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1949年初,全国革命走向胜利。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目标和任务,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了“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著名论断。“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195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加快了脚步的中国,同时也吹响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加紧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号角。这样迫切的发展势头所催生出的是一股摧枯拉朽般的变革力量,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从集体到个人、从中央到地方、从空间到身体、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信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所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也与此时期的国家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本刊策划“‘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的国家建设与艺术实践”专题,意在通过这组文章,深刻了解彼时艺术在整体社会建设进程中所提供的建构性意义,以及艺术在参与国家建设这一历史性命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美学价值。在这一领域中,通过“区域/地方”路径辨析整体经验的研究尤为值得关注。将艺术置于“整体/中央—区域/地方”这一社会时空—文化结构中,有助于研究者深入考察诸如艺术家“深入生活”“联系群众”,以及艺术以民间为导向,构建“民族形式”等重大议题;能够打通历史地理、区域史学、方言土语、民间艺术等研究进路;并引发对艺术实践主体在创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经验、思想感受和艺术表达的探寻。与此同时,丰富的区域/地方研究,意在不断充实和调整对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中国经验”的理解。
由之可以看到,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文化艺术的实践及理论体系的搭建,被以各种形式,在诸个层面上交织在一起。较为显见的如:工农业的工程建设场景、参与建设的主体—工农兵,皆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对象;以及艺术创作者通过参与具体工程建设的劳动过程,实现深入生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达甚至思想改造;还包括工农兵广泛地参与艺术创作,从而再造了艺术的“作者”身份等。还有不那么显见的,如国家性的政策分别在工程和艺术两个领域的规划、执行、组织,与参与者的个人理解和实践体现为怎样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工程项目所铸就的景观和艺术创作所实现的文化生产又是如何共同构建着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整体想象;以及艺术史论体系的搭建“工程”又是如何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同频,等等。
基于此,探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建设与艺术实践这一问题,不只注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或对史论细节的观照,更在于采用“历史化”的学术探索方式,在对艺术史的“重返”中,重新审读国家、艺术互为交织的结构性关系,以不断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文化遗产,并在今天予以继承和发展。
专题策划:楊梦娇
1949年初,全国革命走向胜利。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目标和任务,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了“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著名论断。“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195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加快了脚步的中国,同时也吹响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加紧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号角。这样迫切的发展势头所催生出的是一股摧枯拉朽般的变革力量,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从集体到个人、从中央到地方、从空间到身体、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信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所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也与此时期的国家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本刊策划“‘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的国家建设与艺术实践”专题,意在通过这组文章,深刻了解彼时艺术在整体社会建设进程中所提供的建构性意义,以及艺术在参与国家建设这一历史性命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美学价值。在这一领域中,通过“区域/地方”路径辨析整体经验的研究尤为值得关注。将艺术置于“整体/中央—区域/地方”这一社会时空—文化结构中,有助于研究者深入考察诸如艺术家“深入生活”“联系群众”,以及艺术以民间为导向,构建“民族形式”等重大议题;能够打通历史地理、区域史学、方言土语、民间艺术等研究进路;并引发对艺术实践主体在创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经验、思想感受和艺术表达的探寻。与此同时,丰富的区域/地方研究,意在不断充实和调整对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中国经验”的理解。
由之可以看到,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文化艺术的实践及理论体系的搭建,被以各种形式,在诸个层面上交织在一起。较为显见的如:工农业的工程建设场景、参与建设的主体—工农兵,皆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对象;以及艺术创作者通过参与具体工程建设的劳动过程,实现深入生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达甚至思想改造;还包括工农兵广泛地参与艺术创作,从而再造了艺术的“作者”身份等。还有不那么显见的,如国家性的政策分别在工程和艺术两个领域的规划、执行、组织,与参与者的个人理解和实践体现为怎样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工程项目所铸就的景观和艺术创作所实现的文化生产又是如何共同构建着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整体想象;以及艺术史论体系的搭建“工程”又是如何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同频,等等。
基于此,探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建设与艺术实践这一问题,不只注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或对史论细节的观照,更在于采用“历史化”的学术探索方式,在对艺术史的“重返”中,重新审读国家、艺术互为交织的结构性关系,以不断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文化遗产,并在今天予以继承和发展。
专题策划:楊梦娇