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对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赶蛾法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从提高测报精确度和方法科学性角度,提出了如何以稻纵卷叶螟形态学、生物学为突破口,革新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方法,以期能够准确地预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并制定防治策略而减少损失。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赶蛾法;设想
中图分类号 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4-01
1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
1.1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
稻纵卷叶螟,俗称白叶虫,近年逐渐成为中国稻区水稻上一种主要害虫,在南方稻区,即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以南可周年发生危害,对在此线以北稻区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该虫1年发生6代,各稻区主害代因地因时而异。稻纵卷叶螟在江苏地区与稻飞虱同属于“两迁害虫”,常年主要发生2~3代,其中以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自2003年以来均呈现大发生,2007年出现四(2)代迁入时间早、迁入蛾量大,呈特大暴发态势,严重受害田块白叶穴率高达100%,对当地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1.2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的重要性
由于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借助气流迁飞危害的害虫,而且呈现逐年加重发生趋势,故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精确地系统测报显得十分重要。在迁入之前,根据当地气象信息数据以及历年测报资料,及时预报迁入始期,对于尽早制定应对防治策略十分重要;在迁入之后,准确地预报发生危害期、精确地测算发生虫量对于拟订详实的综防方案、备足防治药剂、动员和开展统防统治也都十分必要。
2现行的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赶蛾法”
2.1“赶蛾法”概述
中国各基层植保部门在稻纵卷叶螟实际系统测报过程中均采用“赶蛾法”,即田间赶蛾——从稻田(包括秧田、本田及田边附近杂草丛)始见蛾时开始赶蛾,天天赶蛾,每次调查3块或3块以上的田块。具体操作就是用竹竿缓慢拨动稻丛上、中部以及杂草丛,每块田赶蛾面积66.67m2(实际中大致1m的有效竿幅直行67m左右,竹竿手握部分0.6~0.8m,竹竿总长度1.6~1.8m),在以竹竿拨动稻丛同时,用肉眼扫描起飞的稻纵卷叶螟蛾子,用心默数蛾量并逐竿累加,当每竿蛾量极大(超过100头)时则可进行目测估计。长年的系统赶蛾实践表明:以竹竿拨动稻丛中、上部时,在水稻苗期则轻轻拨动稻苗上部即可,而在水稻中、后期植株茂密,要以竹竿用力拨动稻株中、上部,这样才能让藏匿于稻丛间的蛾子飞起,便于计数。
2.2“赶蛾法”的不足
2.2.1方法陈旧。利用竹竿田间赶蛾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系统测报方法相对落后,技术含量较低,赶蛾所得数据粗略,难以满足现代精确定量病虫测报的要求。
2.2.2干扰因子多。①人为因素。田间赶蛾的测报方法其结果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对稻纵卷叶螟蛾量测报精确度受赶蛾人的主观条件影响较大,如赶蛾人本身的视力直接会影响对起飞蛾量的扫视和估测,当然还有赶蛾人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特别还有赶蛾当时精神状态等等诸多方面的主观状态参数,都或多或少对蛾量的目测估算过程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不同的技术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技能水平和敬业精神,这自然也会潜意识地作用赶蛾过程,最根本的是赶蛾人对起飞状态稻纵卷叶螟形态的准确把握是目测计量准确的必备前提。②客观条件。在测报实践中发现稻纵卷叶螟系统赶蛾测报的正确程度除受人为主观因子影响外,还受到各类外界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气候条件影响,如赶蛾时风力对稻纵卷叶螟起飞表现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还有天气的阴晴也对起飞习性产生影响,特别是下雨能大大减少赶蛾时藏匿的稻纵卷叶螟成虫起飞数量,并且降低起飞高度,进而影响赶蛾人对蛾量的准确目测,不正确的蛾量常常导致对发生量测报不准,而这在发蛾高峰期间对防治策略的正确制定影响较大。
3新的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方法的设想
针对传统赶蛾法固有不足和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探究出新的适宜基层开展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尤其寻求和研制出精确定量测报方法技术对促进稻纵卷叶螟准确预测预报更为必需,笔者就对如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定量精确系统测报进行了设想。
3.1理论基础
笔者所设想的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技术是以稻纵卷叶螟成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在将稻纵卷叶螟雌、雄成虫形态特征,包括静止和飞行状态中的形态识别特征数据化输入计算机识别系统,同时结合计算机远红外扫描系统实现在一定面积内对该区域范围内稻纵卷叶螟雌雄成虫进行精确定位式定量测报。
3.2技术系统
以计算机技术、红外扫描技术等多项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在进行系统测报的稻田内组建一定面积范围内的稻纵卷叶螟感应系统,在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能够非常精确地监测迁入稻田的外地虫源。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赶蛾法;设想
中图分类号 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4-01
1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
1.1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
稻纵卷叶螟,俗称白叶虫,近年逐渐成为中国稻区水稻上一种主要害虫,在南方稻区,即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以南可周年发生危害,对在此线以北稻区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该虫1年发生6代,各稻区主害代因地因时而异。稻纵卷叶螟在江苏地区与稻飞虱同属于“两迁害虫”,常年主要发生2~3代,其中以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自2003年以来均呈现大发生,2007年出现四(2)代迁入时间早、迁入蛾量大,呈特大暴发态势,严重受害田块白叶穴率高达100%,对当地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1.2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的重要性
由于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借助气流迁飞危害的害虫,而且呈现逐年加重发生趋势,故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精确地系统测报显得十分重要。在迁入之前,根据当地气象信息数据以及历年测报资料,及时预报迁入始期,对于尽早制定应对防治策略十分重要;在迁入之后,准确地预报发生危害期、精确地测算发生虫量对于拟订详实的综防方案、备足防治药剂、动员和开展统防统治也都十分必要。
2现行的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赶蛾法”
2.1“赶蛾法”概述
中国各基层植保部门在稻纵卷叶螟实际系统测报过程中均采用“赶蛾法”,即田间赶蛾——从稻田(包括秧田、本田及田边附近杂草丛)始见蛾时开始赶蛾,天天赶蛾,每次调查3块或3块以上的田块。具体操作就是用竹竿缓慢拨动稻丛上、中部以及杂草丛,每块田赶蛾面积66.67m2(实际中大致1m的有效竿幅直行67m左右,竹竿手握部分0.6~0.8m,竹竿总长度1.6~1.8m),在以竹竿拨动稻丛同时,用肉眼扫描起飞的稻纵卷叶螟蛾子,用心默数蛾量并逐竿累加,当每竿蛾量极大(超过100头)时则可进行目测估计。长年的系统赶蛾实践表明:以竹竿拨动稻丛中、上部时,在水稻苗期则轻轻拨动稻苗上部即可,而在水稻中、后期植株茂密,要以竹竿用力拨动稻株中、上部,这样才能让藏匿于稻丛间的蛾子飞起,便于计数。
2.2“赶蛾法”的不足
2.2.1方法陈旧。利用竹竿田间赶蛾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系统测报方法相对落后,技术含量较低,赶蛾所得数据粗略,难以满足现代精确定量病虫测报的要求。
2.2.2干扰因子多。①人为因素。田间赶蛾的测报方法其结果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对稻纵卷叶螟蛾量测报精确度受赶蛾人的主观条件影响较大,如赶蛾人本身的视力直接会影响对起飞蛾量的扫视和估测,当然还有赶蛾人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特别还有赶蛾当时精神状态等等诸多方面的主观状态参数,都或多或少对蛾量的目测估算过程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不同的技术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技能水平和敬业精神,这自然也会潜意识地作用赶蛾过程,最根本的是赶蛾人对起飞状态稻纵卷叶螟形态的准确把握是目测计量准确的必备前提。②客观条件。在测报实践中发现稻纵卷叶螟系统赶蛾测报的正确程度除受人为主观因子影响外,还受到各类外界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气候条件影响,如赶蛾时风力对稻纵卷叶螟起飞表现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还有天气的阴晴也对起飞习性产生影响,特别是下雨能大大减少赶蛾时藏匿的稻纵卷叶螟成虫起飞数量,并且降低起飞高度,进而影响赶蛾人对蛾量的准确目测,不正确的蛾量常常导致对发生量测报不准,而这在发蛾高峰期间对防治策略的正确制定影响较大。
3新的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方法的设想
针对传统赶蛾法固有不足和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探究出新的适宜基层开展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尤其寻求和研制出精确定量测报方法技术对促进稻纵卷叶螟准确预测预报更为必需,笔者就对如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定量精确系统测报进行了设想。
3.1理论基础
笔者所设想的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技术是以稻纵卷叶螟成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在将稻纵卷叶螟雌、雄成虫形态特征,包括静止和飞行状态中的形态识别特征数据化输入计算机识别系统,同时结合计算机远红外扫描系统实现在一定面积内对该区域范围内稻纵卷叶螟雌雄成虫进行精确定位式定量测报。
3.2技术系统
以计算机技术、红外扫描技术等多项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在进行系统测报的稻田内组建一定面积范围内的稻纵卷叶螟感应系统,在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能够非常精确地监测迁入稻田的外地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