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朋友圈里发张照片,很快就能聚集一圈点赞围观的人气;过年过节,群发的问候短信如约而至;老友聚会,QQ、微博、微信各种社交平台一个不落地送去祝福……看上去新朋旧友热热闹闹,人与人的交流也越来越便捷,但很多人却感觉朋友间少了些人情味和幸福感,有人甚至感叹,交友很容易,交心却越来越难。
以前,沟通的方式单一,维系友情需要昂贵的时间甚至物质成本。如今,电话、视频、信息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和朋友聊天,维系友情的“成本”大大降低,自然不再珍惜坐在一起拉家常的机会。
牢固的社会关系是幸福的关键,朋友间建立的长期而亲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找到归属感,然而友谊是需要维护的,生活中需要时不时地给友谊加点润滑剂。
固定一段“我们的时间”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好不容易有空打个电话给老友,对方可能正忙着没空,自己扫兴不说,朋友也很为难。其实,不妨和朋友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留够时间打个电话,这种固定联系的习惯,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给彼此建立心灵上的安全空间。如果朋友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可以相约周末的晚上,喝喝茶,聊聊近况,放慢生活的脚步。
在一起时关掉数码设备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朋友聚会时自顾自地玩手机,明明坐在一起,相互也不多说话。科技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捆绑”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电话、信息总是在不停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也在向朋友传达着“我们见个面也没那么必要”的讯息。长此以往,下次再聚会,朋友可能不愿赴约了。心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70%依靠肢体语言,比如交谈时,凝视对方的眼睛等。聚会前,最好先处理好琐事,把手机放在一边,无论吃饭还是聊天,都全心投入,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学会倾听
朋友有两种,一是互补型,即两人性格相反,却能弥补对方不足;一是相似型,即两人性格爱好十分相似。有时,性格反差较大的朋友间,会有一方习惯于表达,而忘记倾听。朋友相处,是一段共同承担的过程,偶尔需要角色互换,给对方足够的时间,耐心地听听对方的心事,不要说教式的用自己的经验去劝解。其实,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尊重,它表达的是“我是关心你的”。当朋友和你分享秘密的时候,他可能并不需要你的答案,只是想找个人分享。有时,倾听就是最大的帮助。
表达你的情感
一项调查发现: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关爱,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交流”,还有20%的人羞于表达情感。中国人讲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太注重言语的表达。事实上,适当地向朋友示好,吐真情,也是加深友情的“催化剂”。这种表达不需要太刻意,见面时,一句“好久不见,真的很想你”;离别时叮嘱一句:“多多保重,有需要告诉我”;旅行时,给远方老友寄一张明信片;送朋友礼物时,夹一张手写的字条……这些小细节,小行动,都能让朋友感受到你的用心,让友情细水长流。
多“走心”
现在的友谊如同快餐,看似情真意切,实则内心空虚。其实,交友贵在真心,良言胜过黄金。与朋友相处要开诚布公,重情谊、轻利益,要懂得朋友不是被利用的,不能因为“他对我有用”而去多交流。相处时,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朋友有所求时,真诚以待,尽责尽心;以感恩的心看待朋友的帮助,接纳缺点,学习优点,学会欣赏也是一种能力。
记住他的生日
生日时接到许久未联系的老友电话,能瞬间冲走时间和空间带来的距离感,心情大好的同时,相处的点滴也会突然涌现。细节体现关爱,生日对每个人都意义重大,此时的一声祝福,往往会带给人归属感,让友情迅速升温。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亲手为朋友准备一份礼物,更显诚意。此外,在朋友升职、结婚等重要人生节点给予祝福,让朋友感受到你的情谊,都能给友谊保鲜。
留出“安全距离”
好朋友不是非要无话不谈,毫无保留,而是应有彼此的“空间”。以“关心对方”“替对方出主意”为借口,过多地追问对方隐私,或把自己的隐私一股脑地抛给朋友,都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交往不是真正的友谊。
一起去经历
能成为好友,大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或是有相伴走过的岁月,这些共同的回忆会慢慢积累出深厚的友谊。当你觉得在繁杂的生活中失去目标时,可以和朋友相约去曾经学习或工作的地方看看,去相识之处或者对彼此很有意义的地点重游,重拾友情的美好记忆,不仅让友谊更深厚,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回忆,也能轻松减压,提升幸福感。
以前,沟通的方式单一,维系友情需要昂贵的时间甚至物质成本。如今,电话、视频、信息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和朋友聊天,维系友情的“成本”大大降低,自然不再珍惜坐在一起拉家常的机会。
牢固的社会关系是幸福的关键,朋友间建立的长期而亲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找到归属感,然而友谊是需要维护的,生活中需要时不时地给友谊加点润滑剂。
固定一段“我们的时间”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好不容易有空打个电话给老友,对方可能正忙着没空,自己扫兴不说,朋友也很为难。其实,不妨和朋友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留够时间打个电话,这种固定联系的习惯,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给彼此建立心灵上的安全空间。如果朋友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可以相约周末的晚上,喝喝茶,聊聊近况,放慢生活的脚步。
在一起时关掉数码设备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朋友聚会时自顾自地玩手机,明明坐在一起,相互也不多说话。科技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捆绑”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电话、信息总是在不停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也在向朋友传达着“我们见个面也没那么必要”的讯息。长此以往,下次再聚会,朋友可能不愿赴约了。心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70%依靠肢体语言,比如交谈时,凝视对方的眼睛等。聚会前,最好先处理好琐事,把手机放在一边,无论吃饭还是聊天,都全心投入,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学会倾听
朋友有两种,一是互补型,即两人性格相反,却能弥补对方不足;一是相似型,即两人性格爱好十分相似。有时,性格反差较大的朋友间,会有一方习惯于表达,而忘记倾听。朋友相处,是一段共同承担的过程,偶尔需要角色互换,给对方足够的时间,耐心地听听对方的心事,不要说教式的用自己的经验去劝解。其实,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尊重,它表达的是“我是关心你的”。当朋友和你分享秘密的时候,他可能并不需要你的答案,只是想找个人分享。有时,倾听就是最大的帮助。
表达你的情感
一项调查发现: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关爱,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交流”,还有20%的人羞于表达情感。中国人讲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太注重言语的表达。事实上,适当地向朋友示好,吐真情,也是加深友情的“催化剂”。这种表达不需要太刻意,见面时,一句“好久不见,真的很想你”;离别时叮嘱一句:“多多保重,有需要告诉我”;旅行时,给远方老友寄一张明信片;送朋友礼物时,夹一张手写的字条……这些小细节,小行动,都能让朋友感受到你的用心,让友情细水长流。
多“走心”
现在的友谊如同快餐,看似情真意切,实则内心空虚。其实,交友贵在真心,良言胜过黄金。与朋友相处要开诚布公,重情谊、轻利益,要懂得朋友不是被利用的,不能因为“他对我有用”而去多交流。相处时,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朋友有所求时,真诚以待,尽责尽心;以感恩的心看待朋友的帮助,接纳缺点,学习优点,学会欣赏也是一种能力。
记住他的生日
生日时接到许久未联系的老友电话,能瞬间冲走时间和空间带来的距离感,心情大好的同时,相处的点滴也会突然涌现。细节体现关爱,生日对每个人都意义重大,此时的一声祝福,往往会带给人归属感,让友情迅速升温。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亲手为朋友准备一份礼物,更显诚意。此外,在朋友升职、结婚等重要人生节点给予祝福,让朋友感受到你的情谊,都能给友谊保鲜。
留出“安全距离”
好朋友不是非要无话不谈,毫无保留,而是应有彼此的“空间”。以“关心对方”“替对方出主意”为借口,过多地追问对方隐私,或把自己的隐私一股脑地抛给朋友,都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交往不是真正的友谊。
一起去经历
能成为好友,大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或是有相伴走过的岁月,这些共同的回忆会慢慢积累出深厚的友谊。当你觉得在繁杂的生活中失去目标时,可以和朋友相约去曾经学习或工作的地方看看,去相识之处或者对彼此很有意义的地点重游,重拾友情的美好记忆,不仅让友谊更深厚,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回忆,也能轻松减压,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