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
一、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美好境界中。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二、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建全学生人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有了感情基础,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同时也更加佩服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但是不同的个体激起的感情波澜对于同一文本而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强手双赢。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语文教师要利用每一空间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美好境界中。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二、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建全学生人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有了感情基础,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同时也更加佩服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但是不同的个体激起的感情波澜对于同一文本而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强手双赢。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语文教师要利用每一空间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