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动手操作;生活实
际;“智力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B)—0044—01
一、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爱上数学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为什么这样”、“能不能那样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深化了学习,促进了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他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并要求学生动手剪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并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l平方分米。上课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发给学生,让他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教师发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的面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规律,获得知识,不仅牢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同时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实例,让学生感知“圆”,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制作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学具。先让学生猜测:上述哪种学具更容易滚动,并且能很好地保持滚动路线。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滚动不同的学具,用实际的操作结果来证明他们之前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后,让学生思考:为何圆形的学具转得快而稳当,让学生明白转动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
值,从而产生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智力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感知、理解、领悟的过程。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智力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直接体现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归纳提炼
如,“对较大数的认识”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为此,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1)估计教师指定的故事书一页有多少字?这本故事书大约有多少字?
(2)国庆游行时,一个方队大约有多少人?学校会议室大约能容纳多少人?一万名学生手拉手大约有多长?
2.从学生已知的旧知识入手设置悬念
如,教“年、月、日”时,可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意外的问题:“小红今年十二岁,年年都盼着过生日,可是盼了十二年,只有三年能如愿,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都感到非常奇怪,不能理解。大多数学生每年都会过一个生日,小红十二岁了,怎么才过了三个生日?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谜底的心理,暗示学生学习了“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后,答案马上就能揭晓。这样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3.从学生认知的冲突中选择“突破口”
如,在高年级空间几何课的入门教学中,给出以下类似问题,以开拓和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只有6根火柴棒,要利用它们围成四个三角形,要怎么围?
(2)把一块豆腐切三刀,最多可把豆腐分成几块?
际;“智力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B)—0044—01
一、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爱上数学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为什么这样”、“能不能那样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深化了学习,促进了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他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并要求学生动手剪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并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l平方分米。上课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发给学生,让他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教师发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的面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规律,获得知识,不仅牢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同时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实例,让学生感知“圆”,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制作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学具。先让学生猜测:上述哪种学具更容易滚动,并且能很好地保持滚动路线。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滚动不同的学具,用实际的操作结果来证明他们之前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后,让学生思考:为何圆形的学具转得快而稳当,让学生明白转动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
值,从而产生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智力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感知、理解、领悟的过程。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智力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直接体现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归纳提炼
如,“对较大数的认识”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为此,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1)估计教师指定的故事书一页有多少字?这本故事书大约有多少字?
(2)国庆游行时,一个方队大约有多少人?学校会议室大约能容纳多少人?一万名学生手拉手大约有多长?
2.从学生已知的旧知识入手设置悬念
如,教“年、月、日”时,可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意外的问题:“小红今年十二岁,年年都盼着过生日,可是盼了十二年,只有三年能如愿,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都感到非常奇怪,不能理解。大多数学生每年都会过一个生日,小红十二岁了,怎么才过了三个生日?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谜底的心理,暗示学生学习了“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后,答案马上就能揭晓。这样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3.从学生认知的冲突中选择“突破口”
如,在高年级空间几何课的入门教学中,给出以下类似问题,以开拓和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只有6根火柴棒,要利用它们围成四个三角形,要怎么围?
(2)把一块豆腐切三刀,最多可把豆腐分成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