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为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又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呢?
1 以学生为主体,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要求变“说”为“做”,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智力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学习质量。但除了智力因素占主要位置,同样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好奇心与求知欲处于核心地位。在智力因素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要多放时间在非智力因素上,比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一课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面前开过时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笔者让学生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动”起来。
2 由学会到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师应该在科学的教学规律指导下,能够灵活应变,善于因势利导,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从班级和师生的实际出发,参照教学内容和经验,合理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力争教与学双方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笔者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3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3 把课堂生活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例如,某人将2 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 000元用作购物,剩下的1 000元和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息不变,到期后得本金和利息共1 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这种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如何去计算,所以他们对此题应该很感兴趣。先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再来解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任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让学习民主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互相促进。
课堂教学要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心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发表见解中锻炼自己“说”数学的能力,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平等交流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将一些三角形装在一个纸筒里,问学生:“如果仅露出一个角来,你能判断出它是哪一类三角形吗?”一名学生回答:“能判断。如果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针对这个学生的发言,笔者又问:“你们都同意这个意见吗?”学生意见不一,思维出现障碍。笔者直接说出结论,不如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于是笔者让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一个个都进入思考之中,纷纷想办法解决。有的甚至窃窃私语,急于和同学交流。这时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双向的,而且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交流。
总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而不断努力、创新。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镇中学)
1 以学生为主体,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要求变“说”为“做”,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智力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学习质量。但除了智力因素占主要位置,同样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好奇心与求知欲处于核心地位。在智力因素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要多放时间在非智力因素上,比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从不同的方向看”一课的随堂练习处理中,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汽车从面前开过时应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学校地处马路边的实际条件,让学生站在路边观察一阵,然后给图片进行排序。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大地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出一种探索问题的冲动。又如在“代数式”这一课中为了得出在一定时刻同一地方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它的影长成一定的比例,笔者让学生自己到太阳下动手测量,再计算,再比一比他们的结果,想一想,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在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得到发展,也使教材“活”起来,更使课堂“动”起来。
2 由学会到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师应该在科学的教学规律指导下,能够灵活应变,善于因势利导,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从班级和师生的实际出发,参照教学内容和经验,合理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力争教与学双方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笔者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3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3 把课堂生活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例如,某人将2 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 000元用作购物,剩下的1 000元和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息不变,到期后得本金和利息共1 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这种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如何去计算,所以他们对此题应该很感兴趣。先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再来解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任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让学习民主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互相促进。
课堂教学要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心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发表见解中锻炼自己“说”数学的能力,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平等交流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将一些三角形装在一个纸筒里,问学生:“如果仅露出一个角来,你能判断出它是哪一类三角形吗?”一名学生回答:“能判断。如果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针对这个学生的发言,笔者又问:“你们都同意这个意见吗?”学生意见不一,思维出现障碍。笔者直接说出结论,不如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于是笔者让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一个个都进入思考之中,纷纷想办法解决。有的甚至窃窃私语,急于和同学交流。这时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双向的,而且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交流。
总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而不断努力、创新。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