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的第一要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调研,当前山地乡村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现实情况依然存在。尽管人们千方百计进行了种种尝试,但面对各地树立的产业典型,大多反应是“典型确实好,但我们学不了”。本文以某地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思考如何持续健康发展山地乡村产业。
一、现状情况
(一)乡村产业振兴初见成效
1.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某县农业产业振兴3年攻坚行动以来,许多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了“点上有产业园、线上有产业带,面上有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某镇,采取了“镇公司+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财政投入的资金作为镇村集体农业公司股金,与专业合作社按1:1入股分红发展黑木耳50万段。采取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建园管护、1:1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优质晚熟柑橘5500亩、乌梅4000亩。在柑橘、乌梅投产前,引进2家农业企业采取订单模式,鼓励村民间种辣椒、菊花等作物,以短养长,实现短期有收益、长远可持续。粮经比由9:1调整到l:9,每户贫困户都有2个以上主导或特色产业覆盖,人均通过参与或发展产业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2.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逐步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比如某镇,10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村集体独资的农业开发公司和村集体持股51%以上的劳务公司。各村农业公司均代表村集体参与黑木耳、香菇、柑橘、乌梅等主导产业持股发展,镇5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不高的项目全部由各村劳务公司实施。2019年,10个村(社区)村级集体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5个。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乡村产业发展道路单一
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当前大多乡村产业的发展都是由当地政府规划制定的统一模式,存在过度追求规模化的现象。在家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挖掘本地资源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导致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在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方面更是缺乏抵抗能力。比如,当前的某镇黑木耳大量存货堆积在仓库、卖不动,市场销售就成为了现实问题。
2.乡村产业本地特色不突出
乡村产业千业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缺乏真正的地方特色,经济效益不高,成为了新的难题。例如:有的“农家乐”主要以餐饮、住宿、水塘钓鱼、农产品采摘等为内容,缺乏真正具有乡情乡韵特色的农事活动体验,缺乏与之相应的产业项目。
3.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等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问题上,缺乏统一的立法支持,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村干部、管理者、经营者缺乏工作动力。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泛化的组织,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村民混同,没有确定的人员构成,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也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有的村集体资产往往掌握在村干部等少数人手里,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虚化。
二、对策建议
(一)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走多元化道路
1.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曾经有人设想要推动乡村产业的專业化,一村生产一种东西,进入市场后获得货币收入,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全部从市场购买,获得规模效益。但是现实中存在市场风险,乡村产业产品有时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预期的现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费满足生活需求,导致村民陷入困境。比如:某镇黑木耳扩大规模后,销售陷入困境,市场风险随着产生。另外,专业化的种植业也很难避免自然风险,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鉴于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有限,一个较好的选择是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村都发展有自己优势的产品,乡村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构成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
2.多元化有利于利用本地资源
在自然资源方面,山水林田草、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资源都可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文化资源方面,可以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还可以针对市民休闲、度假的新生活,发掘本地农耕文化。比如:以老旧宅子、古寨子为依托,以栽秧割谷等种植、放羊捉鱼等养殖、扬谷磨面等加工的农事体验活动为载体,打造老少皆宜的寻根乡愁的传统村落。农家院落是现代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空间,中央早就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与乡村休闲、度假等一起形成乡村多元化经济。比如:某镇某村以巴渝农耕文化为背景,正在打造集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耕故土园,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走特色化道路
1.挖掘地域特色
山地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有限,这需要因地制宜,寻找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一是挖掘生态环境特色。山地乡村的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特殊的气候特色可以造就了特色物种,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比如:河谷热、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如果以“瞎指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把一个想当然的品种拿过来到处复制,只能带来大范围的风险和损失。二是打造乡土文化特色。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能形成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柑橘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蚕文化、桃文化等融入乡村产业后,可以打响自己的产业品牌。
2.注重品质特色
以前发展乡村产业有个误区,就是不考虑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只重视量的增长。最终,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是品质下来了,导致产品过剩。比如:“谷贱伤农”的现象就是村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质量“特”字上下功夫,不去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靠品质、靠特色、靠品牌取胜,这既是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方向,也符合广大村民增收的需求。 (三)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1.推行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村集体资产量化折合成一定数量的股份,进行股权分配。其核心是如何合理分配量化的股权。这要根据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身份、劳动年限、集体贡献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定。可以通过人口股、集体股等多种股权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兼顾和协调新老集体成员的各方权益,对“新老户”利益分配进行动态调整。只有理清理顺了村集體权益分配格局,才能激发村干部、管理者、经营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某镇某村集体劳务公司就按相应比例对村集体、村干部、投资人等进行了股权分配,促进了集体劳务公司的健康发展。
2.探索社会效益补助机制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的农业,一种是村民的农业。政府追求的是农产品极大丰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农业安全,就必须协调村民利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只有保障村民基本利益,不让村民吃亏,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样的道理,当前在山地乡村发展的种植产业如:柑橘、黑木耳、香菇等比较成熟的产业因人力、管护、原材料等成本价格因素上涨,实际经济收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普遍面临持续发展困难。但是,从社会效益上看,也就是指项目实施后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来看,这些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乡村产业却稳定地承担了社会义务。村集体产业发展解决了本地待业人员就业,增加了社会人力资源,减轻了国家支付大量救济金的财政负担。同时对改善本地村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能做出稳定了贡献,尤其减轻了基层社区的治理成本。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和农业财政扶持资金“放、管、服”改革要求,参照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以结合本地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探索有针对性的社会效益补助机制。
3.转变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
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方式应由实物管理转向资本经营。一是组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二是将农村集体资产冲破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本的自身优势,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三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当地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选准选好农村集体资本的经营项目。比如:某镇某村成立的劳务公司利用集体资产结合本地实际,经营挖掘机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带了实际收益。而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管理结构,使其从所有者直接管理向委托职业经理人方向转变,逐步转向公司法人管理、农业企业管理。
(作者供职于中共云阳县委党校)
一、现状情况
(一)乡村产业振兴初见成效
1.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某县农业产业振兴3年攻坚行动以来,许多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了“点上有产业园、线上有产业带,面上有产业群”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某镇,采取了“镇公司+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财政投入的资金作为镇村集体农业公司股金,与专业合作社按1:1入股分红发展黑木耳50万段。采取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建园管护、1:1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优质晚熟柑橘5500亩、乌梅4000亩。在柑橘、乌梅投产前,引进2家农业企业采取订单模式,鼓励村民间种辣椒、菊花等作物,以短养长,实现短期有收益、长远可持续。粮经比由9:1调整到l:9,每户贫困户都有2个以上主导或特色产业覆盖,人均通过参与或发展产业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2.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逐步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比如某镇,10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村集体独资的农业开发公司和村集体持股51%以上的劳务公司。各村农业公司均代表村集体参与黑木耳、香菇、柑橘、乌梅等主导产业持股发展,镇5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不高的项目全部由各村劳务公司实施。2019年,10个村(社区)村级集体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5个。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乡村产业发展道路单一
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当前大多乡村产业的发展都是由当地政府规划制定的统一模式,存在过度追求规模化的现象。在家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挖掘本地资源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导致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在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方面更是缺乏抵抗能力。比如,当前的某镇黑木耳大量存货堆积在仓库、卖不动,市场销售就成为了现实问题。
2.乡村产业本地特色不突出
乡村产业千业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缺乏真正的地方特色,经济效益不高,成为了新的难题。例如:有的“农家乐”主要以餐饮、住宿、水塘钓鱼、农产品采摘等为内容,缺乏真正具有乡情乡韵特色的农事活动体验,缺乏与之相应的产业项目。
3.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等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问题上,缺乏统一的立法支持,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村干部、管理者、经营者缺乏工作动力。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泛化的组织,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村民混同,没有确定的人员构成,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也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有的村集体资产往往掌握在村干部等少数人手里,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虚化。
二、对策建议
(一)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走多元化道路
1.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曾经有人设想要推动乡村产业的專业化,一村生产一种东西,进入市场后获得货币收入,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全部从市场购买,获得规模效益。但是现实中存在市场风险,乡村产业产品有时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预期的现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费满足生活需求,导致村民陷入困境。比如:某镇黑木耳扩大规模后,销售陷入困境,市场风险随着产生。另外,专业化的种植业也很难避免自然风险,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鉴于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有限,一个较好的选择是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村都发展有自己优势的产品,乡村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构成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
2.多元化有利于利用本地资源
在自然资源方面,山水林田草、野生动植物、地方物种生态环境等资源都可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文化资源方面,可以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还可以针对市民休闲、度假的新生活,发掘本地农耕文化。比如:以老旧宅子、古寨子为依托,以栽秧割谷等种植、放羊捉鱼等养殖、扬谷磨面等加工的农事体验活动为载体,打造老少皆宜的寻根乡愁的传统村落。农家院落是现代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空间,中央早就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与乡村休闲、度假等一起形成乡村多元化经济。比如:某镇某村以巴渝农耕文化为背景,正在打造集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耕故土园,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走特色化道路
1.挖掘地域特色
山地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有限,这需要因地制宜,寻找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一是挖掘生态环境特色。山地乡村的自然环境优越,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具有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环境条件。特殊的气候特色可以造就了特色物种,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比如:河谷热、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土特农产品优势,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如果以“瞎指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把一个想当然的品种拿过来到处复制,只能带来大范围的风险和损失。二是打造乡土文化特色。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能形成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柑橘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蚕文化、桃文化等融入乡村产业后,可以打响自己的产业品牌。
2.注重品质特色
以前发展乡村产业有个误区,就是不考虑客观条件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只重视量的增长。最终,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是品质下来了,导致产品过剩。比如:“谷贱伤农”的现象就是村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要在质量“特”字上下功夫,不去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靠品质、靠特色、靠品牌取胜,这既是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方向,也符合广大村民增收的需求。 (三)乡村产业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1.推行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村集体资产量化折合成一定数量的股份,进行股权分配。其核心是如何合理分配量化的股权。这要根据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身份、劳动年限、集体贡献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定。可以通过人口股、集体股等多种股权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兼顾和协调新老集体成员的各方权益,对“新老户”利益分配进行动态调整。只有理清理顺了村集體权益分配格局,才能激发村干部、管理者、经营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某镇某村集体劳务公司就按相应比例对村集体、村干部、投资人等进行了股权分配,促进了集体劳务公司的健康发展。
2.探索社会效益补助机制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的农业,一种是村民的农业。政府追求的是农产品极大丰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农业安全,就必须协调村民利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只有保障村民基本利益,不让村民吃亏,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样的道理,当前在山地乡村发展的种植产业如:柑橘、黑木耳、香菇等比较成熟的产业因人力、管护、原材料等成本价格因素上涨,实际经济收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普遍面临持续发展困难。但是,从社会效益上看,也就是指项目实施后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来看,这些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乡村产业却稳定地承担了社会义务。村集体产业发展解决了本地待业人员就业,增加了社会人力资源,减轻了国家支付大量救济金的财政负担。同时对改善本地村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都能做出稳定了贡献,尤其减轻了基层社区的治理成本。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和农业财政扶持资金“放、管、服”改革要求,参照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以结合本地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探索有针对性的社会效益补助机制。
3.转变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
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方式应由实物管理转向资本经营。一是组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二是将农村集体资产冲破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本的自身优势,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三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当地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选准选好农村集体资本的经营项目。比如:某镇某村成立的劳务公司利用集体资产结合本地实际,经营挖掘机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带了实际收益。而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管理结构,使其从所有者直接管理向委托职业经理人方向转变,逐步转向公司法人管理、农业企业管理。
(作者供职于中共云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