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这一法规的颁布不仅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新的注册会计师准则体系建立了起来。本文比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分析了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越性,并对如何更好的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风险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10-02
风险导向审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在其后的近20年时间里备受推崇。然而,随着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的一系列审计丑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足也初现端倪。安然事件后,国内外会计职业界和专家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通过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在2006年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审计执业准则,并将在2007年1月开始实施。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体系建立起来了。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正是这个风险模型,存在着一些比较隐蔽的缺陷:
缺陷一: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
缺陷二:把控制风险要素作为审计风险的乘积因子藏有隐患。
缺陷三: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
由于传统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局限性,审计失败在所难免。所以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势在必行。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中注协根据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的准则发布了新的审计准则,把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它与传统的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有哪些不同呢?
(一)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范围来看
新准则要求“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这一思想将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了,要求考虑被审单位包括控制风险、账户及交易层次风险在内的其他各种风险,可以理解为有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不仅是微观层面的,而且包括宏观层面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和改进后的风险审计模型,就是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并进一步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拓展了风险的内涵及评估范围。
(二)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来看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下,理论上讲是以固有风险的评估为审计起点,但实际的审计起点往往依旧是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测试,仍相当于制度基础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除内部环境外还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可能性,最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准则中也提出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一是总体应对程序,二是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实施的审计程序,三是评估获取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三)从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来看
审计风险与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漏报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人的认知有限性,即使是账项基础审计时的详细审查,审计师也不一定能将所有的错报漏报查出来,这就形成了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审计职业界在想方设法降低审计风险,研究审计风险模型,探讨并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方法,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动因之一是为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在现代经济中,仅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风险是不够的,其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战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也均有影响。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乏全面性的风险测试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可见,现代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是程序不同、起点不同,更主要的审计理念的不同,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而是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其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是一种新审计理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一些国际大所运用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既保证了效果又提高了效率。
四、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当前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还有几个问题急需解决。
(一)信息库的建设
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库的建设还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为此,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每个客户的相关信息,尤其要多关注互联网,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收集行业信息时,应从地理分布情况、所有权或财务结构、产品多样化程度、价格和经营成本水平等方面选择与审计客户具有可比性的同行数据,而不能用笼统的行业平均数。对于经营活动特别复杂的客户,可考虑利用外部管理专家的工作。
(二)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在风险评估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环境,评估客户风险。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熟悉会计和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薪酬管理等现代管理知识。此外,一些常用的分析软件和工具也必须掌握。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才能准确地识别出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
在风险评估完成后,注册会计师就要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各种手段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辅助审计软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国内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有待提高。首先,商品化的审计软件开发得不够理想,辅助软件都没有审查样本后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的功能。其次,对于事务所自己开发的审计软件(不少是基于Excel软件,主要用于合并报表审计),很多没有抽样模块,而且无法将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导入工作底稿中。这样就造成审计项目成员将大量宝贵的时间用于机械性地填制程序表,留给风险评估程序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事务所必须在审计软件上加大投入,以便适应审计重心前移的需要,更准确地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
[关键词]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风险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10-02
风险导向审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在其后的近20年时间里备受推崇。然而,随着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的一系列审计丑闻,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足也初现端倪。安然事件后,国内外会计职业界和专家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通过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在2006年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审计执业准则,并将在2007年1月开始实施。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体系建立起来了。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正是这个风险模型,存在着一些比较隐蔽的缺陷:
缺陷一: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
缺陷二:把控制风险要素作为审计风险的乘积因子藏有隐患。
缺陷三: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
由于传统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局限性,审计失败在所难免。所以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势在必行。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中注协根据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的准则发布了新的审计准则,把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它与传统的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有哪些不同呢?
(一)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范围来看
新准则要求“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这一思想将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了,要求考虑被审单位包括控制风险、账户及交易层次风险在内的其他各种风险,可以理解为有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不仅是微观层面的,而且包括宏观层面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和改进后的风险审计模型,就是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并进一步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能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拓展了风险的内涵及评估范围。
(二)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来看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下,理论上讲是以固有风险的评估为审计起点,但实际的审计起点往往依旧是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测试,仍相当于制度基础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除内部环境外还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可能性,最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准则中也提出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一是总体应对程序,二是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实施的审计程序,三是评估获取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三)从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来看
审计风险与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漏报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人的认知有限性,即使是账项基础审计时的详细审查,审计师也不一定能将所有的错报漏报查出来,这就形成了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审计职业界在想方设法降低审计风险,研究审计风险模型,探讨并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方法,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动因之一是为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在现代经济中,仅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风险是不够的,其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战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也均有影响。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乏全面性的风险测试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可见,现代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是程序不同、起点不同,更主要的审计理念的不同,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而是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其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是一种新审计理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一些国际大所运用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既保证了效果又提高了效率。
四、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当前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还有几个问题急需解决。
(一)信息库的建设
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库的建设还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为此,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每个客户的相关信息,尤其要多关注互联网,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收集行业信息时,应从地理分布情况、所有权或财务结构、产品多样化程度、价格和经营成本水平等方面选择与审计客户具有可比性的同行数据,而不能用笼统的行业平均数。对于经营活动特别复杂的客户,可考虑利用外部管理专家的工作。
(二)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在风险评估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环境,评估客户风险。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熟悉会计和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薪酬管理等现代管理知识。此外,一些常用的分析软件和工具也必须掌握。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才能准确地识别出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
在风险评估完成后,注册会计师就要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各种手段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辅助审计软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国内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有待提高。首先,商品化的审计软件开发得不够理想,辅助软件都没有审查样本后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的功能。其次,对于事务所自己开发的审计软件(不少是基于Excel软件,主要用于合并报表审计),很多没有抽样模块,而且无法将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导入工作底稿中。这样就造成审计项目成员将大量宝贵的时间用于机械性地填制程序表,留给风险评估程序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事务所必须在审计软件上加大投入,以便适应审计重心前移的需要,更准确地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