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福建经济的主体,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从清流县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及思路,具体发展战略,战略发展模式选择等三个方面对于福建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进行探讨。通过福建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得出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结论,而且可以发现某些新的学术问题,最终丰富和完善县级统筹战略工作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
整体思路;都市对接;多样化
随着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福建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局势稳定,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发展空间得到扩大。但是,我们在看到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其存在的各种矛盾,比如:县级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笔者试以三明市清流县为例探讨关于福州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制定。
1 清流县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及思路
笔者以为清流县战略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产求规模的壮大,二产求实力的增强,三产求经济效益的增加。
整体的战略思路可以放在:在国家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要在自己已有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城、二主导、三区、三基地、四化、六支柱”[1]的发展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主线,积极推动“大福州”建设,促进清流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完成与福州的都市对接,实现清流县成为福建一重点城市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坚持对于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清流县的客家风情浓郁,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其整个县的森林覆蓋率达84%,并且矿藏量丰富。因此,对于清流县的经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优势产业群需要进一步壮大,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基础设施的建设亦需要夯实、打牢,把提高人民现实的生活水平作为战略与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争取把清流县建设成为富裕的、文化的、生态的、平安的繁华城市,积极推进清流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大发展,推进福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具体发展战略
清流县的具体发展战略,首先可采取都市对接战略。清流县作为福建西部的一个城市,它位于武夷山的南侧,应该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与城市竞争比较优势,主动与福建省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积极实施都市对接战略,争取将清流县的城建、交通、通讯、信息、文教、卫生等事业全方位纳入福州市城市功能体系,从而获得跨越式发展,谋求成为三明市新区。
其次,新型工业化强县战略,也是促进清流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建设富裕清流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对清流县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以福州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辐射,以清流县工业集中区与特色优势产业为脊梁,对于这“两区”的功能积极加以利用,促使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对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同时,对于特色、资源型工业与农畜产品加工业以及旅游产业加以大力发展,使得产业链拉长,产业集群迅速形成,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增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方面,培育出更多的强优企业和知名品牌,使得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以下是其具体设想:在原有氟化工、林产工业、煤及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再把旅游文化与房地产作为其支柱产业,加强现有的牧业、副业、渔业等产业的建设,使其成为福建省的新型工业强县。
再次,特色产业带动战略,亦是促进清流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把两大“主导”产业与六大“支柱”产业作为依托,把新型工业强县作为目标,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与调整,对于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与此同时,把市场作为导向,使投资渠道加以拓宽,努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经济体系,而特色产品是这种经济体系的核心,特色品牌是其支撑,特色产业是其依托。使产业链加以延伸,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争取走出一条具有清流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形成旅游与文化产业链的同时,也形成特色民族工业产业链。
对于这三条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做到如下方面:一、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做好两项工作:(1)开发以森林公园与温泉开发为主线、客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线路;(2)大力加强“民族风情游乐区”的组建。二、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亦需要做好两项工作:(1)把“县、乡、村三级文化长廊”加以建立与健全;(2)把“清流县民族文化传播中心”组建起来,保护、挖掘、传承以及发扬客家族文化事业。三、特色民族工业产业链。特色民族工业产业链的形成需重点扶持一批有民族特色、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民族特色工业。[2]主要有:民族手工业、民族特色食品工业、民族风情农家乐、畜产品加工业、民族特色房地产开发等等,进一步促进其产业化经营,使得“生产专业化、商品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标准顺利实现。
除了上述三项之外,促进清流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还有生态绿城战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的经济发展需要兼顾生态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若要做到二者兼顾,则使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根据清流县的县域情况:一、对于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需要适当建立,对于生态功能保护与禁止开发的地区加以定位;二、建立生态示范乡,可以田源乡为示范,再次对生态功能维护与限制开发地区加以定位;三、建立嵩口镇、长校镇、沙芜乡、赖坊乡等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使得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融合、协调发展;四、需要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县,建设县城绿化,打造绿色人居环境。五、对于生态执法的监督要严格。监督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使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建立。争取使清流县成为福建省三明市最适合居住与近郊游乐消费的生态城镇新区。
3 战略发展模式选择
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角度来看,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优势,文化背景传承以及当地产业资源条件等因素各异,进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呈现多样化——非均衡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模式等等。根据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若想确保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贯彻与实施,使县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在其战略模式的选择上,比较适合的选择应该是“跨越式发展战略模式”,这种战略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也就是在氟化工、林产工业、煤及煤化工、旅游文化、房地产、牧业、副业、渔业等重点行业以及县城中心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甚至使得其他行业、其他领域以及其他乡镇,在上述一系列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下迅速前进、加快发展,使得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得到充分的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最终实现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础日娜.我国民族自治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35.
[2]陈爱东,唐静.关于西藏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制定探讨——以西藏堆龙德庆县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10.
【作者简介】
陈代奎(1987.06—),男,安徽省金寨县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惠州麦瑞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政策。
杨文敬(1984.12—),女,河南省信阳市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惠州麦瑞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胡久明(1973.12—),男,河南省商城县人,信阳师范学院法学学士,惠州麦瑞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研发方向为知识产权、科技政策。
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福建经济的主体,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从清流县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及思路,具体发展战略,战略发展模式选择等三个方面对于福建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进行探讨。通过福建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得出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结论,而且可以发现某些新的学术问题,最终丰富和完善县级统筹战略工作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
整体思路;都市对接;多样化
随着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福建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局势稳定,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发展空间得到扩大。但是,我们在看到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其存在的各种矛盾,比如:县级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笔者试以三明市清流县为例探讨关于福州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制定。
1 清流县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及思路
笔者以为清流县战略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产求规模的壮大,二产求实力的增强,三产求经济效益的增加。
整体的战略思路可以放在:在国家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要在自己已有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城、二主导、三区、三基地、四化、六支柱”[1]的发展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主线,积极推动“大福州”建设,促进清流县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完成与福州的都市对接,实现清流县成为福建一重点城市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坚持对于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清流县的客家风情浓郁,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其整个县的森林覆蓋率达84%,并且矿藏量丰富。因此,对于清流县的经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优势产业群需要进一步壮大,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基础设施的建设亦需要夯实、打牢,把提高人民现实的生活水平作为战略与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争取把清流县建设成为富裕的、文化的、生态的、平安的繁华城市,积极推进清流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大发展,推进福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具体发展战略
清流县的具体发展战略,首先可采取都市对接战略。清流县作为福建西部的一个城市,它位于武夷山的南侧,应该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与城市竞争比较优势,主动与福建省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积极实施都市对接战略,争取将清流县的城建、交通、通讯、信息、文教、卫生等事业全方位纳入福州市城市功能体系,从而获得跨越式发展,谋求成为三明市新区。
其次,新型工业化强县战略,也是促进清流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建设富裕清流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对清流县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以福州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辐射,以清流县工业集中区与特色优势产业为脊梁,对于这“两区”的功能积极加以利用,促使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对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同时,对于特色、资源型工业与农畜产品加工业以及旅游产业加以大力发展,使得产业链拉长,产业集群迅速形成,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增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方面,培育出更多的强优企业和知名品牌,使得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以下是其具体设想:在原有氟化工、林产工业、煤及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再把旅游文化与房地产作为其支柱产业,加强现有的牧业、副业、渔业等产业的建设,使其成为福建省的新型工业强县。
再次,特色产业带动战略,亦是促进清流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把两大“主导”产业与六大“支柱”产业作为依托,把新型工业强县作为目标,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与调整,对于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与此同时,把市场作为导向,使投资渠道加以拓宽,努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经济体系,而特色产品是这种经济体系的核心,特色品牌是其支撑,特色产业是其依托。使产业链加以延伸,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争取走出一条具有清流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形成旅游与文化产业链的同时,也形成特色民族工业产业链。
对于这三条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做到如下方面:一、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做好两项工作:(1)开发以森林公园与温泉开发为主线、客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线路;(2)大力加强“民族风情游乐区”的组建。二、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亦需要做好两项工作:(1)把“县、乡、村三级文化长廊”加以建立与健全;(2)把“清流县民族文化传播中心”组建起来,保护、挖掘、传承以及发扬客家族文化事业。三、特色民族工业产业链。特色民族工业产业链的形成需重点扶持一批有民族特色、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民族特色工业。[2]主要有:民族手工业、民族特色食品工业、民族风情农家乐、畜产品加工业、民族特色房地产开发等等,进一步促进其产业化经营,使得“生产专业化、商品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标准顺利实现。
除了上述三项之外,促进清流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还有生态绿城战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的经济发展需要兼顾生态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若要做到二者兼顾,则使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根据清流县的县域情况:一、对于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需要适当建立,对于生态功能保护与禁止开发的地区加以定位;二、建立生态示范乡,可以田源乡为示范,再次对生态功能维护与限制开发地区加以定位;三、建立嵩口镇、长校镇、沙芜乡、赖坊乡等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使得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融合、协调发展;四、需要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县,建设县城绿化,打造绿色人居环境。五、对于生态执法的监督要严格。监督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使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建立。争取使清流县成为福建省三明市最适合居住与近郊游乐消费的生态城镇新区。
3 战略发展模式选择
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角度来看,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优势,文化背景传承以及当地产业资源条件等因素各异,进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呈现多样化——非均衡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模式等等。根据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若想确保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贯彻与实施,使县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在其战略模式的选择上,比较适合的选择应该是“跨越式发展战略模式”,这种战略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也就是在氟化工、林产工业、煤及煤化工、旅游文化、房地产、牧业、副业、渔业等重点行业以及县城中心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甚至使得其他行业、其他领域以及其他乡镇,在上述一系列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下迅速前进、加快发展,使得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得到充分的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最终实现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础日娜.我国民族自治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35.
[2]陈爱东,唐静.关于西藏县级区域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制定探讨——以西藏堆龙德庆县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10.
【作者简介】
陈代奎(1987.06—),男,安徽省金寨县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惠州麦瑞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政策。
杨文敬(1984.12—),女,河南省信阳市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惠州麦瑞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胡久明(1973.12—),男,河南省商城县人,信阳师范学院法学学士,惠州麦瑞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研发方向为知识产权、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