地区创造了机会。1830年,法国开始侵占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1839年,英国占领亚丁,并逐步侵入阿拉伯半岛,许多地区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阿富汗也未能幸免于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阿富汗分别于1839—1842年和1879—1880年受到英国的两次入侵,最终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和附庸国[2]。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1898年,英国又征服了苏丹;1907和1915年英俄两次划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迫使它成为半殖民地;1911年,意大利占领了利比亚;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瓜分了摩洛哥[3]。在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前,中东地区已完全沦陷。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东地区的不少民族也参加了此次大战,但是这并没有带给他们所期望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一战后,当时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包括塞浦路斯、阿富汗、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伊朗、约旦、巴勒斯坦、伊拉克以及波斯湾沿岸的一些酋长国;法国所控制的势力范围有叙利亚、黎巴嫩以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等;意大利控制了利比亚;西班牙控制了摩洛哥的部分地区;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占领中东国家的领土,但在经济上却得到了开采巴林群岛、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的石油租让权和英伊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具备了进一步向中东渗透扩张的条件[4]。一战后,中东地区的受剥削状况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
(二)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经讲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殖民者在给中东地区带来压迫和剥削的同时,也促进了中东地区的觉醒,最终促使了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为挽救危亡,中东国家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浪潮。西方列强是通过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征服世界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良的军事制度是其征服世界的排头兵。这就给旧世界的统治阶层造成了一种假象: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完全是靠其船坚炮利,假如自己也拥有同样先进的武器装备,就一定能够打败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为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中东地区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放低姿态,发起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浪潮。但是,前期的改革者并未意识到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改革方向多停留在器物层面上,尤其以军事层面的改革为主。例如,奥斯曼土耳其的谢里姆三世改革、马赫穆德二世改革、“坦齐马特”以及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东封建国家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改变了一些旧有的封建面貌,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国家受压迫、被奴役的局面。
改革的失败只能催生革命的到来。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中东地区就接连爆发了两场资产阶级革命,即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和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1905—1911年的伊朗立宪革命是在伊朗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爆发的。1905年12月,德黑兰地方官和军队毒打、屠杀阿訇和商人事件成为革命的导火线。全国各城市群情激昂、罢工罢市、游行集会,抗议地方官和军队的暴行,由此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5]。通过立宪革命,伊朗成立了第一届议会,制定了《基本法》和《基本法补充条款》。它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有权批准法律和预算,不经议会批准,政府不得向外国借款和缔结条约,不得将专利租让给外国人。它还规定了公民的人身、住宅、财产不受侵犯,人民有受教育、集会、结社、出版、言论自由等权利[6]。由此可见,伊朗立宪革命显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特色,它标志着伊朗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是伊朗近代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然而,反帝反封建的伊朗立宪革命遭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尤其是英俄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直接断送了革命取得成功的希望。
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是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以反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人首先在马其顿发动武装起义。起义立即得到当地游击队和农民的响应,并迅速波及全国。这次革命推翻了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五世为素丹,恢复了国会和宪法,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推动了土耳其为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进程,也为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把矛头仅仅对准了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封建专制政权。由于发动领导这场革命的青年土耳其党人自身的局限性,农民土地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帝国主义“特权制度”等均未解决[7]。 伊朗立宪革命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虽然没有彻底地完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它们的爆发标志着中东地区的觉醒。中东觉醒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把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推向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它结束了中东社会自17世纪以来的一国又一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而开始了一国又一国起来革命、为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斗争的历史[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非各地及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国人民为摆脱殖民主义者的奴役,相继爆发了反对英、法、西班牙等国统治的起义。特别是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大大地影响了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化的进程[9]。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中东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形成了新的反帝反封建的高潮。
这次反帝反封建高潮是由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1919-1922年)、阿富汗的反英独立战争,即第三次抗英战争(1919-1921年)、伊朗的反英民族运动(1919-1921年)、埃及的反英独立运动(1919-1924年),以及在阿拉伯地区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发生的反对英法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所构成。这次高潮最显著的特征及其结果是催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凯末尔革命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了历时600年之久的奥斯曼封建王朝,在中东地区率先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土耳其共和国;阿富汗的第三次抗英战争打败了第三次入侵阿富汗的英国侵略军,英国政府被迫同阿富汗缔结最后和约,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建立英阿正常外交关系且不再控制阿富汗外交权;在伊朗,通过反英民族运动,伊朗政府于1921年3月废除了1919年英伊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外国军队对伊朗的占领;在阿拉伯世界,伊拉克和埃及也分别于1921年和1922年建立了形式上的独立国家,1927年5月,英国同伊本·沙特签订《吉达条约》,“承认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国王陛下全面绝对的独立”,1932年9月,这个新独立的年轻国家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的独立,都鼓舞了中东地区的人民纷纷起来反对殖民主义,果敢地进行民族独立解放斗争。首先反对帝国主义、取得民族独立的是叙利亚和黎巴嫩(1946年8月);在坚持不断地和英国斗争后,埃及也于1951年10月宣告脱离英国,1953年推翻反动的法鲁克王朝,成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在北非,利比亚(1951年12月)、苏丹(1956年1月)、突尼斯(1956年3月)和摩洛哥(1956年3月)先后宣告独立[11]。1958年,伊拉克发生“七月革命”,将追随英国殖民者的费萨尔国王送上断头台,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伊拉克共和国;塞浦路斯于1960年8月独立;1962年,北也门爆发的“九·二六”革命推翻了哈米顿·丁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民在奥雷斯山区打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枪,经过7年的艰苦抗战,法国殖民主义者被打败,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于1962年建立;1963年,南也门人民在“民族阵线”的领导下发动拉德凡山区暴动,1967年11月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英国对南也门长达129年的殖民统治;1957年,阿曼教长国爆发了由教长加利布·布·阿里领导的武装起义,1967年阿曼全境统一,成立马斯喀特和阿曼素丹国,1970年改名为阿曼素丹国[12]。
位于波斯湾沿岸的海湾诸酋长国是中东地区最后一组获得独立的国家。它是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最主要的殖民地,也是英国在中东的最后阵地[13]。英国为了能够继续保持它在该地区的战略和经济利益,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政策,并希望能以和平方式移交政权。因此,以科威特为首的巴林、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走上了不同于其他中东国家的和平独立道路。1961年6月,英国宣布正式废除1899年的《科英协定》,承认科威特独立,从而为海湾诸酋长国的和平独立开创了先例。1966年2月,英国政府进而决定将在1968年底以前从海湾撤军。1971年8月,巴林酋长国独立;1971年9月,卡塔尔独立;1971年12月,阿布扎比、迪拜、沙迎、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等6个酋长国宣布脱离英国的保护,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翌年2月,哈伊马角也加入阿联酋。至此,除巴勒斯坦外,中东地区各国均获得了独立。现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基本形成[14]。
二、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在其建构中遇到的问题
在发展政治学中,“国家建构”是指一个国家树立政治权威、自上而下向整个社会渗透国家权力、建立现代政治体系的过程。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国家建构是其走向现代国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15]。中东地区各国也不例外,在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后,中东各国在其国家建构中都遇到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宗教问题
中东地区的发展一直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中东地区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是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对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创建伊斯兰教后,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运动,中东地区的居民大多皈依伊斯兰教。此后,中东地区的发展就一直深受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涉两世”的宗教,它不仅是宗教,也是政治;它既具有“纯洁净化灵魂”的作用,又具有改造和规范社会的功能[16]。伊斯兰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前现代社会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与政治高度结合,沙里亚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完全处于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然而,在抗击外来侵略、取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并没有发挥像民族主义那样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独立后的中东民族国家的政治领导层,伊斯兰教人士并不占优势地位。随着中东国家世俗化、现代化改革的逐渐兴起,伊斯兰教不仅在政治领域,甚至在生活领域的影响力都在逐渐下降,伊斯兰教受到了创教以来的最大冲击。但是,伊斯兰教毕竟统治了中东地区一千余年,其影响力不可能短时间内被世俗力量完全取代,伊斯兰教至今仍是中东多数民众的宗教信仰,对当政者仍有极大的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世俗化改革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弊病,中东国家问题丛生,伊斯兰教出现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如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成功。宗教问题和教俗关系始终是中东国家的一大难题。 穆斯林国家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教俗矛盾,而且还需要面对目前更为棘手的教派纷争问题。早在穆罕默德去世之际,围绕着继承人问题,教徒们就分为了两派:一派不承认阿里之前的3位哈里发的地位,认为只有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称阿里及其后代为“伊玛目”;另一派则认为前四大哈里发都具有合法性。这就是什叶派与逊尼派分歧的根源。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两派之间的分歧和裂痕不仅没有得到弥合,反而是矛盾不断激化,甚至是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伊斯兰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比伊斯兰教与异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例如,目前叙利亚和伊拉克都因两派之间的矛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中东地区的宗教问题不仅体现在伊斯兰教内部派别之间,而且也表现在不同的宗教之中。异教之间的矛盾在中东地区国与国之间突出地表现在阿以冲突上。但是,在某些国家的自身建构中同样存在着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有时还达到了激化的程度。例如,黎巴嫩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分歧时常爆发内乱;作为穆斯林世界的政治领袖——埃及国内同样存在着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问题;南北苏丹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也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有关。
(二)民族矛盾
对于双民族或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整合问题始终是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中东地区是多民族聚集区,主要的民族有阿拉伯人、突厥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和犹太人等。但是,在以上所有民族中,除库尔德人以外都建立了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因此,库尔德人一直积极谋求独立,成为所在国(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难以解决的民族问题。该问题在土耳其和伊拉克两国反应地尤为突出。土耳其政府素以对库尔德人实施残酷的镇压政策而著称,但效果并不理想。库尔德反政府武装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库尔德人始终是土耳其不稳定的因素;在伊拉克,库尔德人实行自治,与土耳其库尔德人多有往来,始终与主体民族阿拉伯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民族问题的妥善处理对于整合国家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政治问题
建设现代政治体系可以说是国家建构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列强入侵中东之前,中东地区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东地区也接触到和了解了现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制度。在获得政治独立后,中东国家一方面具备了进行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中东国家不得不在探索中开始了政治现代化进程。
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政治现代化包括3个方面:一是权威的的理性化,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或宗教的家庭的种族的政治权威;二是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三是包括全社会各阶级广泛的政治参与[17]。就第一点来看,中东地区目前还存在大量的世袭君主制国家,不少君主还握有实权,比如沙特阿拉伯;另一方面,在某些国家,宗教仍是政治权威的重要源泉,比如伊朗。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种族的政治权威在中东国家还很有市场。在中东地区,频频出现军事政变及军人干政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东国家的政治功能的专门化程度还比较低。亨廷顿讲的政治现代化的第三方面是指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高低其实是和前两方面直接相关的。中东国家政治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其政治民主化程度也不会很高。尤其是在2010年末中东地区爆发“阿拉伯之春”以前,权威主义横行中东,一些国家领导人在位长达数十年,民主选举流于形式,国家政治生活僵化。由此可见,中东国家仍处于政治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尚未真正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四)经济问题
完善的经济结构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建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惜的是,中东大部分国家并不具备这种条件。中东国家可笼统地划分为石油生产国和非石油生产国两大类。就中东非石油生产国来说,它们几乎都没有形成适宜的、能够推进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先进工业体系。中东石油生产国凭借石油美元,陆续实现了从落后的农牧业国向现代石油工业国的转型,并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东石油生产国向现代石油工业国和现代化的转变并非出自其社会内在累进的自发过程。它们最终完成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家还要走很长的路[18]。
(五)其他问题
此外,在中东国家的国家建构中,还存在大量的其他问题,如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恐怖主义事件多发、军费支出过高、受外部影响较大、城市畸形发展、贫困、失业、混乱、拥挤、犯罪、污染等社会问题等等。
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落后就要挨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近乎永恒的真理。哪怕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弱小国家在与大国的交往中很难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更不用说在前现代社会,中东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也是历史的必然。两次世界大战给中东国家争取独立提供了的绝佳时机,加上其自身的觉醒,中东国家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
然而,在当今世界中,中东国家虽然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矿产、油气资源,但普遍国力不强,受外部干预的影响较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中东国家其自身国家建构不完善相关的,中东国家在其国家建构中存在大量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中东国家独立时间较短,受历史传统影响较重,缺乏治理经验,出现大量问题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地位,没有哪个国家不考虑国家利益而去一味地同情弱者。因此,中东国家只有妥善解决了其教俗矛盾、宗教矛盾、教派纷争、民族矛盾、政治现代化问题、经济困境、社会问题等困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注 释:
①“中东”一词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欧洲人根据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远近,将亚洲地区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二战后,“近东”和“中东”的含义区别已不明显,且可相互替换。我国国内学界习惯用“中东”一词。但是,“中东”并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时至今日,中东地区究竟包括哪些国家、不包括哪些国家,国内学界至今仍无统一标准。本文将采用“大中东”说法,将中东地区概念等同于西亚北非地区。
参考文献:
〔1〕〔3〕〔9〕〔11〕南开大学历史系.中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J].历史教学,1958,(8):2-18.
〔2〕〔4〕〔5〕〔6〕〔7〕〔10〕〔12〕〔14〕王铁铮.试论现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J].西亚非洲,1991,(6):41-48.
〔8〕彭树智.巨变的世纪和变革的中东[J].西亚非洲,1990,(4):1-9.
〔13〕彭树智:中东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7.
〔15〕田文林.民族主义视角中的国家建构过程——以后殖民时代的阿拉伯国家为例[J].世界民族,2009,(3):1-11.
〔16〕黄凤志.关于20世纪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16.
〔17〕http://baike.baidu.com/view/82304.htm?fr=aladdin,2014 -8-22.
〔18〕王铁铮.关于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西亚非洲,2007,(2):14-2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中东;民族国家;独立;建构;问题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03-04
一、中东地区的沦陷及其近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一)中东地区的沦陷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随后迁都于此。至此,奥斯曼帝国就牢牢地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因此大大受阻。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加速了奥斯曼帝国自身的繁荣发展,同时又间接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到最后又反过来催化了自身的灭亡。由于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为奥斯曼帝国所阻,为了恢复与东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西方国家不得不另辟蹊径,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先进技术,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逐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全世界,广大亚非拉地区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东地区也未能幸免于难。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其兴衰成败关乎着整个中东地区的存亡。然而,由于奥斯曼帝国固步自封,导致几次对俄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为西方列强进入中东地区创造了机会。1830年,法国开始侵占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1839年,英国占领亚丁,并逐步侵入阿拉伯半岛,许多地区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阿富汗也未能幸免于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阿富汗分别于1839—1842年和1879—1880年受到英国的两次入侵,最终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和附庸国[2]。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1898年,英国又征服了苏丹;1907和1915年英俄两次划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迫使它成为半殖民地;1911年,意大利占领了利比亚;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瓜分了摩洛哥[3]。在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前,中东地区已完全沦陷。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东地区的不少民族也参加了此次大战,但是这并没有带给他们所期望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一战后,当时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包括塞浦路斯、阿富汗、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伊朗、约旦、巴勒斯坦、伊拉克以及波斯湾沿岸的一些酋长国;法国所控制的势力范围有叙利亚、黎巴嫩以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等;意大利控制了利比亚;西班牙控制了摩洛哥的部分地区;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占领中东国家的领土,但在经济上却得到了开采巴林群岛、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的石油租让权和英伊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具备了进一步向中东渗透扩张的条件[4]。一战后,中东地区的受剥削状况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观。
(二)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经讲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殖民者在给中东地区带来压迫和剥削的同时,也促进了中东地区的觉醒,最终促使了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为挽救危亡,中东国家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浪潮。西方列强是通过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征服世界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良的军事制度是其征服世界的排头兵。这就给旧世界的统治阶层造成了一种假象: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完全是靠其船坚炮利,假如自己也拥有同样先进的武器装备,就一定能够打败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为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中东地区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放低姿态,发起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浪潮。但是,前期的改革者并未意识到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改革方向多停留在器物层面上,尤其以军事层面的改革为主。例如,奥斯曼土耳其的谢里姆三世改革、马赫穆德二世改革、“坦齐马特”以及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东封建国家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改变了一些旧有的封建面貌,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国家受压迫、被奴役的局面。
改革的失败只能催生革命的到来。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中东地区就接连爆发了两场资产阶级革命,即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和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1905—1911年的伊朗立宪革命是在伊朗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爆发的。1905年12月,德黑兰地方官和军队毒打、屠杀阿訇和商人事件成为革命的导火线。全国各城市群情激昂、罢工罢市、游行集会,抗议地方官和军队的暴行,由此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5]。通过立宪革命,伊朗成立了第一届议会,制定了《基本法》和《基本法补充条款》。它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有权批准法律和预算,不经议会批准,政府不得向外国借款和缔结条约,不得将专利租让给外国人。它还规定了公民的人身、住宅、财产不受侵犯,人民有受教育、集会、结社、出版、言论自由等权利[6]。由此可见,伊朗立宪革命显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特色,它标志着伊朗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是伊朗近代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然而,反帝反封建的伊朗立宪革命遭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尤其是英俄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直接断送了革命取得成功的希望。
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是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以反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人首先在马其顿发动武装起义。起义立即得到当地游击队和农民的响应,并迅速波及全国。这次革命推翻了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五世为素丹,恢复了国会和宪法,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推动了土耳其为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进程,也为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把矛头仅仅对准了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封建专制政权。由于发动领导这场革命的青年土耳其党人自身的局限性,农民土地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帝国主义“特权制度”等均未解决[7]。 伊朗立宪革命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虽然没有彻底地完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它们的爆发标志着中东地区的觉醒。中东觉醒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把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推向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它结束了中东社会自17世纪以来的一国又一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而开始了一国又一国起来革命、为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斗争的历史[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非各地及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国人民为摆脱殖民主义者的奴役,相继爆发了反对英、法、西班牙等国统治的起义。特别是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大大地影响了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化的进程[9]。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中东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形成了新的反帝反封建的高潮。
这次反帝反封建高潮是由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1919-1922年)、阿富汗的反英独立战争,即第三次抗英战争(1919-1921年)、伊朗的反英民族运动(1919-1921年)、埃及的反英独立运动(1919-1924年),以及在阿拉伯地区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发生的反对英法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所构成。这次高潮最显著的特征及其结果是催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凯末尔革命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了历时600年之久的奥斯曼封建王朝,在中东地区率先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土耳其共和国;阿富汗的第三次抗英战争打败了第三次入侵阿富汗的英国侵略军,英国政府被迫同阿富汗缔结最后和约,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建立英阿正常外交关系且不再控制阿富汗外交权;在伊朗,通过反英民族运动,伊朗政府于1921年3月废除了1919年英伊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外国军队对伊朗的占领;在阿拉伯世界,伊拉克和埃及也分别于1921年和1922年建立了形式上的独立国家,1927年5月,英国同伊本·沙特签订《吉达条约》,“承认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国王陛下全面绝对的独立”,1932年9月,这个新独立的年轻国家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的独立,都鼓舞了中东地区的人民纷纷起来反对殖民主义,果敢地进行民族独立解放斗争。首先反对帝国主义、取得民族独立的是叙利亚和黎巴嫩(1946年8月);在坚持不断地和英国斗争后,埃及也于1951年10月宣告脱离英国,1953年推翻反动的法鲁克王朝,成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在北非,利比亚(1951年12月)、苏丹(1956年1月)、突尼斯(1956年3月)和摩洛哥(1956年3月)先后宣告独立[11]。1958年,伊拉克发生“七月革命”,将追随英国殖民者的费萨尔国王送上断头台,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伊拉克共和国;塞浦路斯于1960年8月独立;1962年,北也门爆发的“九·二六”革命推翻了哈米顿·丁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民在奥雷斯山区打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枪,经过7年的艰苦抗战,法国殖民主义者被打败,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于1962年建立;1963年,南也门人民在“民族阵线”的领导下发动拉德凡山区暴动,1967年11月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英国对南也门长达129年的殖民统治;1957年,阿曼教长国爆发了由教长加利布·布·阿里领导的武装起义,1967年阿曼全境统一,成立马斯喀特和阿曼素丹国,1970年改名为阿曼素丹国[12]。
位于波斯湾沿岸的海湾诸酋长国是中东地区最后一组获得独立的国家。它是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最主要的殖民地,也是英国在中东的最后阵地[13]。英国为了能够继续保持它在该地区的战略和经济利益,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政策,并希望能以和平方式移交政权。因此,以科威特为首的巴林、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走上了不同于其他中东国家的和平独立道路。1961年6月,英国宣布正式废除1899年的《科英协定》,承认科威特独立,从而为海湾诸酋长国的和平独立开创了先例。1966年2月,英国政府进而决定将在1968年底以前从海湾撤军。1971年8月,巴林酋长国独立;1971年9月,卡塔尔独立;1971年12月,阿布扎比、迪拜、沙迎、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等6个酋长国宣布脱离英国的保护,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翌年2月,哈伊马角也加入阿联酋。至此,除巴勒斯坦外,中东地区各国均获得了独立。现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基本形成[14]。
二、中东近现代民族国家在其建构中遇到的问题
在发展政治学中,“国家建构”是指一个国家树立政治权威、自上而下向整个社会渗透国家权力、建立现代政治体系的过程。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国家建构是其走向现代国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15]。中东地区各国也不例外,在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政治独立后,中东各国在其国家建构中都遇到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宗教问题
中东地区的发展一直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中东地区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是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对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创建伊斯兰教后,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运动,中东地区的居民大多皈依伊斯兰教。此后,中东地区的发展就一直深受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涉两世”的宗教,它不仅是宗教,也是政治;它既具有“纯洁净化灵魂”的作用,又具有改造和规范社会的功能[16]。伊斯兰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前现代社会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与政治高度结合,沙里亚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完全处于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然而,在抗击外来侵略、取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并没有发挥像民族主义那样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独立后的中东民族国家的政治领导层,伊斯兰教人士并不占优势地位。随着中东国家世俗化、现代化改革的逐渐兴起,伊斯兰教不仅在政治领域,甚至在生活领域的影响力都在逐渐下降,伊斯兰教受到了创教以来的最大冲击。但是,伊斯兰教毕竟统治了中东地区一千余年,其影响力不可能短时间内被世俗力量完全取代,伊斯兰教至今仍是中东多数民众的宗教信仰,对当政者仍有极大的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世俗化改革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弊病,中东国家问题丛生,伊斯兰教出现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如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成功。宗教问题和教俗关系始终是中东国家的一大难题。 穆斯林国家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教俗矛盾,而且还需要面对目前更为棘手的教派纷争问题。早在穆罕默德去世之际,围绕着继承人问题,教徒们就分为了两派:一派不承认阿里之前的3位哈里发的地位,认为只有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称阿里及其后代为“伊玛目”;另一派则认为前四大哈里发都具有合法性。这就是什叶派与逊尼派分歧的根源。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两派之间的分歧和裂痕不仅没有得到弥合,反而是矛盾不断激化,甚至是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伊斯兰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比伊斯兰教与异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例如,目前叙利亚和伊拉克都因两派之间的矛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中东地区的宗教问题不仅体现在伊斯兰教内部派别之间,而且也表现在不同的宗教之中。异教之间的矛盾在中东地区国与国之间突出地表现在阿以冲突上。但是,在某些国家的自身建构中同样存在着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有时还达到了激化的程度。例如,黎巴嫩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分歧时常爆发内乱;作为穆斯林世界的政治领袖——埃及国内同样存在着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问题;南北苏丹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也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有关。
(二)民族矛盾
对于双民族或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整合问题始终是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中东地区是多民族聚集区,主要的民族有阿拉伯人、突厥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和犹太人等。但是,在以上所有民族中,除库尔德人以外都建立了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因此,库尔德人一直积极谋求独立,成为所在国(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难以解决的民族问题。该问题在土耳其和伊拉克两国反应地尤为突出。土耳其政府素以对库尔德人实施残酷的镇压政策而著称,但效果并不理想。库尔德反政府武装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库尔德人始终是土耳其不稳定的因素;在伊拉克,库尔德人实行自治,与土耳其库尔德人多有往来,始终与主体民族阿拉伯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民族问题的妥善处理对于整合国家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政治问题
建设现代政治体系可以说是国家建构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列强入侵中东之前,中东地区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东地区也接触到和了解了现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制度。在获得政治独立后,中东国家一方面具备了进行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中东国家不得不在探索中开始了政治现代化进程。
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政治现代化包括3个方面:一是权威的的理性化,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或宗教的家庭的种族的政治权威;二是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三是包括全社会各阶级广泛的政治参与[17]。就第一点来看,中东地区目前还存在大量的世袭君主制国家,不少君主还握有实权,比如沙特阿拉伯;另一方面,在某些国家,宗教仍是政治权威的重要源泉,比如伊朗。传统的、宗教的、家庭的、种族的政治权威在中东国家还很有市场。在中东地区,频频出现军事政变及军人干政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东国家的政治功能的专门化程度还比较低。亨廷顿讲的政治现代化的第三方面是指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高低其实是和前两方面直接相关的。中东国家政治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其政治民主化程度也不会很高。尤其是在2010年末中东地区爆发“阿拉伯之春”以前,权威主义横行中东,一些国家领导人在位长达数十年,民主选举流于形式,国家政治生活僵化。由此可见,中东国家仍处于政治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尚未真正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四)经济问题
完善的经济结构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建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惜的是,中东大部分国家并不具备这种条件。中东国家可笼统地划分为石油生产国和非石油生产国两大类。就中东非石油生产国来说,它们几乎都没有形成适宜的、能够推进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先进工业体系。中东石油生产国凭借石油美元,陆续实现了从落后的农牧业国向现代石油工业国的转型,并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东石油生产国向现代石油工业国和现代化的转变并非出自其社会内在累进的自发过程。它们最终完成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家还要走很长的路[18]。
(五)其他问题
此外,在中东国家的国家建构中,还存在大量的其他问题,如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恐怖主义事件多发、军费支出过高、受外部影响较大、城市畸形发展、贫困、失业、混乱、拥挤、犯罪、污染等社会问题等等。
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落后就要挨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近乎永恒的真理。哪怕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弱小国家在与大国的交往中很难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更不用说在前现代社会,中东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也是历史的必然。两次世界大战给中东国家争取独立提供了的绝佳时机,加上其自身的觉醒,中东国家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
然而,在当今世界中,中东国家虽然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矿产、油气资源,但普遍国力不强,受外部干预的影响较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中东国家其自身国家建构不完善相关的,中东国家在其国家建构中存在大量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中东国家独立时间较短,受历史传统影响较重,缺乏治理经验,出现大量问题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地位,没有哪个国家不考虑国家利益而去一味地同情弱者。因此,中东国家只有妥善解决了其教俗矛盾、宗教矛盾、教派纷争、民族矛盾、政治现代化问题、经济困境、社会问题等困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注 释:
①“中东”一词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欧洲人根据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远近,将亚洲地区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二战后,“近东”和“中东”的含义区别已不明显,且可相互替换。我国国内学界习惯用“中东”一词。但是,“中东”并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时至今日,中东地区究竟包括哪些国家、不包括哪些国家,国内学界至今仍无统一标准。本文将采用“大中东”说法,将中东地区概念等同于西亚北非地区。
参考文献:
〔1〕〔3〕〔9〕〔11〕南开大学历史系.中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J].历史教学,1958,(8):2-18.
〔2〕〔4〕〔5〕〔6〕〔7〕〔10〕〔12〕〔14〕王铁铮.试论现代中东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J].西亚非洲,1991,(6):41-48.
〔8〕彭树智.巨变的世纪和变革的中东[J].西亚非洲,1990,(4):1-9.
〔13〕彭树智:中东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7.
〔15〕田文林.民族主义视角中的国家建构过程——以后殖民时代的阿拉伯国家为例[J].世界民族,2009,(3):1-11.
〔16〕黄凤志.关于20世纪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16.
〔17〕http://baike.baidu.com/view/82304.htm?fr=aladdin,2014 -8-22.
〔18〕王铁铮.关于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西亚非洲,2007,(2):14-2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