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然不出所料,在新春剛過不久,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不顧輿論的反對,及黨內同志的議論,下令各級縣市黨部,就罷免馬英九展開聯署活動。
對蘇貞昌的做法,民進黨內有些同志感覺「不可思議」,認為蘇提罷免案全然沒有考量民進黨應負的政治代價,反而會促成藍營的一致對外,讓氣弱遊絲的馬英九政府宛如注入強心針,意外得到重生的機會。除此之外,台灣的媒體透過民調分析,至少有62%民眾反對罷免馬英九,使罷免案成案機率幾乎等於零。暗示蘇執意推動罷免,非但無法撼動馬英九,還可能使蘇陷於邊緣化危機,造成民眾的反感。尤其從民調數字顯示,馬英九聲望縱然陷於低迷階段,提罷免案的蘇貞昌民調未見躍升,說明蘇強推罷免案,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蘇貞昌明知強推罷免案可能會沒有結果,然而蘇卻執意推動,其用意不外是:(1)希望藉此維持民進黨動員能量至2014年縣市長選舉;(2)用以測試基層對黨中央向心力;(3)以此維繫與民間社會運動結合,困擾馬英九;(4)據此評估參選下屆黨主席情勢以爭大位。
從各種跡象研判,蘇推罷免案絕非一時興起之作,而是經縝密思考後所做的決策,目的是維持個人權位和鞏固權威,而免重蹈2011年與蔡英文爭大位失敗的覆轍。
蘇貞昌孤注一擲為權力
蘇將個人權位與罷免馬英九案綁在一起,在政治上不能說沒有風險,但為阻截蔡英文,蘇的孤注一擲是需要極大勇氣。回想蘇的從政生涯,蘇與謝長廷、蔡英文兩次的大位之爭,蘇均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而遭滑鐵盧。未來與蘇仍存有競合關係者,乃是蔡英文。為防蔡再度崛起,蘇除牢握黨中央資源,其他方面根本沒有本錢與蔡抗衡。在此情勢威逼下,蘇既不能鬥蔡,也不能執行蔡的路線,唯有靠黨內動員機制去遏制蔡的班師回朝。此時碰巧遇上施政無能的馬英九,於是蘇以馬為餌,來測試民進黨基層的動員能量,一次「火大」遊行,使蘇彷彿吃下定心丸,罷免案也由此而起。
類似蘇的思考模式,過去陳水扁曾批評他是「沒有格局」的政治人物,總是看眼前利益,從不看未來必須付出的政治代價。而黨內同志視他為「蘇科長」,做事是「瞻前不顧後」。這種評語對蘇而言,雖不盡公允,但從蘇就任黨主席以來的半年作為分析,也近乎實際,蘇於重大議題均不敢著墨;惟獨鍾情罷免案,凸顯蘇的思考模式頗符合陳水扁的評語。此因罷免案若通不過民意檢驗,請問蘇的下一步是什麼?縱然通過初步考驗,再問蘇可以此擊退蔡英文的挑戰,重奪執政權?答案很清楚的告知蘇貞昌,民進黨許多路線必須改變,若路線不改,縱然馬施政無能,也改變不了蘇的困局,畢竟蘇的下一步挑戰人選是蔡英文,而非馬英九。
對蘇貞昌的做法,民進黨內有些同志感覺「不可思議」,認為蘇提罷免案全然沒有考量民進黨應負的政治代價,反而會促成藍營的一致對外,讓氣弱遊絲的馬英九政府宛如注入強心針,意外得到重生的機會。除此之外,台灣的媒體透過民調分析,至少有62%民眾反對罷免馬英九,使罷免案成案機率幾乎等於零。暗示蘇執意推動罷免,非但無法撼動馬英九,還可能使蘇陷於邊緣化危機,造成民眾的反感。尤其從民調數字顯示,馬英九聲望縱然陷於低迷階段,提罷免案的蘇貞昌民調未見躍升,說明蘇強推罷免案,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蘇貞昌明知強推罷免案可能會沒有結果,然而蘇卻執意推動,其用意不外是:(1)希望藉此維持民進黨動員能量至2014年縣市長選舉;(2)用以測試基層對黨中央向心力;(3)以此維繫與民間社會運動結合,困擾馬英九;(4)據此評估參選下屆黨主席情勢以爭大位。
從各種跡象研判,蘇推罷免案絕非一時興起之作,而是經縝密思考後所做的決策,目的是維持個人權位和鞏固權威,而免重蹈2011年與蔡英文爭大位失敗的覆轍。
蘇貞昌孤注一擲為權力
蘇將個人權位與罷免馬英九案綁在一起,在政治上不能說沒有風險,但為阻截蔡英文,蘇的孤注一擲是需要極大勇氣。回想蘇的從政生涯,蘇與謝長廷、蔡英文兩次的大位之爭,蘇均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而遭滑鐵盧。未來與蘇仍存有競合關係者,乃是蔡英文。為防蔡再度崛起,蘇除牢握黨中央資源,其他方面根本沒有本錢與蔡抗衡。在此情勢威逼下,蘇既不能鬥蔡,也不能執行蔡的路線,唯有靠黨內動員機制去遏制蔡的班師回朝。此時碰巧遇上施政無能的馬英九,於是蘇以馬為餌,來測試民進黨基層的動員能量,一次「火大」遊行,使蘇彷彿吃下定心丸,罷免案也由此而起。
類似蘇的思考模式,過去陳水扁曾批評他是「沒有格局」的政治人物,總是看眼前利益,從不看未來必須付出的政治代價。而黨內同志視他為「蘇科長」,做事是「瞻前不顧後」。這種評語對蘇而言,雖不盡公允,但從蘇就任黨主席以來的半年作為分析,也近乎實際,蘇於重大議題均不敢著墨;惟獨鍾情罷免案,凸顯蘇的思考模式頗符合陳水扁的評語。此因罷免案若通不過民意檢驗,請問蘇的下一步是什麼?縱然通過初步考驗,再問蘇可以此擊退蔡英文的挑戰,重奪執政權?答案很清楚的告知蘇貞昌,民進黨許多路線必須改變,若路線不改,縱然馬施政無能,也改變不了蘇的困局,畢竟蘇的下一步挑戰人選是蔡英文,而非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