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行刑法263条、264条不恰之处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现行刑法第263条和第264条相比较,关于抢劫或盗窃金融机构的处罚规定有失公允;如提高盗窃罪中“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无济于事;若提高抢劫金融机构的法定刑则使得量刑范围过窄;以暴力和非暴力、公开性和秘密性来区分抢劫和盗窃两罪也有商榷之处。只有突破传统刑法理论从解释论入手,才有可能缓解这一尴尬局面。
  关键词:抢劫罪;盗窃罪;法定刑
  
   作为财产犯罪的主要类型,刑法理论对263条抢劫罪、264条盗窃罪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以期给予司法实践有益指导,这点不容否认。过往对于此二项罪名的研究多出于个别思维,缺乏整体性考虑,造成了两罪之间有不恰之处。
   (一)263条与264条相比有失公允
   《刑法》263条抢劫罪中“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264条盗窃罪中“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数额特别巨大”规定为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可见,这就有可能造成处罚不公的局面:行为人抢劫银行客户资金4万元的刑罚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而盗窃银行客户资金面临的刑罚是“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公认一般情况下相比,盗窃与抢劫在暴力胁迫手段和压制被害人意志方面有着难以比拟的严重性,但是按照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却会出现犯罪数额相同时,盗窃的刑罚却重于抢劫,这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也是不符合立法原意的。
   在我看来,这是刑法条文之间没有顾及彼此,缺少比较而形成的体系矛盾,当属法律漏洞之列。②按照罪刑均衡的要求,必须对此“拨乱反正”。有的学者提出修改刑法条文的建议,下面就试图从“数额”上作出改变看能否化解263、264条之间的矛盾。
   抢劫罪是一种性质严重的犯罪,侵犯双重客体,对于公民人身及公私财产安全均具有极大危害性。所以一般认为抢劫罪成立不需要达到一定数额,刑法263条没有对犯罪数额作出一定规定就说明了这一点。若想在数额上改变现有矛盾局面只能从盗窃罪中对于“数额特别巨大的”规定入手。
  现行相关法律对于盗窃罪中“数额特别巨大的”规定为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现实中许多省份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将“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无形提高了,比如山东省的“数额特别巨大”起点为六万元,⑤上海法院盗窃罪量刑指南(试行)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0万元以上的,入户盗窃财物价值5万元以上,或者扒窃财物价值4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表面看来,这种提高盗窃中数额起点的做法可以避免盗窃与抢劫的科刑不恰,其实不然。以上海为例,盗窃银行客户资金11万元与抢劫银行11万元面临的刑罚后果依旧不公:盗窃还是重于抢劫⑥。这样看来,提高盗窃中数额起点的做法无济于事。
   当然可能会有人提出提高抢劫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法定刑可能会改变这一矛盾局面。众所周知,抢劫罪的几档法定刑之间是相互衔接的,不至于出现处罚漏洞,现行抢劫金融机构的法定刑已属较高,若是一味提高抢劫的法定刑,则会产生抢劫罪起点型较高、量刑范围逼仄的消极后果。而通过上面的分析,若是提高盗窃数额较大的起点,当犯罪数额在此起点上时,仍然还会有此处罚显失公平局面出现,可见,修改立法的建议不论是提高盗窃数额起点还是提高抢劫罪的法定刑都不足以可取。理论必须承担其指导司法实践的使命,笔者试图突破传统理论认识,从解释论上入手来缓解这一尴尬局面。
   (二)盗窃与抢劫区分不合理
   只要不违反罪行法定原则,就应当尽可能对刑法进行解释,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事实。在许多传统教科书中,对于盗窃与抢劫的区别大多从行为方式上作出区别,即:盗窃罪是在财物控制人不备的情况下,以秘密窃取的方式将其财物拿走,因而表现出行为的秘密性;而抢劫罪则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直接从财物控制人手中劫取财物,所以表现出行为的强制性、公开性和当场性。依次看来,盗窃与抢劫二者之间似有“天然鸿沟”,不可逾越。其实不然,上述区分标准有商榷之处。
   先看一例:两人在高楼玩耍不慎把钱包(内有现金1000元)掉落楼下地面,一人在楼上一直监看,一人到楼下取回,恰巧甲路过此地看见钱包,尽管楼上监看之人大叫“不要拿走,那是我的钱包”,但甲依然拿走。此案该如何处理?(以下简称钱包案)毫无疑问,此案中没有对人使用暴力,所以不可能成立抢夺、抢劫,也没有脱离原占有人,所以也不可能成立侵占,这样看来,只能成立盗窃。但仔细分析:发现本案中并不存在行为的秘密性,甲完全是在失主的注意之下拿走财物的。这是否可以反证盗窃似乎不需要以秘密的方式进行?笔者认为,盗窃不仅不需要以秘密的方式出现,而且也不需要“以自认为不为人知的方式”限定。理由如下:⑴在上述“钱包案”中,甲明显不具有“以自認为他人不知”的主观心态,但是成立盗窃毫无疑问,可见“以自认为他人不知”的主观心态并不符合实际,纯属多余;⑵若是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这一主观心态,那么司法机关在查明不了行为人是否具有这一心态的情况下,根据“罪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只能作出无罪宣告,这明显不合理;⑶大陆法系的德日等国刑法理论从未作出如此限定,大多认为盗窃作为侵犯财产犯罪的兜底罪⑧,只要是违反他人意愿,将他人占有财物据为己有即可;⑷若是我国在犯罪论上继受三要件论,“以自以为他人不知的方式”属构成要件中的客观方面,故意作为对构成要件中客观方面的规制,那么故意必须对“以自以为他人不知的方式”有认识,此时主观认识主观的逻辑矛盾就会出现。综上所述“以自认为不为人知的方式”和秘密性都不应成为盗窃行为的必然因素。经过此番分析之后,盗窃与抢劫之间只有暴力有无的区别了。其实,这种看法仍然存在问题。
   再看一例:甲路过倒在血泊之中且已死亡的乙身边,翻遍乙身发现现金三千元和手机价值一千元,不顾被害人血流更加明显仍然掳走,此案如何处理?(以下简称翻尸案)
   关于死者能否占有,目前仍有争议,所以翻尸案可能被定为盗窃,或是侵占。此案中,在死人身上“大动手脚”不可谓不是暴力,不论是盗窃还是侵占,皆可证明侵占和盗窃中包含暴力的情形是存在的。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把暴力理解的过于狭义,认为抢劫如同强奸中的“暴力”才能算作是真正的暴力,其实这是最为狭义的简介。据黎宏教授介绍,日本刑法中暴力在不同类型犯罪中有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暴力包含对物暴力,如骚乱罪。从这可以看出,很多罪行中皆可包含暴力,故认为暴力的有无是抢劫和盗窃的区别这一观点不能成立,二者的区别仅仅是盗窃的暴力相比抢劫中的暴力远远轻微,若是达到了压制被害人意志的程度,则有可能成立抢劫,否则可能是盗窃。
   作出此番解释之后,就会发现盗窃中的暴力的外延远大于抢劫中的暴力,所以在其他要件都具备时把抢劫解释为盗窃不应有任何问题。照此推演,在抢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时,将“抢劫”解释为“盗窃”应该是妥当的,此时适用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法定刑也能做到罪行相称,司法工作人员在遇到此类案件时心中设想真正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并与抢劫的情形比较,使之保持“区别对待”。
   不论如此解析加以填补效果如何,只希望此番努力能成为批评的靶子,共同将刑法解释的更加精细实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量的猛增,交通肇事案件呈频发上升趋势,且案件情节形形色色。交通肇事后,肇事司机找人顶替的情形也是越来越多,五花八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我们必须抓住案件的主线,看清“顶替”过程中,不同情形的各自本质。本着不枉不纵的执法准则,区分不同的情形,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行为,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做出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妨害作证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会求知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思维创造能力。尤其是高中学生,要提高英语文章的阅读效率,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学习,形成和养成学生英语阅读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阅读理解主要测试学生对词句和语篇的理解能力,近几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考查有如下趋势:所选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中充斥了贪污腐败的痕迹,历朝统治者在惩治贪污犯罪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逐渐建立了从官吏选拔、监察到惩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尽管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彻底清除贪污犯罪,但是每个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都发挥了自身作用。在中国面临政治生活腐败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历史,从历史中寻找反贪途径。  关键词:选拔;监察;惩治;民间力量     介绍我国古代惩贪廉政法律制度的文献很多,本文主要立足于《中国
期刊
摘要:作为司法人员,法官这个群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著重大的使命。本文试图从多方入手,通过分析古代法官的职责、监督制度、回避制度、破案手法、执法障碍等等,对古代法官制度有个全面的了解,理解法官制度几千年来辗转相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古代法官;制度;执法      德沃金说过,“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法治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官员的素质。纵观中国法制的历史沿革,就不可忽略
期刊
一、刑事和解机制概述  (一)“检调对接”与刑事和解   “检调对接”是指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同时,依托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和谐司法的理念和调解的方式,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①自从2004年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检察院在“大调解”机制背景下建立“检调对接”机制后,全省检察机关纷纷学习和总结,结合自身情况,将“检调对接”机制全面运用于办理轻微刑事案件中,
期刊
不捕说理制度,即承办人在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必须结合案件事实对拟不捕的案件,听取被害方、公安机关的意见和要求。对于在审查批捕阶段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当对和解材料进行认真详细的审查,并对当事人双方形成书面询(讯)问材料。不捕决定作出后,应从案件事实、证据材料、法律适用等方面向被害方、公安机关详细说明不捕的理由,并告知被害方享有对检察机关不捕决定申诉的权利,与此同时将不捕理由说明
期刊
在查办国家工作人员各类职务犯罪中,受贿案件相比较贪污、挪用公款等其他案件而言,突破难,取证更难。  一、受贿案件犯罪证据的特点   受贿犯罪的证据形式单一、取证难度大、证据易变化、证据不完全,往往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犯罪嫌疑人以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其供述具有不稳定性。多数犯罪嫌疑人对其犯罪事实时供时翻,或称自己没有作案时间,否认收受钱财,否认犯罪事实,或称没有利用职务之便,
期刊
近年来,寻衅滋事犯罪一直居高不下,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心理期望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此类案件的办理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就寻衅滋事罪认定中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和看法。  一、罪与非罪   寻衅滋事犯罪有四种表现形式: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   随意,一般意味着即使按照犯罪人的理性,殴打行为也不具
期刊
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性质和职能的重要体现。全面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检察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严格依法履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薄弱环节,
期刊
摘要:因不当调解、违法调解产生的纠纷日益增多,但由于相关立法的模糊、检法两家认识的差异,对能否、有无必要及如何对民事调解进行检察监督一直以来认识都不一致。在对个案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新时期诉讼调解的民事检察监督在程序等方面进行理性构建。  关键词:检察监督;调解;督促起诉    一、案情介绍   2004年4月11日, 萍乡某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诉人)与该公司股东聂某(以下简称被申诉人)以新余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